林炎志:父亲和这块土地有着血肉联系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5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19日下午,“从延安到北安——跟党走、奋斗行”大型主题采访第三分队见到了北京大学教授、中共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林炎志。作为林枫的儿子,林炎志对记者讲起了当年父亲带领中央派出的干部团奔赴东北创建根据地的故事。
  “你是东北人,
  抗日戰争胜利以后,你要准备回东北去”
   记者:抗战胜利后,夺取东北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战略焦点。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领导,1945年,党中央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并从延安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干部团挺进东北。请您谈谈当年的一些情况。
   林炎志:我觉得我父亲去东北,执行的是党中央的一个战略性的安排。我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事情,重点讲一下干部团去东北的背景和党中央抢占东北的战略意义。
   我父亲是七大的时候被选为中央委员的,那时候中央委员比较少,才40个人左右,但是东北人少。因为中国革命是从南方开始,所以七大中央委员以南方人偏多,东北人就只有我父亲一个——那时候还有一个关向应,是辽宁金县人,但是因为生病起不来床了,在1946年就去世了。七大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接见我父亲时说:“林枫,你是东北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你要准备回东北去。”可见当时党中央抢占东北的决心非常大。
   父亲曾说:“我们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是真正要拿到全国政权,还是要转到城市。因为工业化时代,最大的生产力是在城市。”所以从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开始,国共以抢占东北为焦点开展争夺。
   党中央开展干部大调动,重点是为东北配备干部。为什么要把干部配备的重点放在东北呢?这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北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日本投降后解放区的态势看,如果我党控制了东北,就能够北靠苏联,南面与冀热辽、晋绥、晋察冀解放区连成一片,从而使解放区摆脱长期被敌包围的不利形势,并拥有一个兵员充足、物质雄厚的战略后方。相反,如果东北地区和热河、察哈尔两省被国民党控制,那么我华北解放区就仍处于被敌包围的状态之中,受敌南北夹击,形势将十分不利。因此,东北是当时我党和国民党争夺的一个重要焦点。
   在情况剧变、斗争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争得东北,实现七大提出的任务,成为党中央面临的首要课题。党中央和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当时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决定实行重大的战略转变,将抗战后期以主要力量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转化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向北发展”就是调集大批军队和干部进入东北,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力争控制东北,建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东北根据地,营造影响革命全局的新形势。“向南防御”就是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加强江北战线,准备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掩护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中央强调指出,向东北运送干部和军队,是当时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全国人民今后的斗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央向东北派出的这批干部经历过延安整风运动,受到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高昂的革命激情,有丰富的实际斗争和工作经验,是我们党的精华。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正式向全党发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这样,战后的战略转变思路基本确立。
   当时进入东北的有各个解放区的2万余干部、11万官兵,父亲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便是抢占东北以后人员的分配问题。听我母亲讲,当时罗荣桓曾对她说,林枫不容易啊,分配了2万多干部,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这2万多干部就是抢在国民党从山海关进军之前,先期到达、先期展开工作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提供了大城市和工业能力,
  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方”
   记者:黑龙江省民主政权以及东北地区民主政权的创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请您谈一谈当年您父亲作为干部团的团长,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林炎志:东北当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就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没有被国民党中央政权长期统治过。所以在东北的老百姓方面,对于蒋介石、对于国民党政权的认识不是很深,这是其一。其二,中国共产党先期开展工作以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日本人投降以后,国民党害怕共产党先期到达、先期开展工作,就把日本人留下的伪政权官员、伪军军官等,任命为国民党的基层政权成员。这让老百姓很不满意。
   当时大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还是在我党手中,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因为之前共产党从来没有掌握过大城市。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我党虽然短时间占领过张家口,但是张家口当时的工业能力比哈尔滨还是差远了,而且很快就被国民党占领了。而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当时比张家口的工业能力要强。在工业能力强的城市,吸引了一些工人加入部队,这样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下简称第四野战军部队),就比其他野战军部队官兵的文化水平要高、技术水平要强。
   第四野战军部队后来打到天津,在平津战役的时候打天津很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第四野战军部队有大炮和坦克,坦克在战争攻坚过程中非常有用。坦克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日本人投降撤退的时候扔掉的。扔掉的时候,日本人进行了破坏,拆掉了一些零件。要修复这些坦克和大炮得有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当时就靠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连这些地方的技术工人。因此,第四野战军部队的坦克和大炮是当时四个野战军里最强的。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郊区视察第四野战军部队时非常惊讶,说“你们很强、很厉害”。
   应该说,父亲在执行中央抢占东北这一战略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东北解放区为第四野战军部队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条件。到达东北的部队底子是11万人,到后来发展成100万人。近10倍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主要是吸收了东北解放区的工人和农民。工人的比例比较高,土改又解放了很多农民,给第四野战军部队补充了大量兵源、增添了有生力量。小说《暴风骤雨》描写的就是这段历史。所以说,党中央抢占东北这个战略,从我父亲的讲述来看,就是给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供了大城市和工业能力,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方。    后来,我父亲还组织了东北粮食生产、土改,还有工业能力的恢复及交通的恢复。我觉得,大后方和总后方这个概念是准确的。当时东北的条件也比延安及各个解放后分散的地区要好得多。当时东北城市的设施建设、交通、铁道占全国的40%以上,钢产量占80%。全国解放以后,各地需要的文化干部、工业干部、技术干部,很多是东北走出去的,这是一个历史事实。甚至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上的那些民主人士也都是从东北转道过去的。因为这些民主人士从香港、从国外、从重庆出来时,解放戰争正在长江以南展开,所以他们的聚集地就是东北,也就是地下党用各种方式,通过轮船、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把民主人士聚集到了东北。
  “共和国长子”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记者:您的父亲是黑龙江省望奎县人,曾担任过东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您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林炎志:当时整个西南地区还没有解放,东南地区正在打仗,海南岛是1950年以后才打下来的。哈尔滨、长春、沈阳的工业发达地区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绥化地区是粮食主产区,那个时候北大荒还没开发,东北是产粮区,但是粮食要运出来很麻烦,因为是以万吨计算。所以父亲就到绥化地区组织调运粮食,从农民手里收回来,然后快速修复铁路,用汽车和火车运出粮食。
   东北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对全国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在此期间,东北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加前线服务的民工达300多万人,先后支援前线担架20多万副、大车30多万辆、马90多万匹、粮食450万吨。仅是辽沈战役期间,支前民工就达183万,还有担架13万副、大车12.9万辆、马30万匹、粮食11 000万斤。
   父亲关怀创建的通北机械农场(现名赵光农场),已成为全国农垦系统中历史最久、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农场。在东北期间,父亲还着重抓了农田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初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开始形成了良性循环。后来他还陪朱德到东北调研,主要还是看苏联支援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在东北的建设情况。中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一汽,被称为“三大动力”的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以及122厂(如今的“哈飞”)等,都是当时父亲布置实施建设的。父亲和这块土地有着血肉联系。?
   编辑:杜金莹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皖江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创业园及科技产业育成基地作为研究样本,参照样本特征,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经济性六个维度构建SERVQUAL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剖析顾客对平台服务质量的感知差距。运用SERVPERF量表法设计问卷以开展实证研究,并借助IPA对实证结果进行应用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皖江示范区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质量总体评价较好,用户期望值和总体感知值较高,感知差距为-0.2113。同时,用户期望值得分最高为可靠性,感知值得分最高为移情性。最后提出政府应加
[摘 要]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问题,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在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景的认识上,恩格斯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正日益呈现出瓦解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仍存在继续向前发展为高级社会形式之可能。在对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之关系问题的认识中,恩格斯侧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视角,马克思侧重俄国革命视角。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在为实现
风雪夜,大地呼啸。   1945年11月15日深夜,雪还在下,一列火车停靠在北安站。   车厢内,是一群即将书写历史的人。他们领命前行、身负重任,70多天饱尝尘与土,8000里路承受风和雪;车厢外,是多方势力缠斗的复杂战场,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革命工作。   虽有千难万险,但他们宛如一支穿云箭,从延安飞到北安,给时局未定的肥沃土地带来民族解放,让龙江大地散发出属于新建根据地的耀眼光芒。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准确揭示和深入阐释国家本质及其治理职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实践主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与主张为指导,又结合中国自身实际国情,在巩固新生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推动改革开放关键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不同发展阶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持续探索,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点的治国理政理念,进一
李尔重作为一名两入北大、留学东洋、著述千万、两次负伤、三次入狱而不改初心的中共高级干部,从1945年在延安结识毛泽东,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三十年间见过毛泽东无数次,而且深受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甚至被毛泽东称之为“我们的才子和作家”。其中让他一生最为庆幸和难忘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七次伴陪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经历。
同类相似文章看多了,不免产生“阅读疲劳”。对我来说,关于胡适的评价和研究,就有如此的感觉。今年距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正好100年。这类应景的纪念文章与专著,以及各种学术活动,自然多了起来。这各种大同小异的声音,不过是再次宣示胡适在学术史上、尤其是“新红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奠基性位置而已。其潜台词不过是1954年、1955年对胡适思想的批评全错了i最近读欧阳健先生新著《百年微澜--胡适与“新红学”》(九州出版社2020年12月版,以下简称“百年微澜”),却犹如在闷热的夏季,吹来一缕清风。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山东省县域内人口流动态势明显,资源类传统产业支撑能力较强,新城新区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县域为
1945年10月25日,天气阴沉沉的,干部团继续向承德前进.虽然队伍很疲惫,但看到距离承德火车站越来越近了,大家的精气神非常足.据干部团成员崔扬在日记中记载:“干部团成员下午
期刊
朵噶·彭措饶杰(1896.12.15-1957.3.13),西藏拉萨人,西藏著名爱国上层人士。和平解放前,他曾是西藏地方政府四大噶伦之一、藏军总司令;和平解放后,他历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大军区)副司令员。20世纪5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朵噶·彭措饶杰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大政方针,热情参与西藏地方政府、西藏军区的领导工作,为藏汉民族团结、西藏内部团结、西藏社会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不幸逝世后,中央人民政府、西藏军政领导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