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非线性系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自动化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又是实践教学的重心。针对非线性系统数学工具的高深和不足,课题组从教学大纲要求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验证性和综合性课程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同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MATLAB/Simulink,为进行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为自动化基础知识教学和自动化技术技能训练、实践教育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等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非线性;实践教学;创新人才;MATLAB / Simulink
  作者简介:刘文定(1960-),女,山西太原人,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陈锋军(1977-),女,河北高阳人,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9-0126-02
  
  非线性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里最普遍的现象,例如,系统的库仑摩擦、测量变送装置的不灵敏区、磁饱和、传动机构的间隙等,并且非线性正在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传统看法。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我们从线性系统进入非线性系统,对学生来说,叠加原理不再成立、时域法和频域法也不能直接应用到非线性系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探索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处理非线性问题,从中发掘出规律性的认识,并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从共性、普适性方面来探讨非线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自学能力。
  一、实验提出问题,教学解决基本概念
  非线性系统分析作为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一章,教学时数为8~12学时,课程知识点、重点、难点甚多,且目前实验条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解”向“创新”、“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尤其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于工科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目前非线性系统的实验大多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内容简单、琐碎;实验步骤明确,且为被动的验证实验,学生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设计实验题目的狭小范围内,所做的仅仅是被动的验证工作,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发挥,学生从实验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收获,且对实际系统的解决埋下了困惑。
  工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迫切需要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开始的,针对一些实际系统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在非线性教学中我们实时把握知识的渗透和迁移,适时地提出实际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例如,控制系统常见的数控设备进给系统经常处于自动变向状态,反向时如果驱动链中的齿轮等传动副存在间隙,就会使进给运动的反向滞后于指令信号,从而影响其驱动精度,即系统存在间隙非线性特性,该特性的存在对系统稳定性、动态特性有何影响?如何分析包含非线性环节的非线性系统,它们和线性系统之间有什么不同?采取何种措施可以消除齿轮传动中的间隙,以提高数控设备进给系统的驱动精度等问题,我们提出问题且鼓励学生将实际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非线性环节抽象,大部分学生马上对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中常有的二极管、三极管等非线性环节的特性和对系统的影响有了较深理解,有效激发学生认知能力,但是由于非线性环节模拟实验条件有限,充分利用MATLAB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的计算机辅助模拟,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理论知识掌握等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種全面、有效的分析方法,并有效激发学生认知能力。例如,在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特点教学中,学生对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仅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而与系统输入信号大小、初始状态无关这一概念已经很好掌握;而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除了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外,还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及输入信号大小有关系,如饱和非线性系统在小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误差是收敛的,而在大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误差是发散的,如图1(a),在初始状态(0,0)非线性系统稳定,而在另一个初始状态(1,0)下非线性系统不稳定,如图1(b),直观地仿真实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1]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掌握活动的功能在于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把这种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能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并辨认有关事物,以解决有关问题,成为自己的定向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大多依赖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过于标准化,学科内各门课程实验装置相对独立,缺少课程之间的必要联系和深入认知,种种因素导致学生思维过于单一、综合创新能力缺乏。例如,在线性系统中的频率特性分析法如何有效地应用到非线性系统,原来安排的实验为非线性环节在典型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特性测试,学生仅仅掌握了在线性系统正弦信号作用下的输出是同频率正弦信号,在非线性系统中变为包含有高次谐波的非正弦信号,但是如何分析非线性系统则没有概念,所学数学、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经典控制理论等知识无法创新应用。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增设非线性系统分析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采用模拟元件来构成(我们只给系统的传递函数和非线性环节特性,实现电路由学生自己搭建);系统在正弦信号作用下不同输出点处的信号测试(在此让学生通过测试充分理解和掌握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特点,非线性系统为什么不能采用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等);改变系统线性部分特性再进行测试(掌握系统低通滤波特性对高次谐波有何影响等);实验结论等,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安排实验,自己构造实验步骤,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综合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提升。图2为部分学生对不同低通滤波特性对高次谐波影响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对大部分学生通过实验均能应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给出了部分解决方案,完全理解了对假设线性部分具有良好的低通滤波特效是描述函数分析的前提条件。[2]在此,教师最后加以总结并从理论上讲透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法,综合实验和理论教学的统筹优化,提升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意识,对以后实际工程中不同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帮助。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大大促进了教学进步,虽然我们已经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但是掌握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主动学习。以问题为基础、实现教师与学生交互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从依靠教师“教会”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以知识掌握的规律为依据而构建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掌握过程提供最佳的有效途径,且可以使学生知识建构更加牢固。
  以往的实验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直接给实验指导书,学生被动地按实验指导书“照方抓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被动地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对实验兴趣不浓厚,应付了事,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全过程,同时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例如,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分析方法相平面法相轨迹绘制的实验,我们虽然给了特定参数下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实验中不是采用单向封闭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科学原理、开放过程、指导学生自我提问形成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学生实验中对非线性系统相轨迹、奇点、自持振荡(在相平面上唯一孤立的封闭曲线)等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四、引进现代技术, 革新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另一种工具、媒体和设备。针对非线性系统的特点,采用模拟实验和MATLAB仿真实验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很强的可复现性并且省时、提供信息量大,创造了传统实验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辅助实验一体化的设计,可方便学生自主交互式地学习理论知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及实际系统仿真等均有很大帮助。例如,非线性系统中自持振荡,定义在没有周期信号作用下,由系统结构和参数所确定的一种具有固定频率和振幅的等幅振荡状态,并且可能产生不止一种振幅和频率的运动状态。概念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MATLAB/ Simulink作为一种面向科学工程的计算软件,提供了功能性工具箱和学科性工具箱便于用户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对于自持振荡概念我们构建了非线性系统,改变系统线性部分的放大增益系统出现不同的响应形式,如图3所示,当K<3时系统在不同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响应为衰减振荡,而当K>3时非线性系统无论初始条件如何,在没有输入信号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系统均收敛到等幅振荡,即系统自持振荡,自持振荡完全由系统结构和参数决定的稳定周期运动,而线性系统只有在临界状态才会产生周期运动,一旦系统的参数发生微小变化,系统响应均会趋于收敛或发散,在线性系统中没有自持振荡的运动形式。[3,4]
  
  参考文献:
  [1]谢克明.自动控制原理 (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张静.MATLAB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曹玉金,郭晓华,等.构建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C].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380-387.
  [4]张雅君,周宇.建立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23-25.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数字电子技术学时少、内容多且电子技术革新快而书本知识陈旧等特点,有必要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从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分析,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阐述了案例教学的特点,提出两种教学法应优势互补的观点。同时结合理论和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在数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符合数字电子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期刊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然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理想的教学模式之一是研究性学习。现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证券投资学”课程,探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证券投资学”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证券投资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作者简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发展以及新的医学教学模式,为新时期培养能适应我国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对人体寄生虫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探索,主要采取了调整课程结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应用以及实践课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医学  作者介绍:石晶(1968-),女,河北昌黎人,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王金花(1963-),女,内蒙古通辽人,
期刊
摘要:介绍校实验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电子技术技能实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背景、内容和特色以及制作要点等情况。该课件内容全面、丰富,涵盖了电子技术技能训练的主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课件图文并茂,内容说明直觀、形象,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本课件既可以用于教师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实训教学,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用的多媒体实训指导教材。该课件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电子技能实训的教学质量,具有较
期刊
摘要:通过在“光电子学”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思索和总结,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教学手段的合理综合运用以及配套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结合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对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同时提出建设光电子实验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光电子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杨晓占(1981-),女,河南洛阳人,
期刊
摘要:从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着眼,阐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人员的选拔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洛阳理工学院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践的成就和辐射效应。  关键词:创新人员;创新能力;选拔方式;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朱德荣(1972-),男,四川荣县人,洛阳理工学院,讲师;常云朋(19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对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系列化设计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根据实践情况总结了物理实验内容改革的意义及措施。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内容系列化  作者简介:樊振军(1975-),女,山东临清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实验中心,讲师;郑志远(1975-),男,山东潍坊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实验中心,副教授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力,为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赵汗青(1970-),女,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学院,副教授;刘玉波(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是成人高等教育全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完成各专业培养人才基本训练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文根据成教学生的特点及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讨论从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安排、指导方式、管理等方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  作者简介:李明江(1975-),男,土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培养学生“知行统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等的不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应有差异化的培养路径,实验教学亦应与此目标相吻合,在实践中通过改革理论教学体系、修订实验教学计划、修正实验教学类型、完善实验室管理模式等措施,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验;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叶志(1977-),男,江西玉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