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至上”看大学的使命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严重的背景下,“就业至上”能否上升为办学理念,引发了各方激烈的辩论,争辩的焦点在“就业至上”是否为功利性教育。本文在对“就业至上”进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无论是大学职能的演变,还是大学生、大学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都证明大学的使命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关键词】就业至上;大学使命;人才培养
  
  在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的进程中,大学获得了空前的扩张,中国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在满足广大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同时,就业问题也逐步显现。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以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也未能独善其身。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在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大学如何应对挑战、寻求突破?“就业至上”在部分大学应运而生,大学能否将“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大学到底应当承担怎样的使命呢?
  
  一、“就业至上”理念的辩论
  
  《光明日报》曾对能否将“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进行了报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既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声音,各方争辩激烈,归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赞同将“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的学者认为,坚持“就业至上”,是现阶段大学教育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为实现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没有学生成功、顺利地实现就业,就没有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与人格的尊严,更遑论有所谓的个体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就业至上”是一种最人性化、最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教育理念;反对将“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的学者认为:将就业当作自己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心浮气躁,忽视理论知识,不能合理分配学习与实践的时间,最终造成知识结构的失衡,能力素质的不足;“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无疑会使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
  (二)从学校角度来看,赞同者认为,高校办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为社会所接纳来衡量和检验。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不仅是代表一所高校办学综合水平的“面子”工程,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对后续新生的吸引力,关系到高校的生命力是否能得以延续。高校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是以学生就业为本。另外,还缩短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使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反对者认为:“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无疑会使学校教学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高校单纯提高就业率,只能暂时延缓和掩盖教育资源配置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都只能从培养适应社会长期发展需求的人才入手。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赞成者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个方面所需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体现高校作为“人才孵化器”的特色和优势。为此,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培养能进入社会并能在社会上“就业”乃至“安业”、“乐业”和“创业”的人才。反对者认为:高等教育不只是学生的个人需要,更是全社会的需要。高校工作的着眼点和工作重心如果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高度,那么它就明显地矮化了高等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忽视。从学生个人需求出发的“就业至上”理念,不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讲,都是在藐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是在规避自己的社会公共责任,都有忽视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缺陷,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丧失!
  实际上,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已成为教育部门评价和考核高校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发展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息息相关: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核拨、教学质量评估、新增学位点审核,哪一项都离不开对就业问题的考量。在许多人眼里,毕业生就业状况成了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成了考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指标。毫无疑问,“就业难”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对社会、学校,还是对家庭而言,就业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就业难”能不能正确反映当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就业至上”可以不可以成为办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二、“就业至上”理念的价值分析
  
  “就业至上”是否上升为办学理念,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争论的焦点是在其价值的选择上,即是否将“就业至上”看成是功利性的价值选择。“就业至上”是否为功利性极强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我们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表现形式
  “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价值范畴,源于19世纪英国,是指人的行为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和最高标准,认为一切行为的道德价值,最主要的是要看它能否使人们产生快乐和幸福,即产生对行为者有利的效果。主要代表人物为边沁、密尔、斯宾塞。而功利主义教育作为功利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的延伸,是以追求教育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和教育整体效用的最大化为要旨的一股教育思潮。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的实际功用作为原则来指导教育实践,按照功利—幸福原则,对受教育者实施社会发展有利的实用教育。功利主义教育表现为以个人为本位和以社会为本位两种取向。在我国,功利主义教育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在确立教育的价值取向时应当优先考虑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内容,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功利化的教育却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在教育的评价标准上:功利主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评判仅剩下了社会的需要、家长的需要或是教师的需要,缺少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当前的教育,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办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赢利。在教育行为上:背离教育规律,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正常社会交往需要和人生体验。在教育的途径上:教学成了唯一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被排除在人的培养途径之外。学校搞封闭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
  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功利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功利性已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如大学的运作越来越商业化,大学发展项目的设置越来越重视收益回报。为了迎合市场排名,发展目标越来越短期化。对教师的评价越来越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指标,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致使科研急功近利、学术腐败。教师的压力巨大,浮躁之风日甚,对人才培养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了许多大学弥漫着浮躁的情绪,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大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就业至上”理念的功利分析
  教育功利主义是一种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就业至上”是否为功利性,我们先看看何为“就业至上”以及其做法。所谓“就业至上”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就业”为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人才培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将就业指导引进课堂,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教务部门联合各个院系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将就业指导列入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就业知识到就业心理辅导,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等等。此外,还设立奖惩机制、奖励基金促就业。这些措施固然是为了学生“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成就了“连年的高就业”,解决了生存这个重大民生问题,这也没什么不对。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便会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一所学校办学仅仅以“就业”为中心、为目标就值得质疑。大学究竟以什么为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自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出现以来,一直在发展变化,大学的职能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变化,但育人这一重要职能始终没变。如果仅因为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难而以就业为中心、为目标,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
  其次,专业结构、课程的调整要是和市场达到无缝对接,那就更出问题。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者结合的很恰到好处,大学如果这样,就成为职业培训中心了,和职业学校也就没什么区别。眼前的高就业,要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那学生会不会因为不能适应又面临失业呢?学校也总是在追逐市场的变化,专业课程也必然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永远也不能停下来了,大学和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这显然就是办学的一种短期行为,不顾长远利益。
  第三,设立奖励基金促就业,考研、当村官、选调生,每完成一个毕业生都有不同额度的奖金,以此刺激全校人员为学生就业服务,从而赢得上级的嘉奖,而没有完成指标的则不得评优等,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求名逐利。
  第四,发动全校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浪费有限的学校资源。教师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人才培养自然投入的精力就不多,就更难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
  可见,“就业至上”只看到教育的功利价值,这不仅对教育本身造成伤害,而且还破坏人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教育功利性使整个教育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要求使每一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功利教育在重视智育的旗帜下,人的德、体首先被抛弃,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在标准答案和题海战术中被彻底扼杀。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教育被功利性彻底异化了。
  其次,教育功利性破坏了人的培养规律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并重。然而,功利性的教育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要名利,不要事业等功利思想和行为都在危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功利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蜕变为一个技术的过程,不但没有唤醒个人的智慧,反而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因而阻碍了个人,使他无法将自身作为一项整体的过程加以了解。
  由此看来,功利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一种经济、社会需求,教育由此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一种引导人片面追求利益(金钱、权力等)的教育。这样就必然导致把求教者看作一种达到社会经济利益目的的手段,教育自身也成为了一种工具,也由一方净土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地方。当然,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不对路、传统观念束缚人等等,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便提出“就业至上”,有违大学教育的本意,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在于人才的培养。
  
  三、人才培养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目前,大学遇到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应对挑战、寻求突破?大学要走出困境,应尽快回归其本位,扭转过于功利化的趋势,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以培养人才为大学的根本使命,这不仅是由大学职能的演进决定的,而且大学生、大学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也决定了这一使命。
  (一)大学职能的演进和关系决定了大学的根本使命
  我们知道,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不是一朝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跨度,三者也不是并列的,它们在不同的时代担当了各自不同的角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从三者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来看,人才培养这一职能始终是最主要的。
  1、大学职能的演进
  到目前为止,我们普遍认为大学有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就是大学要承担起这三大使命。大学的这三大职能的逐步出现和实践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需求分不开。
  从历史上看,大学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是社会进化的组成部分。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朝,西方的希腊和罗马,但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中世纪大学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为最早,或称为中世纪大学之原型。两者皆是12世纪出现的,其他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意大利的萨里诺,德国的海德堡、科隆等都是中世纪大学的佼佼者。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教育理想使英国古典人文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英国19世纪纽曼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他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所注重的不应该是实用知识的传授,而是以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在柏林大学首先提出:大学是“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是研究中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洪堡奠定了“学术自由”在大学中的地位,使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科学与学术的中心。20世纪初,欧洲研究型大学的模式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相结合,产生了“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把教学、科研与直接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的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成为社区发展的“服务站”,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的“加速器”,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从此,大学逐步形成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这也是经过历史演进而形成的大学最具生命活力的功能。
  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服务的多重职能,期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离开了这一点,大学便不称其为大学了。因此,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
  2、大学职能的关系
  现代高等教育演变到今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被公认为当今大学的三大职能。但大学在恪守人才培养这一基本价值的同时,面临着创新成为大学发展内在驱动、企业成为研发主体的必然趋势这一全球性的学术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需要适时适度转型。在现代大学的转型期,在社会浮躁、比拼数字的今天,片面追求不合实际的高指标,偏离大学培养人才基本方向的倾向容易发生。从大学的职能来看,三者并非并列等同的目标。
  就育人而言,首先是要培育人性完善的人,其次才是要培养具有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人。孙正聿教授曾对此进行过精辟阐述,他认为:“真实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是使你首先能够成为一个认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历史的现代公民。我们只有能够成为人,才能够成为某种人,才能够去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去从事某种专门的职业,去扮演某种特殊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1]就业只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学校育人则应“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不能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社会服务功能也只有在履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中得到实现。因为大学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也不是企业和社会的其他组织。不管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如果不把人才培养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没有优秀的本科教育教学,普通高校将失去发展空间,大学将无法维持卓越,严重时将导致学校生存危机。所以,人才培养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既是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又是对社会服务的一种提升,而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对社会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贡献,应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放在首位。只有始终坚持这一至上标准,高等教育才能在引导大学生为社会服务过程中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当是共识。
  (二)大学生—大学—社会三者的关系决定了大学的根本使命
  人—教育—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大学中表现为大学生—大学—社会之间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大学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大学生)的发展,没有人(大学生),就没有大学与社会的存在。(大学)教育是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中介和纽带,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在人(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者的关系决定了大学的根本使命。
  1、大学与大学生
  大学是为学生而建立的,学生是学校生存的前提。学生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我们服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教育设施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而设置的,特别是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校的部分办学经费是靠学生缴费筹集的。如果仅靠各级政府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超水平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校理应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的基础,没有学生大学没有其存在的必要了,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校的人、财、物、管理等资源都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就是一切为了学生,这是大学的使命所在,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目的。
  2、大学生与社会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大背景。这个问题形成于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的开端,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永恒主题。
  首先,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化了的人。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个体在社会提供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中生存发展,并向社会学习生存的技能、规范,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社会为个人提供学校、工厂、实验场地,个人在其中学习、工作,逐步得到发展;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精神条件,为个人的发展指明方向,激励个人不断发展。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接受社会的文化,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这既是个人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地训化影响个人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进入社会,需要经过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化了的人。但社会因素不是直接作用于个人,而是经过教育的选择、组织、改造、系统化,间接地作用于个人。高等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在个人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其他教育形式一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前,首先要进入到教育这个中介系统,使自己的身心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
  其次,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化了的社会。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因人而形成的。社会虽以人为主体,但不是单个人的总和,而是由诸多个人以物质经济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某种形式。“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P220人与社会的这种交互作用,不仅使社会发生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使社会成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这就是人化了的社会。可见,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总之,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两者辩证地统一。从最终意义上讲,社会只是工具性的,它的建立和服务目的只是为了个人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大学与社会
  一个国家大学教育的发展进程,必然受到该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大学自身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受到国家、地区文化传统、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大学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大学既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由此出发,可以理顺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找准大学教育的立足点。
  (1)大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对大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是一定历史阶段人们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应运而生的,大学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总是在一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并体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需要、目的、动机、情感和意志,因此,大学教育具有时代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学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条件,社会需要大学培养高级人才,这是大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制约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必须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所具备的条件来发展自身。所以,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必须融入社会,必须“更加社会化”。社会是比大学更大的学校,离开了社会,大学将失去营养,大学如果还想生存下去,它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这是大学生命力的象征。大学只有这样,大学才能超越自己,改造自己,社会才是大学具有无穷生命力的源泉。
  (2)大学促进社会发展,大学教育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内在推动力。
  大学因其特殊的职能,在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奥尔特加在《大学使命》一书中明确提出:大学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是,“必须把普通人培养成优秀的专业人员。除了文化训练之外,大学能够通过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步骤和方法将普通人培养成优秀的医生、法官、数学教师或历史教师。”[3]P73在奥尔特加的大学使命观中,大学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普通人成为文化人的重任,他提出大学应走出“象牙塔”,洞开大门,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承担推进社会发展的使命,特别是当今的大学己经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经济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的使命应该赋予新的含义。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学术成果的应用化和人才培养的实用化,大学通过它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引导社会前进,大学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特色在于:它应不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而应具有前瞻性,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思路和机会。
  首先,教育的本质决定无论在什么时代,培养人才都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从西方大学教育诞生之日起到今日大学的迅猛发展,大学的职能虽然得到了扩展,但人才培养的职能始终是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机构的标志,这也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因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一批批知识结构合理,具备人文精神的创新性人才就是大学为社会所做的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大学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最佳的发展环境,人才的培养是根本保证。学校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等,从数量和质量上保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其次,大学应当发挥科学研究的职能,给社会贡献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大学作为社会的一种机构存在,也必须符合这样一个发展原则,哪所大学能够为社会提供出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哪所大学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能够成为高水平的大学,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大学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一方面,大学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学教育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学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通过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通过转化科研成果来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功能。大学既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动力,又是它们发展的目的。
  人在社会中,大学在社会中。然而,大学和社会的本源在人,它们都是因人而产生而存在的。在大学生—大学—社会的关系中,“教育要用个人来规定社会,这是教育的第一个‘绝对命令’。教育如果不能遵循这个‘绝对命令’,不能依据个人的和谐发展去‘筛选’社会因素,那它就很容易变成‘非教育’的东西。”;“教育要用人类社会一切进步的普遍的文明成果,来促进和引导个人发展”。并且,“教育要用社会来规定个人,这是教育的第二个‘绝对命令’。教育如果不能遵循这个‘绝对命令’,不能依据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去引导个人发展,那么它也容易变成‘非教育’的东西”。[4]P153简言之,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服务,但根本的是,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人的发展能从多方面保证、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可见,教育不仅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而且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教育是人性生长或人的价值目的实现的伟大工具——这是教育的最终意义。
其他文献
慕课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均集中于高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少有人提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应用人
剪纸如今已是一种新兴的媒体介质,而动画行业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从繁杂到简约的蜕变过程,也就是现在“复古简约”的装饰性流派,而这种装饰性动画形式,刚好和剪纸艺术的“
期刊
期刊
天房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高度社会责任感铸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的企业使命,围绕“和谐天房、责任地产”的核心理念开展各项工作,负重远行,超越非凡.天房发展在项目的开
Three months ago,Huang Chaohai and his family were relocated 140 km from their home in Miaowan Village near Danjiangkou,Hubei Province,to Laolijia Village.
期刊
一段时间以来,我总觉得小腿和脚莫名其妙地痛。开始时偶尔走路多了会痛,我以为是累的,歇一晚上就好了,没当一回事儿。可后来疼痛的次数越来越多,连高跟鞋也不能穿。到后来发展到一走路就痛得很。我开始警惕起来,莫不是得了骨癌?我越想越怕,赶忙拍了片子去找一位熟悉的骨科专家。   专家听我诉说症状,又看了片子后肯定地说:“你这是骨质疏松。你看你的骨密度很低,说明平常缺乏锻炼,缺钙导致骨质流失。”我说自己平时十
【摘要】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到审计报告编制和审计意见的交换,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审计沟通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本文从五方面对提升沟通能力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内部审计人员更好地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内部审计 沟通  作为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而沟通能力又是审计人员的调查水平、语言表达、心理素质
期刊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和作用,并具体从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媒体运用、实践活动几个方面的应用和课堂实例来说明情境教学法是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从而体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