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学校全校师生都积极地投身到这场教学大潮之中。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研组各位老师的带领和帮助下,我自己也走出了第一步,经过实践和摸索,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学问学问,不仅仅是学,还要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进步的,学生不能只在老师的课堂中学习,还要学会学习的能力。怎么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怎么才能在小组合作中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孩子不会学,怎么办?面对我们学校的学生,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他们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也没有自我学习的技能方法,如果简单地上来就是自学、讨论,或许课堂上是热火朝天,实际上却是颗粒无收。想想在棠湖中学考察学习的时侯,他们的学生也不是个个都是尖子生,但是在课堂上,可以看见也可以听见每个学生都是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也许他们收获大小不同,收获难易程度不同,但是最终都是有所收获,怎么做到的?这就是教师的第一课——老师怎么去问。
老师怎么去问?学案怎么建立?一开始,我们以为,问的问题很好安排啊,就是这节课内容中的知识点,把以前教学中的板书用一个个问题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地解答,解答完了这节课内容也就完了,学生自己都能回答出知识点了,肯定也就掌握知识了。你看,这就是合作学习了。但是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和想象中不一样。你问题提得好,囊括了这节内容的所有知识点,那么有多少学生可以从书中找到这些知识点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的?最后还是你自己解答的,既然如此,你何必要浪费时间让他们讨论呢?你直接讲了,还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练题呢。我在教学开始的时侯,就陷入了这个困扰。然后我通过听其它老师的讲课,看他们的处理方法,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物理教学,课本知识不是很难,但是知识是有延伸、有拓展的,有知识还有知识的应用,老师的提问要注重一个过程,就是知识获取的过程,不能直接急功近利地瞄准知识点,要争取达到让学生能通过问题的讨论,从旧知识发展到新知识。提问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但是不能是学生不能解答的,也就是说,每个问题都应该可以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有所认识,每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教材文字有所思考。自学自学,不是把书看完就学完了,还要思考,阅读不是认字,是要理解这些文字在说些什么。所以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学案的建立、问题的创设应该是我们在新的改革中遇到的第一座高峰,要让教学达到理想状态,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学起来、问起来,老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问题,去刺激他们去引导他们学起来、动起来。我想,当学生自己能学能问了,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否则,一个讲一个记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研究方法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对物理定律掌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大厦的牢固程度。坚持做好物理实验,认真讲好物理概念与定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考习惯,是搞好物理教学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而这三者中讲好基本概念与定律又是最基础的环节,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着重使学生牢固地、正确地建立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定律,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加速度概念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头脑中早已有的诸如小汽车起动快、火车起动得慢等一些观念,使他们感到有必要建立用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速度变化的多少与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状况。
学生—般比较重视概念的定义,定义往往是仅从某一个主要方面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除此之外概念还有其他侧面的表现,对概念和定律的认识才比较完善,才可能做到概念和定律的灵活运用。而这个完善过程又必须在应用它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实践中完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问:“—个大小不变的力,拉物体转一周做了多少功?”有的学生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以及位移的定义,判断物体位移为零,因此做功为零,因而不好做出明确的回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常常是由于平时都局限在恒力、直线运动的情况下进行功的计算,因而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在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公式都是适用的。当不是恒力、直线运动的情况下仍不加分析地照搬,就必然要出现错误。经过这样的反复,学生对概念与定律的认识就更加完善了。
当前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极为重要,同时也要求教师能留给学生较多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施,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重要的是注重对知识的建构,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正确建立并积累物理模型,强化基本概念、规律的内涵、外延、多种变式和适用条件。
学问学问,不仅仅是学,还要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进步的,学生不能只在老师的课堂中学习,还要学会学习的能力。怎么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怎么才能在小组合作中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孩子不会学,怎么办?面对我们学校的学生,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他们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也没有自我学习的技能方法,如果简单地上来就是自学、讨论,或许课堂上是热火朝天,实际上却是颗粒无收。想想在棠湖中学考察学习的时侯,他们的学生也不是个个都是尖子生,但是在课堂上,可以看见也可以听见每个学生都是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也许他们收获大小不同,收获难易程度不同,但是最终都是有所收获,怎么做到的?这就是教师的第一课——老师怎么去问。
老师怎么去问?学案怎么建立?一开始,我们以为,问的问题很好安排啊,就是这节课内容中的知识点,把以前教学中的板书用一个个问题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地解答,解答完了这节课内容也就完了,学生自己都能回答出知识点了,肯定也就掌握知识了。你看,这就是合作学习了。但是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和想象中不一样。你问题提得好,囊括了这节内容的所有知识点,那么有多少学生可以从书中找到这些知识点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的?最后还是你自己解答的,既然如此,你何必要浪费时间让他们讨论呢?你直接讲了,还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练题呢。我在教学开始的时侯,就陷入了这个困扰。然后我通过听其它老师的讲课,看他们的处理方法,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物理教学,课本知识不是很难,但是知识是有延伸、有拓展的,有知识还有知识的应用,老师的提问要注重一个过程,就是知识获取的过程,不能直接急功近利地瞄准知识点,要争取达到让学生能通过问题的讨论,从旧知识发展到新知识。提问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但是不能是学生不能解答的,也就是说,每个问题都应该可以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有所认识,每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教材文字有所思考。自学自学,不是把书看完就学完了,还要思考,阅读不是认字,是要理解这些文字在说些什么。所以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学案的建立、问题的创设应该是我们在新的改革中遇到的第一座高峰,要让教学达到理想状态,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学起来、问起来,老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问题,去刺激他们去引导他们学起来、动起来。我想,当学生自己能学能问了,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否则,一个讲一个记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研究方法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对物理定律掌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大厦的牢固程度。坚持做好物理实验,认真讲好物理概念与定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考习惯,是搞好物理教学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而这三者中讲好基本概念与定律又是最基础的环节,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着重使学生牢固地、正确地建立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定律,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加速度概念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头脑中早已有的诸如小汽车起动快、火车起动得慢等一些观念,使他们感到有必要建立用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速度变化的多少与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状况。
学生—般比较重视概念的定义,定义往往是仅从某一个主要方面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除此之外概念还有其他侧面的表现,对概念和定律的认识才比较完善,才可能做到概念和定律的灵活运用。而这个完善过程又必须在应用它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实践中完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问:“—个大小不变的力,拉物体转一周做了多少功?”有的学生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以及位移的定义,判断物体位移为零,因此做功为零,因而不好做出明确的回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常常是由于平时都局限在恒力、直线运动的情况下进行功的计算,因而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在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公式都是适用的。当不是恒力、直线运动的情况下仍不加分析地照搬,就必然要出现错误。经过这样的反复,学生对概念与定律的认识就更加完善了。
当前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极为重要,同时也要求教师能留给学生较多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施,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重要的是注重对知识的建构,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正确建立并积累物理模型,强化基本概念、规律的内涵、外延、多种变式和适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