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白,《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图画雕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倘若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种美就叫空白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胜枚举,作者在创作时,对于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都会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其间,也常常会留下一些“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自己独特的感悟,展开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空白地带,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发掘出文章蕴含的人物内在美,从而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一、挖掘词语空白,丰富情感内涵
有些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运用中深入理解内容,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日月潭的传说》一文在描述两位主人公寻找金斧头、金剪刀时这样写道:“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我抓住“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这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后练笔。师:“在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闭上眼睛,用心去看。这些词在你眼前形成了哪些画面?你看,也许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陡峭的山路上,他们在干什么?也许天刚蒙蒙亮,在野外投宿的他们准备怎么做?下雨了,遇到野兽了,他们会干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学中,我没有对词语进行孤立讲解,而是借助具体情境挖掘重点词语的内涵,想象相关画面进行练写。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义,也领悟了词语包含的意蕴,两位主人公寻找金斧头、金剪刀的艰辛以及他们不畏艰险的品质自然就领悟透彻了。通过这样的补白,词语给予学生的就决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眼前浮现;一旦遇到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出现。这样,词义和形象就丰富、丰满起来,变成了他们的活的库存。
二、挖掘标点空白,激活文本灵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我们要深入挖掘这标点处的空白,激活文本灵性,使学生的阅读厚实、立体起来。
如在执教《孙中山破陋习》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母亲为姐姐缠足时的不忍与无奈。课文写道:“母亲含着泪把孙中山推出门外……”读到这里,我请学生展开想象填补文中的省略号,写几句话描绘一下孙中山当时的动作、神态与心理。此环节教学中,我还铺垫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采用纵向开放、厚实文本的方法,补充说明缠足的历史背景,自古以来中国妇女所受的痛苦,同时辅以音乐渲染、图片显示,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标点处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学生想象孙中山细腻的心理活动,在情真意切的文字中,体会到他自小就有推翻封建统治的决心。
选择好了标点这个“补白点”,训练到位了,就凸现了文本隐藏的灵性,也就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神效。
三、挖掘场面空白,铺设想象的桥梁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动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形象,进人学生脑海的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金子》一文作者只用了“彼得培育花苗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这一句话概括,至于他做了哪些努力,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文中并未细说。于是,我利用这一场面的空白,铺设了四个场面:暴风雨来临时、夕阳西下时、天刚蒙蒙亮时、烈日当空时,让学生选择一个场面想象彼得会怎么做。学生看着画面,思维的火花一下就被激起。有的说:“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彼得早被汗水湿透了衣襟,但他擦掉汗水,依然坚持在花圃里除草。”有的说:“天刚蒙蒙亮,彼得就起床了。来不及吃早饭,他就下田了。他要赶在日出之前,趁着有露珠,及时施肥。”如此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陪。
四、挖掘插图空白,厚实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中的有些插图,粗看似乎与课文内容没有联系,但如果我们深究课文就不难发现,这些插图其实是编者精心设置的,故意为读者留下了插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空白。如《哪吒闹海》的最后一幅图只画了哪吒骑在龙身上的画面。此时此刻,哪吒与龙王三太子之间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呢?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他们在观察中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互相启发、相互激励,从而达到了“此处无语便是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教学境界。这样,文中未出现的内容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得丰富精彩起来,阅读的效果也变得厚实起来。
五、挖掘结尾空白,延伸精彩感悟
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不尽,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如此更富有魅力。如《鹬蚌相争》的结尾讲到渔夫把鹬和蚌一齐捉住时便戛然而止。我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让他们进行续编。这时,学生的笔下便出现了鹬蚌争吵的画面:他们你责怪我,我埋怨你,争论不休。最后渔夫一语道破天机:“鹬啊,你傻就傻在啄住蚌的肉不放。蚌啊,你傻就傻在夹住鹬的嘴不放。互相争持,互不相让,让我获得了好处……”这样一延伸,学生的感悟就更透彻,同时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课堂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生命飞扬的空间!
在阅读时,教师努力挖掘作品的空白之美,让孩子们充分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课堂中充分地捕捉生成中的空白点,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无声之境。我们只要抓住时机,讲究形式,深入挖掘文本的空白,一定能使阅读教学厚实起来。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活力、充满灵性、充满魅力。
一、挖掘词语空白,丰富情感内涵
有些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运用中深入理解内容,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日月潭的传说》一文在描述两位主人公寻找金斧头、金剪刀时这样写道:“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我抓住“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这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后练笔。师:“在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闭上眼睛,用心去看。这些词在你眼前形成了哪些画面?你看,也许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陡峭的山路上,他们在干什么?也许天刚蒙蒙亮,在野外投宿的他们准备怎么做?下雨了,遇到野兽了,他们会干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学中,我没有对词语进行孤立讲解,而是借助具体情境挖掘重点词语的内涵,想象相关画面进行练写。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义,也领悟了词语包含的意蕴,两位主人公寻找金斧头、金剪刀的艰辛以及他们不畏艰险的品质自然就领悟透彻了。通过这样的补白,词语给予学生的就决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眼前浮现;一旦遇到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出现。这样,词义和形象就丰富、丰满起来,变成了他们的活的库存。
二、挖掘标点空白,激活文本灵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我们要深入挖掘这标点处的空白,激活文本灵性,使学生的阅读厚实、立体起来。
如在执教《孙中山破陋习》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母亲为姐姐缠足时的不忍与无奈。课文写道:“母亲含着泪把孙中山推出门外……”读到这里,我请学生展开想象填补文中的省略号,写几句话描绘一下孙中山当时的动作、神态与心理。此环节教学中,我还铺垫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采用纵向开放、厚实文本的方法,补充说明缠足的历史背景,自古以来中国妇女所受的痛苦,同时辅以音乐渲染、图片显示,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标点处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学生想象孙中山细腻的心理活动,在情真意切的文字中,体会到他自小就有推翻封建统治的决心。
选择好了标点这个“补白点”,训练到位了,就凸现了文本隐藏的灵性,也就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神效。
三、挖掘场面空白,铺设想象的桥梁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动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形象,进人学生脑海的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金子》一文作者只用了“彼得培育花苗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这一句话概括,至于他做了哪些努力,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文中并未细说。于是,我利用这一场面的空白,铺设了四个场面:暴风雨来临时、夕阳西下时、天刚蒙蒙亮时、烈日当空时,让学生选择一个场面想象彼得会怎么做。学生看着画面,思维的火花一下就被激起。有的说:“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彼得早被汗水湿透了衣襟,但他擦掉汗水,依然坚持在花圃里除草。”有的说:“天刚蒙蒙亮,彼得就起床了。来不及吃早饭,他就下田了。他要赶在日出之前,趁着有露珠,及时施肥。”如此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陪。
四、挖掘插图空白,厚实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中的有些插图,粗看似乎与课文内容没有联系,但如果我们深究课文就不难发现,这些插图其实是编者精心设置的,故意为读者留下了插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空白。如《哪吒闹海》的最后一幅图只画了哪吒骑在龙身上的画面。此时此刻,哪吒与龙王三太子之间会展开什么样的对话呢?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他们在观察中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互相启发、相互激励,从而达到了“此处无语便是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教学境界。这样,文中未出现的内容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得丰富精彩起来,阅读的效果也变得厚实起来。
五、挖掘结尾空白,延伸精彩感悟
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不尽,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如此更富有魅力。如《鹬蚌相争》的结尾讲到渔夫把鹬和蚌一齐捉住时便戛然而止。我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让他们进行续编。这时,学生的笔下便出现了鹬蚌争吵的画面:他们你责怪我,我埋怨你,争论不休。最后渔夫一语道破天机:“鹬啊,你傻就傻在啄住蚌的肉不放。蚌啊,你傻就傻在夹住鹬的嘴不放。互相争持,互不相让,让我获得了好处……”这样一延伸,学生的感悟就更透彻,同时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课堂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生命飞扬的空间!
在阅读时,教师努力挖掘作品的空白之美,让孩子们充分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课堂中充分地捕捉生成中的空白点,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无声之境。我们只要抓住时机,讲究形式,深入挖掘文本的空白,一定能使阅读教学厚实起来。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活力、充满灵性、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