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就得先熟知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所谓有效,就是有“效果”和有“效率”。在一定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完成预设目标,整个课堂呈现乐学、要学、会学的局面。有效语文课堂应该如何建构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环节的三部曲: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备课”在首步,可见其重要性,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上课的效果和效率,进而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直接、最感性的材料,所以钻研教材是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前提条件。老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及再创造的过程。学生要想提高听课效率,一定要对课文进行预习,这样对课文内容提前有所了解,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听课,目的更为明确,对于重难点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基础稍差一些的学生,课前预习了,上课时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学起来就会轻松不少。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不同的课文,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是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的好素材。这样的文章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文章,只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因而对本课重点的掌握适合采用朗读法。而口语交际类的学习内容,则适宜采取练习法,教者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练习。就算是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燕子》第二自然段,我选择了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现柔柳的色彩、姿态,以及春天的美丽;对于第三自然段中“掠”字的理解,我采用的是“比较法”,用“掠”与“飞”进行比较,从中理解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巧。
三教学形式要丰富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适合朗读、背诵,可有的离学生的实际经验远了些,尽管老师极力渲染、引导,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如果有精美的图片或视频,会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九寨沟如诗如画,要理解“五彩池”“高低错落的瀑布”的美,可在朗读的同时配上相应的图片。
2.运用辩论形式。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教学中,爸爸让汤姆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掉,汤姆很不情愿,那能不能不放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小型辩论会。一二两组是正方,认为汤姆应把鱼放掉;三四两组是反方,认为汤姆不需要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想要说服对方。一番唇枪舌剑,既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四学生个性发展要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完全靠老师讲读,分析,灌输,应该坚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感悟。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老师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叶欣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精神可歌可泣,有的学生却认为叶欣作为一个护士长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她的牺牲是无谓的,这说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深刻感悟课文蕴涵的情感。因此,我让大家搜集资料,一起讨论,再读课文,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果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稍有偏颇的回答,教师只是黑脸批评,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其创造性思维。
五课堂知识要拓展
知识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是作为一个人更应具备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感悟感情、传授知识,应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生命的壮歌》这一课赞美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面临绝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在讴歌和佩服的同时,应该想到这些弱小的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反思自己是否有不团结同学的行为,是否有乐于助人的行为,今后该怎样去做。
当然,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天渗透一点点,每天改变一点点,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环节的三部曲: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备课”在首步,可见其重要性,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上课的效果和效率,进而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直接、最感性的材料,所以钻研教材是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前提条件。老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及再创造的过程。学生要想提高听课效率,一定要对课文进行预习,这样对课文内容提前有所了解,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听课,目的更为明确,对于重难点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基础稍差一些的学生,课前预习了,上课时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学起来就会轻松不少。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不同的课文,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是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的好素材。这样的文章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文章,只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因而对本课重点的掌握适合采用朗读法。而口语交际类的学习内容,则适宜采取练习法,教者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练习。就算是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燕子》第二自然段,我选择了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现柔柳的色彩、姿态,以及春天的美丽;对于第三自然段中“掠”字的理解,我采用的是“比较法”,用“掠”与“飞”进行比较,从中理解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巧。
三教学形式要丰富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适合朗读、背诵,可有的离学生的实际经验远了些,尽管老师极力渲染、引导,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如果有精美的图片或视频,会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九寨沟如诗如画,要理解“五彩池”“高低错落的瀑布”的美,可在朗读的同时配上相应的图片。
2.运用辩论形式。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教学中,爸爸让汤姆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掉,汤姆很不情愿,那能不能不放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小型辩论会。一二两组是正方,认为汤姆应把鱼放掉;三四两组是反方,认为汤姆不需要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想要说服对方。一番唇枪舌剑,既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四学生个性发展要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完全靠老师讲读,分析,灌输,应该坚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感悟。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老师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叶欣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精神可歌可泣,有的学生却认为叶欣作为一个护士长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她的牺牲是无谓的,这说明有部分学生还不能深刻感悟课文蕴涵的情感。因此,我让大家搜集资料,一起讨论,再读课文,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果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稍有偏颇的回答,教师只是黑脸批评,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其创造性思维。
五课堂知识要拓展
知识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是作为一个人更应具备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感悟感情、传授知识,应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生命的壮歌》这一课赞美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面临绝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在讴歌和佩服的同时,应该想到这些弱小的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反思自己是否有不团结同学的行为,是否有乐于助人的行为,今后该怎样去做。
当然,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天渗透一点点,每天改变一点点,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