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日益提升,使得教师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0.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0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1]。上述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教师产生一些非理智性的行为反应,例如,对工作和生活产生冷漠情绪,或是对自己本身的能力质疑或感到自卑,对学生或他人产生言语甚至肢体上的攻击反应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之下,如何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却未全面开展。一位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对于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 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加的因素
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大的工作压力
按照新课改“减负提质”的要求,在教学课时总量和教学内容不变,而学生课后作业量减少的前提下,因此,教师们每天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通过增加課堂教学知识的含金量和趣味性,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课后,教师还得组织形形色色的学生活动,并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和比赛等。由于教师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被大量占据,时常使其力不从心,缺乏职业满意感,并滋生职业倦怠。近期,四川省对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表明,43.19%的中学教师、20.5%的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任务重、地位低、压力大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2]。
(二)被给予过高过多的角色期望
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拥有多重社会身份。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如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的道德榜样、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医生等等。身负种种角色期望,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扰。每一种期望都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个体却无法同时满足这些期望,履行多种角色义务,角色冲突便产生了。事实上,教师作为社会中普通人群的一部分,总会存在不足和缺点。如果一味地对教师给予过高过多的角色期望,或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其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发挥,难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和提升师资队伍的目的。
(三)较低的薪酬待遇
但是,教师的薪酬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差异显著。造成部分地区的教师心理落差大,最终选择跳槽或转行。师资的不稳定性会极大地影响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最终势必对教育改革的发展造成障碍。
以前,教师由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薪酬的问题都避而不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薪酬问题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虽然教师的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基本工资, 但是公务员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补贴,这样就比教师高出很多。《教师法》里教师的工资是说教师的基本工资还是基本工资加补贴并不明确。实际上公务员工资连年三级跳,而教师工资却远远落在其后。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教师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因素,贫困偏远地区的教师收入依然偏低。
三、 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有效并尽快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营造良好宽松的工作和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全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减轻教师的心理负荷。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落实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3]。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各大媒体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正面宣传,提倡表扬激励,坚持善意批评,不能为了获取新闻效应而随意放大教育中的失误与不足。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必须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应该努力建设“教师心理健康工程”,争取或创造条件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办教师心理健康热线。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和管理。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建立对教师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定期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还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二)建立全面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
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促成观念的改变,各教育部门和机构也应加强合作,本着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和制度,并加大监督机制,全面落实。
1、尊重教师,满足教师在发展中的需要
从评价的对象来讲,我们不能忽视了教师的精神需要,人文精神上的关注往往比物质奖励的效果来得快、效果好。如果校长或领导的一句话,使教师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受到重视和肯定,教师会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和表扬,自尊心自然会提高,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物质奖励。校领导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面谈,使教师有机会讨论和反省自己的工作表现,并获得机会畅谈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压力,这样,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压力,使其更加坦诚,增强对所在的学校、教研组、年级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2、关心教师,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目前,大部分的教师都是跟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走,点到哪就走到哪,没有也不敢考虑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根据“教师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发展的历程,而且是“自我引导”为主,教师专业发展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程,每当完成一个目标以后,教师又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如此一来,教师个人、学校组织与教育系统就会不断发展改进,教育品质也得到逐步提高。 3、评价要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从评价的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多以领导评价、上层教育机关评价为主[4]。评价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应该将评价主体扩大,将评价方式着眼于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建立的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例如: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坚持“教师自主申报,学校与教育中心,教育局分层评价,全局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评定结果两年认定一次。”;还可以建立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袋,定期统一鉴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应该是各项评价的基础,根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成果也可能不一样,这个过程或许很艰难,因为自己改造自己是很难的,但这个过程又十分愉快,因为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便会得到不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主体精神上的享受。
(三)适度改善教师的薪酬待遇
首先,完善工资制度,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提高教师待遇,也跟提高教師素质挂钩,要落实竞争和引退机制,打破教师职业铁饭碗。实行年度工资,定期加薪。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其次,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再次,对教师的考核应该是全面的,而重点在德能勤绩上,作为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而升学率或分数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绩效,比如特级教师往往是选择最好的生源、最好的班级、最佳教学资源,自然升学率就高,同时还有偶然的机遇,因此不能以升学率论英雄。特别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今天,更不能以升学率为标准来考核教师。最后,在学校教师和职工收入分配上,校领导应该体恤教师,在分配政策上给予教学人员一定的倾斜,改变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精简行政机构,切实将学校有限的人力资本支出比例落实到提高教师待遇上,使教师感受到自身价值得以肯定,从而促进教师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四、结束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拥有一支状态良好且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师资队伍是全社会的期盼,而这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愿天下的教师都能身心健康,不遗余力地施展其才能与智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吕邹沁, 凌辉.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22(9):1344-8.
2.杨俊生, 王磊.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压力来源统计分析. 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5(3).
3. 伍新春, 齐亚静, 吴亮, 张迪. 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12(1):67-73.
4.赵雪, 谢华. 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4(2):37-39.
5. 王芳, 兰福, 陈晨, 鲍云城.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0):257-25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日益提升,使得教师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0.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0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1]。上述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教师产生一些非理智性的行为反应,例如,对工作和生活产生冷漠情绪,或是对自己本身的能力质疑或感到自卑,对学生或他人产生言语甚至肢体上的攻击反应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之下,如何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却未全面开展。一位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对于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 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加的因素
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大的工作压力
按照新课改“减负提质”的要求,在教学课时总量和教学内容不变,而学生课后作业量减少的前提下,因此,教师们每天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通过增加課堂教学知识的含金量和趣味性,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课后,教师还得组织形形色色的学生活动,并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和比赛等。由于教师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被大量占据,时常使其力不从心,缺乏职业满意感,并滋生职业倦怠。近期,四川省对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表明,43.19%的中学教师、20.5%的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任务重、地位低、压力大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2]。
(二)被给予过高过多的角色期望
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拥有多重社会身份。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如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的道德榜样、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医生等等。身负种种角色期望,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扰。每一种期望都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个体却无法同时满足这些期望,履行多种角色义务,角色冲突便产生了。事实上,教师作为社会中普通人群的一部分,总会存在不足和缺点。如果一味地对教师给予过高过多的角色期望,或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其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发挥,难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和提升师资队伍的目的。
(三)较低的薪酬待遇
但是,教师的薪酬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差异显著。造成部分地区的教师心理落差大,最终选择跳槽或转行。师资的不稳定性会极大地影响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最终势必对教育改革的发展造成障碍。
以前,教师由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薪酬的问题都避而不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薪酬问题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关注。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虽然教师的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基本工资, 但是公务员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补贴,这样就比教师高出很多。《教师法》里教师的工资是说教师的基本工资还是基本工资加补贴并不明确。实际上公务员工资连年三级跳,而教师工资却远远落在其后。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教师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因素,贫困偏远地区的教师收入依然偏低。
三、 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有效并尽快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营造良好宽松的工作和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全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减轻教师的心理负荷。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落实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3]。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各大媒体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正面宣传,提倡表扬激励,坚持善意批评,不能为了获取新闻效应而随意放大教育中的失误与不足。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必须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应该努力建设“教师心理健康工程”,争取或创造条件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办教师心理健康热线。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和管理。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建立对教师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定期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还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二)建立全面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
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促成观念的改变,各教育部门和机构也应加强合作,本着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和制度,并加大监督机制,全面落实。
1、尊重教师,满足教师在发展中的需要
从评价的对象来讲,我们不能忽视了教师的精神需要,人文精神上的关注往往比物质奖励的效果来得快、效果好。如果校长或领导的一句话,使教师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受到重视和肯定,教师会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和表扬,自尊心自然会提高,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物质奖励。校领导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面谈,使教师有机会讨论和反省自己的工作表现,并获得机会畅谈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压力,这样,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压力,使其更加坦诚,增强对所在的学校、教研组、年级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2、关心教师,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目前,大部分的教师都是跟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走,点到哪就走到哪,没有也不敢考虑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根据“教师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发展的历程,而且是“自我引导”为主,教师专业发展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程,每当完成一个目标以后,教师又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如此一来,教师个人、学校组织与教育系统就会不断发展改进,教育品质也得到逐步提高。 3、评价要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从评价的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多以领导评价、上层教育机关评价为主[4]。评价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应该将评价主体扩大,将评价方式着眼于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建立的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例如: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坚持“教师自主申报,学校与教育中心,教育局分层评价,全局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评定结果两年认定一次。”;还可以建立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袋,定期统一鉴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应该是各项评价的基础,根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成果也可能不一样,这个过程或许很艰难,因为自己改造自己是很难的,但这个过程又十分愉快,因为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便会得到不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主体精神上的享受。
(三)适度改善教师的薪酬待遇
首先,完善工资制度,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提高教师待遇,也跟提高教師素质挂钩,要落实竞争和引退机制,打破教师职业铁饭碗。实行年度工资,定期加薪。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其次,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再次,对教师的考核应该是全面的,而重点在德能勤绩上,作为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而升学率或分数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绩效,比如特级教师往往是选择最好的生源、最好的班级、最佳教学资源,自然升学率就高,同时还有偶然的机遇,因此不能以升学率论英雄。特别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今天,更不能以升学率为标准来考核教师。最后,在学校教师和职工收入分配上,校领导应该体恤教师,在分配政策上给予教学人员一定的倾斜,改变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精简行政机构,切实将学校有限的人力资本支出比例落实到提高教师待遇上,使教师感受到自身价值得以肯定,从而促进教师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四、结束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拥有一支状态良好且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师资队伍是全社会的期盼,而这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愿天下的教师都能身心健康,不遗余力地施展其才能与智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吕邹沁, 凌辉.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22(9):1344-8.
2.杨俊生, 王磊.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压力来源统计分析. 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5(3).
3. 伍新春, 齐亚静, 吴亮, 张迪. 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12(1):67-73.
4.赵雪, 谢华. 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4(2):37-39.
5. 王芳, 兰福, 陈晨, 鲍云城.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0):25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