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处于高付出低收效的负面状态,学生生命质量与当下流行价值观之间的失衡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全新模式下的德育,要让学生在自主选择、认知判断、心灵体验和养成品性的过程中,逐渐将封闭抵御的心门打开,从而为实现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 自主选择、认知判断、心灵体验 养成品性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搅扰,德育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于引领学生在种种的价值观中保持冷静与机警,要学会慎重选择。这种选择既是健康正确地择取,更应该是排除他异的遴选。这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会学生用自我的方式,渗入自我的生命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并在选择之后,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心理与行为。
一、比照:基于传统德育模式意义上的审视
德育工作必须基于儿童主体性视角,在承认社会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让学生敢于选择、善于选择,并在生活实践中将自我培养成为具有基本素养的现代社会公民。
1.变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要求、被动接受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由硬塞变成悦纳与吸收。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弹性化地抵制了教师好高骛远式的德育要求,将空洞高远的目标变为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甄别,更易于学生践行。
2.变传统意义上的“为结论是举”为注重自我素养的修炼。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在于完全将固有的结论套在学生的头上,一味让学生承接,充其量加上晓之以理的解说而已。而选择性的教育方式则更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自主分析、判断,直至最后的选择,用生命的气息参与道德素养形成的过程。对于客观存在的歪斜价值观,提升为实践情境下的自主修炼。
3.变传统意义上的依据阵地为切合教育实际的全面开花。以前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形成有着固定的教育平台、专项的思品课堂和班主任的晨周会等,正因如此才使得德育也仅仅如此。而选择性的教育方式则将德育的每一个细节贯穿渗透进学生生命磁场的每一个角落,在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
二、践行:基于现实德育模式意义上的考量
1.设置冲突,深掘道德欲求。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内心道德冲突,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自律与选择欲望。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任何道德冲突的情境设置,都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核心观念。诱发道德认知冲突,加强道德认知。这可从学生自我的道德认知与道德目标的失衡、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流行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网络、电视媒体曝光的恶劣行径等现象引发学生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思考。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内在思维的考量与甄别。诱发道德情感冲突,丰富情感体验。这些可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征出发,比如虚荣心理与个体利益之间矛盾引发的冲突。
2.启发判断,体认道德准则。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认知判断,就必须遵循学生认知判断的客观规律。首先是启发判断。这种判断离不开教师的引领点拨,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实现自我判断。其次是交流判断。利用各种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价值交流讨论,在相互映照下作出自我判断。最后还应该着力于学生自主判断。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剖析,最终由学生自己独立作出判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全程参与认知判断的过程,使学生在感知表象、理解本质、分析关系、比较特点、评价规范、决策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将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强化。既然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就要有容忍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提出属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映自己真实意见。
3.引导体验,悦纳道德规则。在道德素养造就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向善的道德核心观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的价值诱发,使得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运用移情的方式触景生情,用情感的力量促发学生的认知判断,让情与理交融,理与情置换,形成知行统一的和谐心境。
在实际教育实践过程中,设置情感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创设情境气氛,利用环境的刺激感应熏染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各种活动,确定学生的角色位置,明确角色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虚构而成的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感受;帮助学生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在与别人交往的情况下移情体验,客观感受别人的情感天地;通过阅读赏析多种形式的艺术品,运用艺术的力量感召学生的情感世界。
4.指导锻炼,铸就个人品行。德育的终极目的一定是指向于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试想,学生道理都懂,可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中,这也成了德育工作者非常痛苦但却不得不接受的客观事实。说到底,道德问题是实践问题。在选择、判断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选择属于自我方式下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属。
教师在德育生活中,要在适合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机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强化自身德育价值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自然,在真实鲜活的环境适应社会、调整自己。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德育效益会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会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 自主选择、认知判断、心灵体验 养成品性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搅扰,德育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于引领学生在种种的价值观中保持冷静与机警,要学会慎重选择。这种选择既是健康正确地择取,更应该是排除他异的遴选。这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会学生用自我的方式,渗入自我的生命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并在选择之后,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心理与行为。
一、比照:基于传统德育模式意义上的审视
德育工作必须基于儿童主体性视角,在承认社会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让学生敢于选择、善于选择,并在生活实践中将自我培养成为具有基本素养的现代社会公民。
1.变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要求、被动接受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由硬塞变成悦纳与吸收。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弹性化地抵制了教师好高骛远式的德育要求,将空洞高远的目标变为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甄别,更易于学生践行。
2.变传统意义上的“为结论是举”为注重自我素养的修炼。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在于完全将固有的结论套在学生的头上,一味让学生承接,充其量加上晓之以理的解说而已。而选择性的教育方式则更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自主分析、判断,直至最后的选择,用生命的气息参与道德素养形成的过程。对于客观存在的歪斜价值观,提升为实践情境下的自主修炼。
3.变传统意义上的依据阵地为切合教育实际的全面开花。以前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形成有着固定的教育平台、专项的思品课堂和班主任的晨周会等,正因如此才使得德育也仅仅如此。而选择性的教育方式则将德育的每一个细节贯穿渗透进学生生命磁场的每一个角落,在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
二、践行:基于现实德育模式意义上的考量
1.设置冲突,深掘道德欲求。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内心道德冲突,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自律与选择欲望。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任何道德冲突的情境设置,都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核心观念。诱发道德认知冲突,加强道德认知。这可从学生自我的道德认知与道德目标的失衡、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流行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网络、电视媒体曝光的恶劣行径等现象引发学生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思考。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内在思维的考量与甄别。诱发道德情感冲突,丰富情感体验。这些可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征出发,比如虚荣心理与个体利益之间矛盾引发的冲突。
2.启发判断,体认道德准则。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认知判断,就必须遵循学生认知判断的客观规律。首先是启发判断。这种判断离不开教师的引领点拨,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实现自我判断。其次是交流判断。利用各种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价值交流讨论,在相互映照下作出自我判断。最后还应该着力于学生自主判断。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剖析,最终由学生自己独立作出判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全程参与认知判断的过程,使学生在感知表象、理解本质、分析关系、比较特点、评价规范、决策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将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强化。既然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就要有容忍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提出属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映自己真实意见。
3.引导体验,悦纳道德规则。在道德素养造就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向善的道德核心观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的价值诱发,使得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运用移情的方式触景生情,用情感的力量促发学生的认知判断,让情与理交融,理与情置换,形成知行统一的和谐心境。
在实际教育实践过程中,设置情感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创设情境气氛,利用环境的刺激感应熏染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各种活动,确定学生的角色位置,明确角色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虚构而成的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感受;帮助学生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在与别人交往的情况下移情体验,客观感受别人的情感天地;通过阅读赏析多种形式的艺术品,运用艺术的力量感召学生的情感世界。
4.指导锻炼,铸就个人品行。德育的终极目的一定是指向于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试想,学生道理都懂,可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中,这也成了德育工作者非常痛苦但却不得不接受的客观事实。说到底,道德问题是实践问题。在选择、判断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选择属于自我方式下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属。
教师在德育生活中,要在适合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机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强化自身德育价值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自然,在真实鲜活的环境适应社会、调整自己。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德育效益会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会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