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性化研读中提高精神品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ann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研读《论语选读》,对学生的思想境界、个人品质都是一次很好的检验,教师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见仁见智的研读有意无意地表露出个人的素养问题。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意义有着执著不懈的追求。这对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学习者具有完善自身的自觉意识,会通过学习,对人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一、个性化研读提高作为学生角色的古典文化素养
  《论语》作为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思想学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但比较系统地作为中学教材,以“古典论著研读”形式出现还是第一次。学生在研读过程中,会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
  通过对《论语选读》的整体研读,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通过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这些方面的研读,学生了解了孔子的“德政”思想,理解了何为“君子”,可以把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与孔子时代进行比较从而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对“中庸之道”和孔子的天道观有较为系统的认识等等。我们知道,古典文化素养不仅指对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指教养的提高,其中教养包含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论语》对学生的影响,后者大于前者。
  有了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个前提,传统文化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为健全人格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为学生正确看待批判与继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依据。
  二、个性化研读提高作为子女角色的责任意识
  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已经淡化了“孝悌”观念,而“其为人也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克己复礼》1.2)这些观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于叛逆期的所谓追求个性的青少年来讲,《论语选读》及时地关照了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责任意识。
  通过对《论语选读》的研读,爱父母的责任得以体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选读·克己复礼》2.8)通过研读,学生意识到,精神上给予父母的愉悦大于物质上的给予父母的享用,爱父母就应该让他们骄傲,这是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责任,这个责任是爱,是感恩。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指出:“孔子儒学教义的特征之一,首先强调‘家庭’中子女对于父母感情的自觉培育,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把‘家庭价值’置放在人性情感的层次,来作为教育的根本内容。”由此可见,把作为子女角色对父母的小爱,加以“现代性的有意培养”是必要的,这个责任意识不仅是对父母的,它可以扩展到兄弟、朋友、家园、乡土乃至国家,从而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健康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论语选读》关于“孝”思想的研读,已经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方面,而建立在情感心理基础上的理论,要比单纯抽象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大得多,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是这个道理。
  三、个性化研读提高作为社会成员角色的人格素养
  能否适应社会并且成为工作或事业的成功者的社会成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该成员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它所反映的孔子思想学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研读《论语》可以对学生起到健全人格的作用。
  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人格的标准可以在心理学上找到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健全人格者具有15个特征,它们是:(1)对现实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2)能接受自己、他人和现实;(3)言行坦率、自然、纯真;(4)不过分关注自己;(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格和独处的需要;(6)独立自主;(7)时时常新的新鲜感;(8)常常能体会到狂喜、惊异、崇高等等所谓“高峰体验”;(9)对人类充满深厚的爱;(10)具有民主的态度;(11)具有很强的道德感;(12)有幽默感;(13)创造性;(14)其亲密朋友不多,但感情深厚;(15)不盲从。
  以上这些优秀品质,在《论语》及其孔子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说,研读《论语选读》为他们未来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例如,《为政以德》中16.3章,通过研读“季氏将伐颛臾”,学生认识到孔子的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冉有口是心非的批判;《仁者爱人》中从各个角度阐释孔子的“仁爱”思想:“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待人的原则。“师冕见”(15.42章)体现孔子对人的深切关怀等等;《君子之风》中所倡导的自我修养,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章)、“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7.19章)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周而不比》中所研读的人际交往问题,“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16.4章)等等。
  通过研读先哲具有警醒意义的话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鞭策自己走向成熟,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值得注意的是,以提高作为社会成员角色的人格素养为目的的研读《论语》,不是当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长远的,终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研读《论语》具有更深广的作用。
  [作者通联:浙江嘉兴五中]
其他文献
吴泓的学生们告诉记者,他们非常享受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乐此不疲。为什么?我们在探访中找到了答案:这个过程既温暖心灵,又充满挑战,它启动了学生的自主思维,激发出学生的个性活力,催生着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能够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不断地确证自己,实现自己,享受自己。这个过程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在专题学习的网络平台“家园网”上,吴泓共设置有28个专题学习,这些都是静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对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说,“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
顾振彪先生曾说,我们的课本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可以说,不好好地利用文本是一种浪费,作文教学完全可以以文本为突破口,指导方法,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开凿源头活水,引来涓涓细流。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依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样作文教学也必须扎根于文本这块沃土,下面谈谈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作
春天、阳光、大海、桃花——这是诗人海子送给我们的温暖的礼物。这些美好同各富隐喻的意象和景致在海子的淡淡叙写中匆匆到来却又匆匆作别。海子的著名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这样的冷静与决绝、温柔而残酷。  海子一直有着极高的诗歌追求和诗歌理想。他追求所谓的“大诗”,从而“走出狭隘的抒情诗人队伍”因而他并不重视抒情诗。但他的这首抒情短诗却迅速赢得主流和正统的认可,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入选了中学课
2008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不仅是语言运用考点中考查面最广的一种试题,而且也是常规题型中最富创新特质的一种试题。综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7道成语试题,呈现出如下四大看点:    一、语料——十大热点备受关注    2008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的语料非常新颖,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如下十大热点备受关注:  1.北京奥运。如:“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
教材是多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是塑造学生并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优质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不断丰富、科学,它的价值要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材的性质决定教学过程的目的、程式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就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的重组、使用教材。  教材的范围很广,为了便于
时下在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鲁迅;而且,真正懂得并能讲好鲁迅的教师非常有限,师生中普遍存在难教、难学的困境。相当多的人对中学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不满意。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新世纪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1980一1999年,人教版教科书中
胡根林博士新著《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期待已久,快读淋漓;掩卷之时,心中一片豁然。  再次回眸题记,蓦然想起几年前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2008年一个高考的前夜,一个高三学生来图书馆与我聊天。交流中,他问了我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其中一个是:“我读了十二年语文,一直有个问题不甚明白,想请教您:语文这门学科到底教什么、学什么?”记得我当时用了一个比喻来阐明我的看法:“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为学生播
《外国小说欣赏》主编曹文轩先生在前言的选文原则中说道:“因这是一门语文课程,所选文本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供学生写作方面借鉴。”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可着眼于如何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特征,简约介绍创作方法及流派史的轮廓,也可以立足于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等教学目标。   外国小说是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结晶。《外国小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