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草地灌丛化对潜在植被截留和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来源 :水土保持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灌丛化后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截留和土壤蓄水特征,为系统评价灌丛化后草地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黄土高原未灌丛化草地和灌丛化草地(包括禾草斑块、半灌木斑块、灌木斑块)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植被(包括冠层与枯落物)截留量与土壤饱和蓄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①灌丛化通过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使植被冠层截留量增加了 0.3 mm,通过减少枯落物量使枯落物截留量减少了 0.5 mm;②草地灌丛化过程中,只有灌木斑块显著增加了 0-40 cm 土壤饱和蓄水量.而且,灌木斑块与半灌木斑块土壤饱和蓄水能力显著不同,灌木斑块较半灌木斑块土壤饱和蓄水量增加12.8 mm,主要发生在0-20 cm 土层.[结论]灌丛化没有降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饱和蓄水能力,但若灌木继续扩张,可能会削弱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截留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正广泛并深入地应用于建筑业。BIM技术能够实现多维度工程信息数据并能形成项目综合管理集成平台,且能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能够有效提升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工作效率,所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为了解决业主方在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造价风险问题。本文总结了BIM技术在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优点,提出了BIM技术在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等四个阶段的应用内容分析。
期刊
[目的]探究自然河岸带和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的河岸带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相关分析和偏冗余分析等方法,以汾河临汾段典型河岸带为例,探讨自然河岸带及强人工干扰河岸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河岸带植被总氮(TN),总磷(TP)含量随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近岸处植物TN,TP含量大于远岸处植物TN,TP含量.河岸带植被TN,TP内稳性表现为自然河岸带>强人工干扰河岸带,两处河岸带植物T
[目的]科学评价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安全等级,为提高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科学性、整体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通过PSR模型遴选16个与黄河兰州段相关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黄河兰州段2014-2019年数据为基础,采用GRA-PCA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可拓模型得到其突发水污染安全评价等级.[结果]黄河兰州段突发水污染安全等级2014年为Ⅱ级(重大危险);2016年为Ⅰ级(特别重大危险);2015,2017-2019年为Ⅲ级(较大危险).整体有从Ⅱ级(重大危险)向Ⅲ
[目的]探究矿区采煤沉陷对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根系的损伤程度,为后期小叶杨人工林治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测记录李家塔采煤沉陷区不同坡位处不同裂缝间小叶杨根系的损伤状况,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根系损伤率、损伤类型与坡位、裂缝类型、错位差、裂缝宽和根距裂缝水平距离间的关系等反映小叶杨根系损伤特性.[结果]①小叶杨水平根主要分布在0-60 cm 土层内,0-10 cm土层内根数最多,占40.1%~43.2%,50-60 cm内根数最少,占0.63%~3.71%.根系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
[目的]探究亚热带红壤区土壤微团聚体中铁铝氧化物与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关系,为该区域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红壤区典型林分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不同粒级微团聚体胶结物中铁铝氧化物含量、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并分析各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结果]微团聚体中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呈现:游离结晶态(Fed,Ald)>无定形(Feo,Alo)>络合态(Fep,Alp).从总体上看,铁铝氧化物含量随微团聚体粒径的减少而逐渐增大,络合态铁(Fep)
[目的]探索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模型,为大别山区植被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已有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专家经验法筛选建立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初选指标(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结构、地形等30项).通过野外调查获取指标实测值,利用随机森林法、决策树法分析、衡量各指标,以指标实测值与土壤侵蚀量建立多元逐步回归关系,构建群落尺度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模型.[结果]基于随机森林的全局回归建模(R2为0.71)较决策树的局部回归建模(R2为0.69)效果更优.基于随机森林全局回归方式,构建了包括坡度、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建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筑体系也越发完善,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作为建筑工程中的核心系统之一,在房屋建筑的使用中,给排水系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建筑给排水系统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而且还能使消防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实现高效的火灾救援,所以,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质量必须要得到保证,进一步的消除建筑火灾隐患。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期刊
[目的]探究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和其与COVID-19疫情空间分布关系,为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疫情管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云南省瑞丽市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2000,2010,2015和2021年4期景观类型数据,运用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GWR模型等方法,定量研究2000-2021年瑞丽市景观类型和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进而研究景观人工干扰强度和生态风险分别与COVID-19疫情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①2000-2021年瑞丽市景观类型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
[目的]研究冻融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草地和灌木地)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季节性冻融区植被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一系列野外自然冻融、野外监测和原状土冲刷试验,以确定冻融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①相较于坡耕地,草地与灌木地的冻结程度更低,其中,灌木地冻结程度最低,抗冻性最好.②冻融作用不同程度地加剧了土壤流失,降低土体抗冲性,其中草地与灌木的抗冲系数AS(anti-scouribility)明显高于坡耕地,说明在冻融条件下植被覆盖能够有效提升土体抗冻性及土壤抗
[目的]从土地利用数量转型和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打造北疆生态屏障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rcGIS的信息图谱法分析包头市2001-2020年土地利用转移情况,采用综合评价法分别测算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指数与隐性转型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分析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利用计量统计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①研究时期内建设用地扩张主要以消耗耕地为主,总共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89.91 km2,新减耕地面积503.84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