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方戏剧的共同特征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方戏剧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却未能形成一个成熟的戏剧体系。纵观东方世界的戏剧,无论是中国戏曲、日本的能乐与歌舞伎亦或是印度梵剧,尽管受到中国与印度两大不同文化的影响,却都呈现出了高度的歌舞化与综合化。文章将对东方各国的传统戏剧形式进行简要对比,将东方戏剧的共性进行简要梳理。
  关键词:东方戏剧;歌舞化;程式;化妆
  与西方戏剧为人所熟知的清晰体系相比,东方戏剧尽管历史悠久,但时至今日似乎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整体的、地域文化性的大戏剧概念。史华伯的观点是,“东方的”包含着对于任何亚洲事物所表现出的或专业或业余的热情,而“亚洲的”则奇妙地等同于异国情调的、神秘的、深奥的、含蓄的①。长期以来,提及东方戏剧,大众普遍想起的都是以中国戏曲、日本能剧和歌舞伎等为代表的历史悠久、样式成熟,包含有强烈所谓东方文化特色的个体艺术形式。显然,在大众的观念中,“东方”的概念也如同“东方戏剧”一般,是模糊的。
  东方戏剧的发展看似不及西方繁荣发达,但实际上却存在许许多多艺术宝库上璀璨的明星: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以及歌舞伎、朝鲜唱剧、印尼哇扬戏、越南口剧以及嘲剧等等各富特色的戏剧形式不胜枚举,除此之外《牡丹亭》《赵氏孤儿》《沙恭达罗》《春香传》等优秀剧目亦名扬四海,而以《舞论》《闲情偶寄》等为代表的理论著作标志着戏剧作为独立艺术样式的成熟。
  由此不难看出,东方戏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体验,自有其特点与繁荣,只是长期以来被众人所忽视。曾有戏剧理论家说过:“创造戏剧的推动力量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产生了人类社会,它就在那里出现,不仅在欧洲是这样,在东方也是如此②。”所以将东方戏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与比较是必要的。并且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东方戏剧在各自争艳盛放时,必然具有着某些层面的相似性。
  一、歌舞诗一体的高度综合化
  《舞论》中第一章曾提到,“这种有乐有苦的人间的本性,有了形体等表演,就称为戏剧③。”依笔者看来,纵然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表演时最为突出的特点首先还是集中在歌舞化之上。东方戏剧借由舞蹈与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提炼综合,表达出诗意以及高度写意的审美追求,运用肢体动作、造型、律动、曲调、节奏等一系列具体方式,塑造形象烘托气氛,渲染出戏剧的诗意氛围,再配合以观众的想象,完成审美过程。
  中国戏曲中,音乐占据着主导地位,演员的唱腔与念白是一方面,而伴奏的打击弹拨乐作为戏曲密不可分的部分,承担着除演唱配乐之外的职责。在戏曲中,歌舞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是有机结合;不是单纯的歌唱或舞蹈表演,而是充满戏剧性的歌舞表演。歌舞不仅要塑造人物,表现冲突,还承担着舞台时空的变化流动。
  二、高度的程式化
  “东方戏剧非常讲究舞台和表演程式的形式美——姿态美、服饰美、旋律美、声音美、时间节奏和空间结构的美等等④。”东方的戏剧演员在作为剧中人物出现的同时,通常又作为演员这个独立的个体所存在。演员塑造人物、表达情绪所依赖的对象并非语言文字,而是动作与表情(能佩戴假面)。表演时,演员通过对于自身身体的控制传情表意,表演时的动作本身也不是纯粹生活化的还原呈现,而是取自生活的经过提取加工的高度凝练的艺术套路。
  中国戏曲讲“表演程式”,戏曲演员在塑造舞台形象時,观察生活,进而提炼总结,描形取神,形成程式。如表现生活场景的开关门、穿针引线、上下楼梯、乘船骑马等等,用简单却富有代表性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整个过程,给观众以最直接优美的视觉体验。
  梵语戏剧的划分更加精确,《舞论》中根据八种长情、三十三种不定情以及八种真情,对于演员的动作进行了规制。各个部位的动作具体且精细,从头到脚分别有十几二十种不同的动作。
  在能乐的表演中,不同动作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演员双手举平且手心朝上,是在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当演员移动假面制造不同角度变化,是在表达积极的情绪;而当演员在台上急速后退时,则代表了或欢乐或讶异的情绪。
  三、清晰的角色分类
  在东方戏剧中,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故事,而人物通常不单单只是作为一个具体的角色而存在,在剧本内容之外,还有着其属性的分类,这种属性通常是自然属性和性格表演特征的双重属性。譬如中国戏曲的行当划分,实际上是戏曲程式性在人物塑造上的变相展现。
  在东方戏剧中,这种类似行当的划分并非孤立存在。梵语戏剧划分角色的时候,首先根据人性和品质将人划分出上、中、下三等,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类型将演员细化,每种类型都有着清晰的特点描述。例如:婆罗多将上等和中等人物里的男主角分成四类,即坚定而傲慢、坚定而多情、坚定而高尚、坚定而平静;又根据男主角对于女性的态度分成了谦恭、欺骗、无耻、忠贞四类。
  日本歌舞伎中的演员也存在着按角色分类,并且与中国戏曲的行当划分更加相似。歌舞伎中有“女方”“敌役”“端役”“道外方”,相当于旦净末丑;每种分类下也包含着具体的小分类,譬如在“女方”分类中,就还包含有立女方、若女方、花车方、女武士等具体分类。
  四、性别的特殊要求
  在西方的演剧传统中写实化表演是基础,没有过度的象征意义,对于角色的搬演也没有特殊的性别要求,而东方戏剧中则存在着大量因性别而影响角色划分的问题。以中国戏曲为例,“盖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自不容有合演之事⑤。”而后因各种禁令,女性不得出演,男性作为唯一表演主体,承担起了所有角色,乾旦、坤生成为审美的特别存在。日本歌舞伎在诞生之初虽然是由巫女表演,但是后来因为各样的原因,最终也演变成为男性反串女性角色表演。
  五、化妆的象征意义
  可以说脸谱化妆、面具艺术构成了东方戏剧各种脸谱的独特艺术,这些脸谱艺术既显得粗旷质朴,又显得富有象征性和戏剧性。
  梵语戏剧中对于着装有着详细的描述。比如:人间妇女的服饰要有地方特征,与情人分离的女性衣服多为素色,不佩戴过多饰品;男子的衣服分为素色、花色、脏色三种颜色,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   在面部和肢体油彩上,婆罗多也对颜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药叉女、天女等使用淡红色,梵天使用金色,居住在七大洲的人类使用熔金色。
  日本歌舞伎的面部化妆十分典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普通善良女性角色和部分正面人物化妆时只在面部涂白粉,称之为“素面”,有时会用油红或油墨拉长内外眼角,放大眼睛,以突出表情;还有一部分角色需要画脸谱,这种脸谱化妆法被称之为“隈取”,以红、蓝为主色调。红面叫“红隈”,通常用在正面人物身上,表现人物勇敢、善良、正直等积极美好的性格;“蓝隈”则多用于反面人物,表现人物的狡猾、阴险、残暴。
  越南戏剧中的脸谱则以黑、白、红三色为主,用线条勾出图案轮廓,不同颜色也有着不同的象征,譬如用红色表示忠臣,杂色表示奸臣,总体来说还是遵循“寻筋随文”的原则,在面部原有纹理基础上进行夸张化创作。
  六、神話与宗教色彩
  宗教神话色彩是东方戏剧内容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东南亚戏剧,几乎无一例外地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与东南亚戏剧中,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占据了戏剧题材的半壁江山。印尼哇扬戏大部分表现题材为罗摩故事,泰国、柬埔寨、缅甸的舞剧也多以此为题,受到民众的喜爱。佛本生故事是另一大来源,佛学东渐后,在中国与日本也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自唐代起,由变文、宝卷、戏剧等各种形式广泛流传。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相较表示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反抗的西方传统悲剧精神,东方似乎更多着眼于因果联系,善恶有报。
  七、雅俗并赏的道路
  东方戏剧的两种道路分支,有各自不同的起始基础,并且依照这种基础进行发展。无论谓之以雅俗或民间宫廷,实际上都表现了两条道路无论在题材选择、审美情趣,还是服装造型上完全不同的特点。
  例如,日本能乐与狂言可谓是一母同胞,分化成为了两个相反的方向。能乐被当时贵族的武士阶级所青睐,成为其所独有的欣赏物。和所有打上“高级”标签的内容一样,能乐常表现悲剧性的故事,具有历史性和回忆性特征,鲜少表现当下故事,文辞典雅,以歌舞为主要载体,抒情大于冲突。狂言则成为民间的宠儿,通常以最直接的白话反映现实生活,以嘲笑僧人与大名为乐,幽默且充满喜剧色彩。
  除上述内容之外,东方戏剧仍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祭祀性起源,仪式传统,区别于欧洲的传统剧场形式,傀儡与皮影的艺术形式,口传身授世袭制的传承方式,进入近现代后,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
  东方戏剧虽然并不以情节取胜,但是却有自身独特的高度综合化、歌舞化、写意化特征,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东方人民借由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身朴素的善恶观念和价值取向,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和谐以及审美上的“神韵”,侧面体现出东方文化兼容并蓄善于吸收的特点。
  注释:
  ①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64.
  ②艾·威尔逊.论观众[M].李醒,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45.
  ③古代印度文艺理论[M].金克木,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
  ④夏写时,陆润棠.比较戏剧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31.
  ⑤李肖冰,黄天骥,袁鹤翔.中国戏剧起源[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53.
  参考文献:
  [1]毛小雨,方宁,编.东南亚戏剧概观[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2]孟昭毅.东方戏剧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六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季羡林.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6]廖奔.20世纪东方戏剧轨迹[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1):43-48.
  [7]王汝良,田雨.东方文化统一性初探[J].东方论坛,2013(5):13-17.
  [8]侯传文.论古代东方戏剧的文体特点和审美风格[J].山东高等教育,2008(1):28-33.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其他文献
当前,面对虚拟社会蓬勃发展的潮流,一些公共管理者却表现出“认识不到位,领域不熟悉,能力有欠缺”的特点,网络社会的管理能力和网络舆论的掌控引导能力成为社会管理能力的短板,也成
摘 要:在进行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时,会涉及童谣的创编,若能结合本土的语言文化进行童谣创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获得对本土语言的亲切感,培养审美情趣。文章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以学生实习为契机,日常鼓励学生阅读,划分学习创作小组,增加学生所处地域的民俗文化元素等方式促进学生进行童谣创作。  关键词:黔文化;童谣;幼儿文学  黔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单位有规定:必须穿正装上班.所谓正装,就是西服革履衣冠楚楚,多热的天,男同志都得长裤长衫,领口封严,再勒上一根牵牛绳般的领带.但女同志领口多低没规定,裙子多短无所谓.同事
一、引言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英语学习中,阅读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一直以来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英语阅读教学
在文字史料和口述史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北京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工厂M厂在20世纪50年代的住宅修建、分配和使用情况,呈现了空间革命的历史条件和结构细节.本文指出从住宅延伸
随着近年来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女性的患病率不断上升,这直接加大了妇科护理工作.但目前妇科护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严重降低了护理质量.本研究先分析了妇
我到北京CBD建外SOHO四期广场,参加第二届大场诗歌朗诵会.rn简单说它是一个商务圈.rn诗人在20年前的中国是精神贵族.大场朗诵会上又见食指.他坐在我前两排,旁边是舒婷.潘石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众多传统媒体的读者逐步转移,报纸的销量在不断地下滑,无论是国
摘 要:摄影术公布于1839年,它的诞生伴随着西方都市化的进程。摄影是非语汇性交流的一种形式,一幅照片可以把摄影师的思想传达给观看者。而摄影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其他物品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对都市与都市人生活的最直观表现。  关键词:都市摄影;都市发展;都市记忆;艺术表现  早在20世纪30到60年代间,国外一些摄影家就已经开始注意和记录着都市的发展以及都市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内伤杂病主要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失调引发的疾病,而脾脏功能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国医名师杨玉华运用“理脾”法治疗内伤杂病,每获良效.本文从脾脏生理功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