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堂是理论性强、较枯燥的课堂,如何把老师的讲、学生的听、理解以及教材内容之间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课堂互动的意义、课堂互动的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活动的实施原则,叙述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互动
九年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基础知识及基础能力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师若重点照顾基础好的学生,这样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听不懂,教师若重点照顾差生,这样许多成绩好的学生课堂上又太轻松,浪费宝贵的时间. 教师为了同时兼顾尖子生和差生,必须通过课堂教师的互动,找到教学的平衡点,同时兼顾大部分学生,让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学,有所得.
一、课堂互动的意义
1. 课堂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中,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时,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以收入为正,以支出为负,如收入5万元,又支出8万元,提问学生,很显然可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收入与支出抵消共支出3万元,列出式子( 5) (-8) = -3,接下来以学生为主体,提问( 6) (-3) = ?可以按照以上的办法转化成收入与支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指出收入6万元,又支出3万元后共收入3万元,即( 6) (-3) = 3.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引导,指出正号与负号不但可以用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收入与支出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具有相反意义的一组量表示,如向东与向西,或上升与下降等.
2. 课堂互动作用于全体,潜在于弹性教学之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数学后进生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 在不允许简单淘汰的情况下,弹性教学是一个可行的减缓分化的措施,然而,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以不同要求的课堂教学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后进生往往因不参与教学活动,听不懂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课堂互动的组织形式
传统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灌输式的交流方式,这是坚决要摒弃的,我们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互动,其主要组织形式有:
1. 师生谈话式. 教师与学生的单独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的给予辅导和帮助. 例如,我在教八年级时,有一名学生王宁,上课很认真听课,但举手回答问题时总是缺乏信心,课后我特地叫他到办公室,给予他说明道理,并鼓励他应积极举手回答,并强调下一节课应表现给老师看,在接下来的几节课,我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只要王宁有举手,我就提问他,刚开始,他很紧张,总是害怕回答错,让同学笑话,回答两次正确后,他胆量逐渐大了,一段时间后,对数学老师我也放下戒心,课后也经常到办公室问一些问题. 所以,课堂上的互动,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
2. 分组讨论式. 这是以学生间的互动为主的形式. 这种讨论式的课堂互动对教师课堂组织和调动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分组时,老师要有艺术地把好、中、差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这样不影响好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给差的学生讨论的空间,避免都是好学生在那边讨论,差学生轮不到发言的机会. 这样,在课堂互动中,学生得到交流,教师得到总结,发挥互动的作用.
三、课堂活动的实施原则
1. 情意性原则. 在实施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遵循情意性原则,即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感化学生探索知识,这是实施数学课堂互动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情投意合”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认识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教学去括号法则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很多学生对法则理解不透彻,为了创设一种互动的教学气氛,列举几道难度不同的试题,并要求学生写出过程.
① (-1) × (a - b - c) = ② -6 × -■-■ ■ =
学生甲:
原式 = (-1) × [a (-b) c] = (-1)·a (-1)·(-b) (-1)·c = -a b - c
学生乙:
原式 = -6 × ■ -■ ■ = -6 × ■ (-6)×-■ (-6) × ■ = -2 3(-1) = 0
在解题过程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提出问题,去括号法则可以理解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这样就容易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总结.
2. 自主性原则.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学习,互动中争取完善自己的知识.
(1)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课题互动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导入新课,可通过实验实例、设疑、类比等手段开展交流,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去尝试分析和把握,概括定理,发现规律,这一系列数学推理教学过程,可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或进行变式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新知识自觉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2)在课堂互动中开展自我反思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单单体现在课堂上,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反思、回顾,找出自己知识的漏洞,有批评地听取其他同学的意义,及时发现、总结.
3. 量力性原则. 课堂互动的量力性要求注意思维密度、思维难度和互动对象的能力层次.
(1)课堂互动的思维密度,要随着学生年级、年龄的上升逐步加大,做到适量、适度.
(2)课堂互动的思维难度,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立足中差、着眼中上,向着“思维最远发展区”分层推进.
数学教学课堂的互动,大大改善了数学课堂沉闷的氛围,提升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激活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平衡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真正体现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互动
九年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基础知识及基础能力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师若重点照顾基础好的学生,这样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听不懂,教师若重点照顾差生,这样许多成绩好的学生课堂上又太轻松,浪费宝贵的时间. 教师为了同时兼顾尖子生和差生,必须通过课堂教师的互动,找到教学的平衡点,同时兼顾大部分学生,让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学,有所得.
一、课堂互动的意义
1. 课堂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中,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时,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以收入为正,以支出为负,如收入5万元,又支出8万元,提问学生,很显然可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收入与支出抵消共支出3万元,列出式子( 5) (-8) = -3,接下来以学生为主体,提问( 6) (-3) = ?可以按照以上的办法转化成收入与支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指出收入6万元,又支出3万元后共收入3万元,即( 6) (-3) = 3.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引导,指出正号与负号不但可以用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收入与支出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具有相反意义的一组量表示,如向东与向西,或上升与下降等.
2. 课堂互动作用于全体,潜在于弹性教学之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数学后进生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 在不允许简单淘汰的情况下,弹性教学是一个可行的减缓分化的措施,然而,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以不同要求的课堂教学在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后进生往往因不参与教学活动,听不懂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课堂互动的组织形式
传统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灌输式的交流方式,这是坚决要摒弃的,我们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互动,其主要组织形式有:
1. 师生谈话式. 教师与学生的单独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的给予辅导和帮助. 例如,我在教八年级时,有一名学生王宁,上课很认真听课,但举手回答问题时总是缺乏信心,课后我特地叫他到办公室,给予他说明道理,并鼓励他应积极举手回答,并强调下一节课应表现给老师看,在接下来的几节课,我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只要王宁有举手,我就提问他,刚开始,他很紧张,总是害怕回答错,让同学笑话,回答两次正确后,他胆量逐渐大了,一段时间后,对数学老师我也放下戒心,课后也经常到办公室问一些问题. 所以,课堂上的互动,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
2. 分组讨论式. 这是以学生间的互动为主的形式. 这种讨论式的课堂互动对教师课堂组织和调动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分组时,老师要有艺术地把好、中、差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这样不影响好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给差的学生讨论的空间,避免都是好学生在那边讨论,差学生轮不到发言的机会. 这样,在课堂互动中,学生得到交流,教师得到总结,发挥互动的作用.
三、课堂活动的实施原则
1. 情意性原则. 在实施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遵循情意性原则,即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感化学生探索知识,这是实施数学课堂互动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情投意合”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认识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教学去括号法则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很多学生对法则理解不透彻,为了创设一种互动的教学气氛,列举几道难度不同的试题,并要求学生写出过程.
① (-1) × (a - b - c) = ② -6 × -■-■ ■ =
学生甲:
原式 = (-1) × [a (-b) c] = (-1)·a (-1)·(-b) (-1)·c = -a b - c
学生乙:
原式 = -6 × ■ -■ ■ = -6 × ■ (-6)×-■ (-6) × ■ = -2 3(-1) = 0
在解题过程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提出问题,去括号法则可以理解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这样就容易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总结.
2. 自主性原则.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学习,互动中争取完善自己的知识.
(1)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课题互动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导入新课,可通过实验实例、设疑、类比等手段开展交流,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去尝试分析和把握,概括定理,发现规律,这一系列数学推理教学过程,可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或进行变式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新知识自觉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2)在课堂互动中开展自我反思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单单体现在课堂上,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反思、回顾,找出自己知识的漏洞,有批评地听取其他同学的意义,及时发现、总结.
3. 量力性原则. 课堂互动的量力性要求注意思维密度、思维难度和互动对象的能力层次.
(1)课堂互动的思维密度,要随着学生年级、年龄的上升逐步加大,做到适量、适度.
(2)课堂互动的思维难度,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立足中差、着眼中上,向着“思维最远发展区”分层推进.
数学教学课堂的互动,大大改善了数学课堂沉闷的氛围,提升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激活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平衡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真正体现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