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随着时光流逝,前辈们渐行渐远,其足迹本该日渐模糊才是;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有心人的不断追忆与阐释,加上学术史眼光的烛照,那些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身影与足迹,不但没有泯灭,反而变得日渐清晰。
  b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距离太近,反而难辨清浊与高低;大风扬尘,剩下来的才是“真金子”。今日活跃在舞台中心的,20年后、50年后、100年后,是否还能常被学界忆起,很难说。作为读者,或许眼前浮云太厚,遮蔽了你我的视线;或许观察角度不对,限制了你我的眼光。借用鲁迅的话,“伟大也要有人懂”。就像今天学界纷纷传诵王国维、陈寅恪,20年前可不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总会有剥落的时候。那时,什么是“生命之真”,何者为学术史上的“关键时刻”,方才一目了然。
  c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对于那些曾经作出若干贡献的先行者,后人须保有足够的敬意与同情。15年前,我写《与学者结缘》,提及“并非每个文人都经得起‘阅读’,学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觅到一本绝妙好书的同时,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学者,实在是一种幸运”。
  d所谓“结缘”,除了讨论学理是非,更希望兼及人格魅力。在我看来,与第一流学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结缘”,是一种提高自己趣味与境界的“捷径”。举例来说,从事现代文学或现代思想研究的学人,多愿意与鲁迅“结缘”,就因其有助于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提升。
  e对于学生来说,与第一流学者的“结缘”是在课堂。他们直接面对且日后追怀不已的,同样并非是那些枯燥无味的“课程表”,而是曾生气勃勃地活跃在讲台上的教授们——20世纪中国的“大历史”、此时此地的“小环境”,讲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情,与作为听众的学生们共同酿造了诸多充满灵气、变化莫测、让后世读者追怀不已的“文学课堂”。
  f如此说来,后人论及某某教授,只谈“学问”大小,其实是偏颇的。没有录音录像设备,所谓北大课堂上黄侃如何狂放、黄节怎么深沉,还有鲁迅的借题发挥等,所有这些,虽然都只能借助当事人或旁观者的“言说”,但搜集、稽考并解读这些零星史料,还是有助于我们“进入历史”,走近前辈大师。
  g时人谈论大学,喜欢引梅贻琦半个多世纪前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何为大师,除了学问渊深,还有人格魅力。记得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有这么一句话:“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記得了。”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走出校门,让你获益无穷、一辈子无法忘怀的,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教授们的言谈举止,即所谓“先生的音容笑貌”是也。在我看来,那些课堂内外的朗朗笑声,那些师生间真诚的精神对话,才是最最要紧的。
  h正因为此,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学术史”,那些隽永的学人“侧影”与学界“闲话”,同样值得珍惜。前者见其学养,后者显出精神,长短厚薄间,互相呼应,方能显示百年老系的“英雄本色”。老北大的中国文学门(系),有灿若繁星的名教授,若姚永朴、黄节、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黄侃、钱玄同、沈兼士、刘文典、杨振声、胡適、刘半农、废名、孙楷第、罗常培、俞平伯、罗庸、唐兰、沈从文等,这回就不说了,因其业绩广为人知;需要表彰的,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的诸多先生,如游国恩、杨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骅、岑麒祥、浦江清、吴组缃、林庚、高名凯、季镇淮、王瑶、周祖谟、阴法鲁、朱德熙、林焘、陈贻焮、徐通锵、金开诚、褚斌杰等先生。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定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根基。
  i没错,学问乃天下之公器。可有了“师承”,有了“同窗之谊”,阅读传世佳作,以及这些书籍背后透露出来的或灿烂或惨淡的人生,则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然文字寿于金石,声音却随风飘逝,虽然当初五彩缤纷的文学课堂,早已永远消失在历史深处,但在感慨唏嘘之余,长久凝视着百年间前辈们那些歪歪斜斜、时深时浅、却永远向前的足迹,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选自201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阅读
  练习
  1.怎样理解“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总会有剥落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2.作者在第f段提及黄侃、黄节、鲁迅等人,请问这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学术史”,那些隽永的学人“侧影”与学界“闲话”同样值得珍惜?
  4.请概括本文中的“大师”的共同特点。
  5.鲁迅说“伟大也要有人懂”。作者在本文中引用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知识积累或亲身体验,举例对这句话进行评价。
  (王云卿 设计)
  (参考答案见73页)
其他文献
背景科学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使人类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更高的要求与更多的研究,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已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现已明确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两者的相互作
“科长,局长昨天说我们科汇报的材料太空……”“那是对我们的鼓励。”“这是批评呀,怎么是鼓励?” “Chief, the director said yesterday that we report the material s
山西翼城县委书记耿根喜在一次“自查”且“自纠”之后,中央领导同志称他为“一个有良心的县委书记”,名声大振。这个“良心”之说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新时期”一个不成文
一位记者请罗斯福谈谈他第四次连任总统的感想,罗斯福不置可否,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一种夹肉面包。记者有些受宠若惊,感激中吃下了一块三明治。“请再吃一块,”罗斯
[分类解析一、探究仁文例.(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源流追踪(1)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
期刊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源自英国天才作家王尔德之口,此君有钱有颜有倾世之才,这世界的确只有他才有资格这么说。但不知何故,这句名言却被国内公众号旧瓶装鸡汤,“有趣”成了这两年互联网上最理想的人格,以致大批跟风群众刻意表现自己有趣的样子极其无趣。应了那句话,好看的皮囊是确实好看,有趣的灵魂都自以为有趣。  快别用“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安慰自己了。这么讲的人,大概不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引言】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数量并不多,其意蕴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符合音韵的需
期刊
a那个三月,是什么让快意青春的诗仙如此怅惘?云水微茫,霞光潋滟,一片缥缈的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牵着热烈的视线,牵走浪漫的诗心。鸟语花香中的千古丽句,写尽对绝世繁华的渴望;所有的诗意,皆与一个无比美丽的诱惑有关。  b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的扬州,让石头也会跟着飞翔。长江万里多少城池,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  c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迤逦兰舟画舫,扬州浮在水上。青石砌成的桥
期刊
a严冬来临,人们最盼望的就是皑皑白雪了。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人们纷纷到雪地里嬉戏、拍照,文人墨客还能踏雪寻梅,吟诗作对。然而,你可能想不到,不久前,美国一些地方竟下起了红色的雪。放眼望去,洁白的雪地上出现了一朵朵红色的“玫瑰”,就像一片玫瑰花海,极为壮观。  b其实,这种红色的雪并不只在美国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和极地都有它的踪影。这种雪通常在晚春或者夏季出现,融化后的颜色更红,还会带有西瓜的味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