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芜生:山水清音,天域黄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拍摄黄山而出名的汪芜生,今年4月在上海去世,享年73岁。一生中,他留下了一批极具辨识度的“黄山”影像:黑色的山,白色的云海,嶙峋的岩石和松枝,一片缥缈的山水意象。
  汪芜生1945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1973年担任安徽新闻图片社摄影记者,1981年旅居日本和美国,2010年归国。他于1974年开始拍摄黄山,在他出版的8本摄影集中,有5本直接在标题中便提到了黄山——他一生也都致力于在海外宣传推广黄山。
  “我是一个旅居海外近30年的中国山水摄影家。一直以来,我以故乡黄山的山水和田园风光作为创作题材,尝试以现代的视觉语言来诠释中华传统的山水神韵。”汪芜生这样为自己定位。
  黄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古代不乏称颂者,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701~762)有诗曰:“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自17世纪以来,不少山水画家为黄山所动,写黄山真景,渐形成以弘仁(1610~1664)、梅清(1623~1697)、石涛(1642~1707)、戴本孝(1621~1691)为首的“黄山画派”,即使毗邻的金陵画派之首的龚贤(1618~1689),亦无不受其影响。
  汪芜生虽然没有专门研习中国的山水画,但他的“山水摄影”却本质上与之不谋而合,那便是对“意境”的共同追求。虽然媒材形式不同,但都充满“虚静之意”,体现着对自然、宇宙的理解,蕴含着宏远博大的境界,呈现给观众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奉献给观众一颗澄静的赤子之心。
  汪芜生的作品虽然是摄影,却有中国传统水墨的韵味。这可能来自中国文人山水画审美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他在构图和调色上努力与之贴近,他曾说觉得自己像在相纸上的“绘画”。
  有人说,摄影有三个层次,有的用照相机拍摄,有的用眼睛拍摄,有的用灵魂拍摄,汪芜生无疑是用后者。世界大千,真理总是朴素的,值得凝视、顿悟、得道。
  一生中,汪芜生曾作为东方摄影师的代表,出展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展;也曾作为首位亚洲艺术家,在维也纳国立美术史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此外,他还曾在纽约、波士顿、东京、奥地利、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过大型个展。在2015年他被世界著名的黑白摄影网站MONOVISIONS列为全球35位当代大师之一。
  汪芜生在谈到自己的摄影风格时说:“我本人就是喜欢‘与众不同’。对摄影的金科玉律,艺术的金科玉律,我从没有觉得不可打破。对‘黑和白’执着的爱是我一直的坚持。”

汪芜生自述(2017)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游”。40多年前,我初与黄山的大云海邂逅,我的灵魂所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那冲击和震撼,在我心中铸就了一座山,于是我穷尽一生,用摄影来表现我心中的“圣山”。这座“圣山”是人类诞生初期的大自然的景观,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人神四重奏”的自然,是精神物质浑为一体的自然,是完全没有被人类文化的外衣所裹挟的自然,是早已被人类忘却、却作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深深地植入人类基因的自然。
  “大道至简”,能够把大千世界里纷繁复杂的事物归于简单,是一件极难的事,却是极为重要的事。纷繁复杂会让我们感到迷茫,如果你能透过茫茫迷雾直抵事物本质,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明了。我的艺术是这样,我的人生也是这样。
  我花了几十年时间找到了我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比如说被人称之为“汪芜生金刚黑”的那种“剪影”似的、毫无层次的黑。我的照片就是一个“减法”的艺术,它把一切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的色彩完全舍弃,把一切不必要的层次和细节删减,把与主题无关的巧松奇石裁切掉,仅仅留下一个“象”,一个能经久不衰地撞击心灵、引发无穷想象的“象”,一个用山石烟云和阴阳黑白营造出来的“生命幻象”。
  我是借用黄山的松石云雾来描绘我对生命状态的理解和感悟。我对生命的理解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气”。中国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组成因素。中国水墨画是一种绵延了千余年的东方文化,是一种涵咏天地与品味人生、视觉感受与文学联想,乃至与哲学思维相伴而行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画论的“六法”中,就把“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衡量标准,为“六法”的灵魂。一幅视觉艺术作品的画框就是一个小宇宙,里面的黑白、濃淡、虚实、动静,所描写的人和物的表征和动态,以及由它们所引发的联想等,共同组成了这个小宇宙的“气场”。组成这个气场的诸种元素,如果能够在种种的矛盾冲突和对立中达到一种活泼和谐而平衡的状态,便是“气韵生动”。
  这种中国式的“水墨精神”应该是一种宽泛的艺术精神,一种能够荡涤人们心灵的艺术精神。
  至今,我仍然继续使用胶片来摄影,继续坚持捍卫着摄影的记录特性。可以说我是使用西方人发明的现代摄影术,借用黄山的山石和松烟作为素材,对我们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进行了一次现代转换,来传承中国水墨山水艺术的写意神韵。
其他文献
1978至2018,无论对于整个国家,还是对于我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复制的40年。这40年里,中国的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我们摄影人的努力,那些饱含责任和温情的影像,成为一个时代最珍贵的历史记忆。  1978年,我由《阜新日报》调入中国摄影家协会辽宁分会,从事专职摄影组织和摄影创作工作,至今整整40个年头。我经常跟同行们说:“我是一名从矿山走出的摄影人。祖辈们身上的忠厚、老实、执著、坚韧、热
期刊
虽然与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相比,三脚架的变化显得更加平稳保守,但厂商们多年潜心优化设计,不断提升三脚架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思锐T-2204 SK三脚架,便能体现这一点。  与浑厚扎实的外观相比,T-2204SK的重量明顯低于预期,1.6公斤自重仅与我常用的EF 100-400mm f/4.5-5.6L IS Ⅱ镜头相当,而它的最大承重达到了15公斤,远高于普通影像系统的需求。其配套的G-20X球形云
期刊
01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大家都认可。那你是不是“食以肉为先”的人呢?  食肉,自古都是人们饮食的重点;而咏肉,也成为不少文人墨客的乐趣。苏轼是世人都熟悉的大文豪,除了千古流传的诗词外,他还研制了“东坡肉”,并作了首小诗《猪肉颂》来赞美它:“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读此诗,似能
期刊
40年前,35毫米单反相机还全部是手动对焦的胶片相机,有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都很少,更不要提自动对焦了。市场上流行的日本相机品牌主要是“五大”,即尼康、佳能、美能达、宾得、奥林巴斯,另有理光、富士、雅西卡、柯尼卡等。那时流行的相机卡口包括尼康F、佳能FD、美能达MD、宾得PK、奥林巴斯OM、雅西卡Y/C等,林林总总超过了10个,对于使用多品牌的用户十分不方便。不过,当时的单反相机镜头与机身卡口都是相
期刊
佳能东京下丸子本部外观  在东京港区一家高层景观餐厅的觥筹交错声中,佳能社长真荣田雅也并没有跟着举杯,而是在身边中国记者的手机上写下了Hans Rosling这个名字,“书名是FACTFULNESS,我很喜欢读。”  这本暂且可以译为《真确》的书出版不久,就被比尔·盖茨在个人的读书网站上点名推荐,虽然这本书还没有中译本,但这位瑞典医学教授凭借在TED拥有历史最高点击数的演讲被全世界所周知——他一生
期刊
粉红色的赫特泻湖。  世界很大,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境,等待我们去探索。即使游客已经踏足澳洲,绝大多数游客前往的都是悉尼、墨尔本、黄金海岸、大堡礁、塔斯马尼亚……而小众的西澳,正是这样一片秘境,就像上帝遗落在人间的极致美景,有着数不清的人间胜境。  西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州,世界上第二大州,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仅居住着200万人口,每人平均有一平方公里。首府珀斯,虽然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
期刊
海蔚蓝  中国的山寓意广博,中國人对山也有敬畏之心。  孔子便说:仁者爱山。这个“仁者”实在是一个慈悲高尚的人格象征,关爱人类,心忧天下。这种理想的人格与山结缘,无疑使中国山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借助山来阐述中国人对传统、当代以及未来的思考是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总策展人海蔚蓝在纽约曼哈顿策划“山艺术·中国摄影家的镜像”大展的命题本意。这场包含27位摄影家63幅不同作品的展览将在纽约的核心地块
期刊
他是众多超一线明星的御用摄影师,全球报价最高的广告摄影师之一,被哈苏官网誉为“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摄影师”。纵观他大部分作品,都是从“人”的维度切入,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在精神。他通过无数时代人物的面孔,解读着他眼中的这个时代。  他,就是艺术家汤辉。  人,闭上眼睛会有很多种原因,睡眠、放松、回味、打坐、思考......当然还有不屑、无视、痛楚、死亡......面对世间嘈杂的一切,闭眼,是否可
期刊
归乡  襁褓中的苦难,  年少的离愁,  模糊又深刻。  抹去泪痕。  用你清澈的眼睛  微笑吧。  我们总会  带着希望,  回到家乡。6月28日  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北部加拉蒙山区的杰拉吉尔镇前的过境点,返乡难民办理简单的登记、核验手续。今年5月,叙军方宣布大马士革及其周边地区武装分子被完全清除,安全局势好转,部分难民开始成规模地返乡。目前已有约3200名难民办理了登记返乡手续,准备返回他们
期刊
中國人相信,自然是人的精神栖居之所。因此,“山水”孕育着中国的历史与文明,成为传统文化、审美中最独特的DNA。  而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美学、哲学基础。无言的山水,千年来沉默地容纳着历代中国士人的抱负与情怀。走下朝堂的柳宗元对着万籁无声的群山写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告诉后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纯粹的自然中,渴望“出世”的人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