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欺骗

来源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embl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的创建者马克·H·迈克是世界一流的管理专家,他自己介绍,他从一位好朋友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位朋友是位出类拔萃的推销员,只要他一出面,他的魅力就能充满每个角落,你只有把钱花光才会离开。不过他的长处仅此一点,在其他方面,比如说组织、资金使用、对部下的鼓励、业务细节和工作贯彻等方面都一窍不通。这种人本可以成为一个公司明星般的销售经理,但绝不是企业家。然而这位先生是个自欺欺人的大师,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连续十年,他不断地组建自己的公司,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关闭。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认为自己非凡的销售才能是人人都具备的。对他来说,销售是最简单不过的工作,他认为对别人来说也一样容易。于是他待在办公室中做管理,让别人出去跑销售,结果公司中没有一个人在发挥自己的特长。
  【素材解读】
   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追求完美,关键在于努力把他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而把不足之处的危害降到最小。如果把精力全部花在提高弱项方面,不仅收效甚微,反而会影响到别的方面,进而成为一个毫无特色的人,自然也就难有建树。
  【适用话题】
   长与短;我是谁;教训;生存的智慧……
其他文献
我们平时学过很多经典课文,也阅读过很多名家著作,同学们可别小看了这里的阅读之功,它对我们作文的选材其实有莫大的帮助。   面对一个文题,我们写作选材时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前人作品的表现形式或仿照已有作品的行文格式进行再创作。新旧作品之间,原作和仿作之间应达到“形似”的程度,即体裁、结构、表现手法乃至语言等方面非常接近,如出一辙,但是内容上因为写作的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或是题材有别,或者主旨不同。
期刊
2005年,香港一家摄影协会组织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摄影比赛,这次比赛还邀请了世界著名的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做评委,因此,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加。   他是一名歌手和演员,一直很喜欢摄影。这么好的一个作品展示的平台,他自然不肯错过,他从自己多年来拍摄的照片中,精心挑选出了几张,打算送去参加比赛。“只拿这几张照片吗?是不是少了点什么东西?”他的朋友提醒道。他看了看手里的照片迷茫地说:“没少什么呀
期刊
小区门口有个垃圾中转站,小区里所有垃圾都集中到这里装车运走。   原本这里是个很少有人的地方,近日却多了一个50多岁的瘦小男人,每天运到这里的垃圾他都要用铁钩子扒拉个遍,将废纸壳、塑料瓶、玻璃瓶等拣出来,堆放在一边,再装进袋子里。臭烘烘的味道,路人都远远地躲着走,他却满不在乎。我想当然地以为,他是一个拾荒者。   那天,我顺路将一袋垃圾提溜到这里,正要扔进垃圾堆时他制止了我。他从我手里接过垃圾袋,
期刊
嫩柳轻摇,飞絮竞逐,游丝相赛。行走在旖旎的春天,虽然刚经历寒冬的洗礼,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大自然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我喜欢春天,不仅因为她有鸟语花香,春光融融的美景,更是因为她是希望和活力的象征。春天中的万物都只有经历严寒后才能复苏,她所蕴含的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力前行。  半树青葱,半树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俊采星驰。古往今来,年少而有为者比比皆是。“初唐
期刊
她毕生只写过一部小说,但仅凭这一部小说,就使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有人曾开玩笑说,她在晚上睡觉时尚不为人知,第二天早上醒来却成为了全国第一号名人。有许多人质疑,这部作品是宣传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她的成功是一个偶然。面对质疑,她对一位专访记者坦露心声说,不能否认,她没有想到这部作品会轰动世界,但这部作品却是她的生命之作。   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她从小到大都在听着父亲给她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故事,
期刊
①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他们想阅读的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却让人们
期刊
张静初,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女子,外表虽然娇柔,内心却异常坚强,有梦想肯坚持。从《孔雀》到《唐山大地震》,从《拉贝日记》到《尖峰时刻3》,她的演出一直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2014年,与黄海波合作出演电视剧《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再次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关注。谈到成功,张静初一脸微笑:“成功从来没有捷径,我只不过是在恰当的时间,及时将每一个果果捡起而已。”   小时候,她发现每次哥哥从山上回来,篮子里的果
期刊
1950年,他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北部的马赫那县沃德讷格尔村,是一个下层种姓家庭的第三个孩子。出身寒酸的他,只得跟着父亲在镇里的火车站卖茶。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混个肚子饱。   煮茶、泡茶,看似任何人都会做的事情,他却比哥哥做得“精到”。因此他亲手泡的茶,总是比哥哥的卖得快些。   哥哥泡茶,中规中矩,完全听父亲的吩咐:只要有茶味就行。不光是他家的茶摊,火车站里几乎所有的茶摊奉行的都是这一点。  
期刊
初三,是噩梦的开始。   日子不再如当初那番清澈的绿,斑驳了几许少年的回忆。课间抓紧做题,半夜挑灯夜战,生活开始被题目充斥,被作业吞噬。临窗捧书看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驳碎影的日子,早已是镜中花水中月——触之不及。课外书的扉页,不知在哪寸遗落的光阴中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薄薄的阳光绕了好几个小小的弯,却还是没有停驻在书页上。想来阳光也是不喜爱那些清冷的东西。而我,注定在岁月的长河中随波逐流。  
期刊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他利用这些发明赢来巨额的财富,又用这些财富创立了著名的诺贝尔奖,他不仅仅是待在实验室里的研究者,还是一个出色的商人。   1873年诺贝尔迁居法国,很快就在当地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当时,诺贝尔忙于自己的发明,他十分信任自己的朋友威尔,时常会将公司的一些事情委托给他处理。有一次,诺贝尔需要和客户签一份重要的合同,可是他的实验正做到最关键的时刻,只好又一次让威尔代替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