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地理分析类简答题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changmao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题主要有原因分析题,强调点的全面,每个点都是得分点;过程分析题,强调过程步骤,每个步骤都是得分点;综合分析题,强调整体性,地理要素或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要素的全面和逻辑关系的完整。
  例1 图1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1
  (1)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2)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 (1)是过程分析题。本题地理事物是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河口地段沙洲多的实质是说明上游携带泥沙多,河口地段水流缓。也就是围绕着“上游为什么携带泥沙多,河口地段为什么水流缓”分析,其地理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把此过程步骤说清楚,也就完成了该题。(2)是原因分析题。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环境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2)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例2 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 本题是综合分析题,强调人口数量变化对资源储量、粮食产量、工业产值、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据图中曲线变化可以得到:人口数量增多,劳动力趋于丰富,工业、城市等发展较快,经济发展较快,工业产值将增大;人口数量增多,粮食需求增多,导致粮食产量也要增大;人口数量增多,资源的消耗将增多,资源储量降低,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口数量增多,导致生产、生活方面排放的废弃物也将增大,环境污染也将日趋严重。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人们的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也越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科技,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植树造林提高吸附能力等,环境质量将会逐渐转好。
  答案 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例3 图3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 (1)是原因分析题。本题地理事物是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河流断流的实质是说明上游来水少。也就是围绕着“上游为什么来水少”分析,但注意题目的后置限定“人为原因”,结合材料中信息“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则说明了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用水,城市和工农业发展说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大量增加,致使下游径流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第(2)问是综合分析题。该题地理事物是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实质是要厘清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即题目的前置限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它要素跟着发生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参照此思路回答,最终会导致下游地区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答案 (1)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甲河相对于乙河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试分析其原因。
  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河流
  瀑布
  时令河][维多利亚湖][尼][罗][河]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市郊水稻种植的水源来自于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据研究北京市郊的水稻种植面积与年降水量呈负响应,且水稻种植面积变化较年降水变化滞后一年。
  材料二 北京市近50年来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及其与降水和机井数变化的对比图。
  与降水变化和机井数变化的对比]
  (1)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北京市郊区水稻种植面积曾经达到7万公顷左右,请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描述北京市郊1970~1980年每年打机井数量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3)你是否支持北京市郊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请说明理由。
  1. 甲河以林业为主,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小;中上游湖泊众多,大量泥沙在湖泊沉积;与乙河河口相比,受夏季海风影响大,海浪的侵蚀作用强,甲河流速快,泥沙不易堆积;甲河流附近城镇少,人类的破坏作用小。
  2.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3. (1)降水处于多雨期;重视水库、灌渠等水资源开发设施的建设;机井数量急剧增多,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人口增加快,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
  (2)1970~1974年机井数量迅速增多,1975年后机井数量迅速减少(前一年年降水量增加,导致次年的水稻播种面积增大)。1970年水稻播种面积扩大,需水量急增,当供水不足时,需大量抽取地下水,故可利用机井数量增多。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枯竭,使机井废弃,1975年后可利用机井数量减少。
  (3)是 降水处于少雨期;城市和工业用水进一步增加;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用水之间的矛盾;地下水位下降造成许多机井报废;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只有缩小水稻种植面积才能适应。
  否 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农村人口多,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采取调整北京地区的工业结构,减少工业用水;南水北调增加水资源供给;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保证水稻种植的供水。
其他文献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处理方法如下:  1. 一元二次不等式在[R]上恒成立,
期刊
探究题是新课改地区普遍重视的题型之一。它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出考查同学们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同学们创新思维。探究题取材广泛,设问灵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依据所探究的问题,分清类别,灵活作答。下面,我们就探究题类型和答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一、确定研究课题类  例1 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
期刊
高考之后,很多同学都会马上估分,很多情况下自己的估分与考试阅卷给出的最后高考成绩有较大差距,有的可能会有几十分的落差。同学们认为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意思大体相同、差不多呀,怎么可能有这么大区别呢?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高考阅卷除了对照答案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阅卷的最后得分,诸如答题是否规范、序号清不清楚、回答重点是否突出,等等。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得高分,避免失分呢?下面举例说明同学们在
期刊
哲学评析类主观题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试题,该类型题目对同学们的知识运用、分析能力及解题方法要求很高。评析类题型顺应了新课改要求,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我们应该加强对该题型的理解、训练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针对不同的评析类主观题类型,我们应该仔细甄别。  一、单向型评析类主观题  例1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了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
期刊
查看最近几年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试题,在对“商鞅变法”的考查形式上大多还是以选做题形式出现,而考查内容基本上是围绕变法的措施展开,进一步考查同学们对商鞅变法的背景、影响的掌握和理解,并通过与其它有变法或改革的比较得出规律性认识。  一、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
期刊
在全球化的推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与重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我国沿海地区向其他区域进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正在逐步形成,并呈现出一定的省内就近转移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南省略图。  材料二 湘南地区包括永州、郴州和衡阳。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继安徽
期刊
农业生产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大,对于不适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需要加以改造。  一、改造什么  根据产业部门特点,找出农业发展主导因素,主要因素中某区域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则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即需要改造的因素。例如中低纬夏季正午光照过强易灼伤水果,高纬或高山区热量不足,不利于作物生长。  例1 读图并回答1~3题。  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 增加土壤肥力  
期刊
光照图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白昼和黑夜的分布图形。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日照图的形式变化较多,大致可分为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平面图、坐标图、直观图和变式图。解答光照图中的问题,抓住三个点,从这三点入手是最好的捷径。  1. 太阳直射点——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和昼夜长短等  重点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如下图,太阳直射点为经过地心的太阳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Q,从而得出太阳直射在
期刊
2013年文综考试全国卷的第41题是首次出现的一个新题型,它改变了以往给出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旧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这种新出现的高考题型,让我们感觉比较陌生做起来也有点棘手。那么如何做好这类分析说明题呢?这一题型一般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二是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如果提取信息不对或不全,对于之后的说明影响很大。  本文结合两类不同的具体例子,用“双剑”做好分析说明
期刊
历史数据图表是指与历史数据有关的统计图、统计表,通过数据图表中的数量关系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历史数据图表试题频繁出现,常见题型包括数据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命题者侧重考查同学们从历史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在统计2013年高考真题和近期地市调研卷中典型例题的基础上,分析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希望对提高同学们的历史定量分析能力有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