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觀察理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治疗组在西医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理气化瘀方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33%和555%,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556%和444%,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1%和5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心绞痛症状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上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心电图疗效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心电图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理气化瘀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理气活血法;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7-0068-02
  Abstract:
  Keywords:
  冠心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在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而引起的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综合征。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均有着逐年增长的趋势,笔者应用自拟理气化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870+920);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6440+8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1]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进行;西医诊断标准[2]参照1981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标准[1]:气滞血瘀证。主症:胸闷或胸痛,气短。次症:气闷不舒,少腹、胁肋胀满疼痛等。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1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者;入选时年龄在35~70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他能够导致胸痛的疾病,如颈椎病、心脏神经症及其他心脏疾病;合并经药物治疗仍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有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异常患者;年龄在35岁以下,或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给予患者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B、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自拟理气化瘀方治疗,基础方药组成:木香10g,郁金2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丹参30g,川芎20g,当归20g,香附10g,三七10g。随证加减。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15观察指标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ST-T改变情况;中医证候总疗效评价。
  16疗效标准[3]显效:心绞痛发生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一般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79%;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或出现疼痛发作频次增加、程度加重或疼痛时间延长。
  17心电图评价标准[3]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 “正常心电图”。有效:治疗后ST段回升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
  18中医证候疗效判定[3]根据疗效指数(n)[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判定中医证候总疗效。显效:n≥70%者;有效:70%>n≥30%者;无效:n<30%者。
  19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表1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表[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612(33)18(50)6(27)833%*对照组368(22)12(33)16(45)55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22治疗前后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具体见表2。表2治疗前后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表  [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69(25)11(30)16(45)556%对照组366(27)10(28)20(35)444%
  23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表 [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613(36)18(50)5(14)861%*对照组369(25)10(28)17(47)527%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本病临床特点在《黄帝内经》和历代医家著作均有论述。本病之病机关键在“心脉痹阻”,而病机属气滞血瘀者所占比例较大[4],结合中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等理论,自拟理气化瘀方,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方以颠倒木金散和金铃子散为基础方加减而成,颠倒木金散,录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胸胁总括篇,其组成为木香和郁金,属气郁痛者,以倍木香君之。属血郁痛者,以倍郁金君之。金铃子散,川楝子泄气分之热,延胡索行血分之滞。二方合用,更加丹参、当归、川芎等药物,共奏理气活血之效。且方中丹参、三七[5]等药物已有研究明确显示其具有抗血小板、扩冠、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本方以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
  [3]陈可冀,廖家桢,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
  [4]王阶,李军,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920.
  [5]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9.
  (收稿日期:20140219)
其他文献
由Jones He设计的导航手電筒将导航仪与手电筒结合,夜间行走时既能照亮道路,又能将目的地方向以箭头的方式投影到地上,指示人前行。
目的: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应用弹簧圈栓塞技术的经验总结。方法:选取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应用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开
我背着这把吉他  穿过灯火阑珊的大街小巷  你是否也有人记挂  却还未归家  我弹着这把吉他  在昏黄的路灯下  随意弹响了盛夏  卻没有掌声和鲜花  但我的梦想伟大  我抱着这把吉他  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下  明天我的梦想依旧伟大  带我漂泊去天涯  晚安,我的旧吉他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气喘14年,加重5个月”。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4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2级
目的:观察中药术前消肿散瘀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实施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满意率高,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优于常规西医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复方氨基酸在全胃肠外营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能满足各种临床营养需要和特殊的药理目的。在临床上我们常常给运动员静脉氨基酸注射液用药以达到营养目的。现就近几年我
目的:研究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患者服用奥氮平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服用利
在阐明目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理论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体育理论课的内容特点,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及讲练法,并就各方法的具体
对国际性专业刊物《应用生物力学杂志》近10年文章的研究范围、类型、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仅映了国际运动生物力学的现状和趋势,对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