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职教观念 探求课改方略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kjkf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孙庆胜,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摘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树立新的职教观念,探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课程改革作为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厘清问题、改革创新,探求课改的方法、策略。创新理念,确立课改的方向;创新制度,寻求课改的方法;创新机制,探求课改的方略。
  关键词:厘清问题;探求课改;方略
  
  创新观念、厘清问题确立课改的方向
  
  综观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无不紧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进入新的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然而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职业技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高分低能”等诸多问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人才素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技术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1.厘清问题,找准症结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职业技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问题,必须解决。
  一是培养目标宽泛化。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统称为专业技术人才或专业技术干部。这一目标定位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此应重新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是社会生产、服务和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应具有职业定向性,避免宽泛化,才能符合高职人才的总规格和要求,才能建构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相适应,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培养模式封闭化。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实行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往往导致学校与社会的脱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的差距,专业教学与岗位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学校与企业相封闭。
  三是课程设置学科化。学科化的课程设置关注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深度广度,重学科体系、轻能力结构,重理论、轻实践。
  四是教学模式简单化。主体与主导缺失,教学过程中重静态的线性知识点存储,实行简单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偏离学习者这个中心,导致学习者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效率低下。
  2.创新职教观念,找准课改方向
  推进新一轮课改,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推动和促进就业是方向。因此,要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是在职教观念创新上:突破职业、专业、学业与课程之间静态的、割裂的旧观念,确立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教观念。
  二是在课程体系创新上:突破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是在培养模式创新上:突破单向的、欠真实的培养模式,确立集学生、教师、实践环境三位一体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多证融通的培养模式。
  四是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突破静态的线性知识点存储的灌输式教学,确立按职业活动(工作过程)要求、分若干技能项目、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创新制度、贴近社会寻求课改的方法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绝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循序渐进,边改革边完善,在实践中寻求方法和途径。
  1.直面产业、行业、职业需求,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密切关注行业、企业、专业、职业、学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高职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学校应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序时推进、全面实施”的专业建设思路,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落实力度。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制订方案时,在对产业、行业、职业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提高和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直面转轨、转型、转变形势,重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强势推进课改工作,学校要十分注重职教政策制度的引领,充分发挥其助推作用。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要逐步建立完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师资队伍、教材开发、教科研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和规定,通过制度创新,以制度和政策引领课改、推动课改、保证课改。要处理好改革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保证课改有条不紊地推进。
  3.直面课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发挥范式的带动作用
  一是教学模式多样化。根据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科研部门率先探讨推广,其主要方式有:层级推进式、往复训练式、板块训练式、模块训练式、培训包等。总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先从“一次课”开始,然后进行单元课改,尔后进行一门课程的综合改革,最后进行模块的课改。
  二是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的示范作用。教师是课改工作的主体。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课改中,是课改工作最关键的因素。在这个方面,院校应采取范式引导、强势推进的策略,在推进课改人员上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先导、全面推开”的方法:即首先要求系部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率先实施课改,通过设计课改教案,在形式上举办课改“公开课、实验课、示范课”等活动,示范先导,发挥“点”的作用,然后全体教师全面跟进,实施课改。在内容上通过实施“项目课程、科目课程、精品课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全面推动课改。
  
  创新机制、面向未来探求课改的方略
  
  1.关注课改重点、建立共育机制
  为确保课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加强领导、健全课改指导机构的前提下,要重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团队,确保教师在课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开放的教研网络和严密的管理组织,集教学、教研、管理于一体的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构成的柔性化的专业培养团队,形成共育机制。
  2.关注课改难点,建立对话机制
  要树立经营服务的新理念和市场意识,课程改革的效果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受教育者,这也是课改的难点之一。实现“三对话”深化课改,是破解课改难题的有效措施。“三对话”是指专业对话、师生对话、校企对话。专业对话就是在专业课教师之间、专业课教师和相关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对话,明确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服务;师生对话就是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课程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学生,组织师生对话会,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及进展情况,听取学生对课改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双方对话让教师修正课改中的缺失、不足和问题,完善课改中的方法、措施;学校与企业的对话就是通过由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对话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要,滚动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
  3.关注热点,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落实课改。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资源。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保证课改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二是产学研促进课改。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学生教育管理等深入探讨研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依托专业开办经济实体,给师生提供创业、创新的舞台,实现产教结合、产学结合,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进课改。
  三是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支撑课改。实训基地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锤炼技能的必由之路,二者是推进课程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应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按专业招生人数进行投入,对招生规模萎缩的系部形成压力;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和监控,促使专业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而且合作点多面广、形式多样,设立冠名班、设立奖学金、订单培养、到企业实习、为企业培训员工等,对完成任务或未达规定要求的系部兑现奖惩。
  四是举办技能大赛、开展考证工作检验课改。技能训练是就业准入的彩排预演,考级考证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学校应当重奖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者,同时经常举办技能大赛活动。营造学技能、练技能的浓厚氛围,将职业资格嵌入教学实训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多证融通。凡可考工考证的专业,组织学生全部参加,并保证合格率在95%以上,并加强考核,兑现奖惩。
  4.关注课改焦点,建立督导评价考核机制
  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目标相统一;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水平相统一;教学模式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相统一。因此,督导考核评价在方法、方式及内容上都必须与之相衔接,用人单位的评价应是终极评价,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常规管理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管理的关系,严格过程控制督查课改。要形成“三环节”、“三督导”等过程控制机制。按教学准备、实施、结果三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教学质量监控形成以职能部门、学生主体、社会专家的三大督导机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任重道远,只有不懈努力,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有用人才,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其他文献
此刻我在桌前,窗外是车辆川流不息的声音,它们沿着一条河流奔跑,几米之外,那条河流也在奔跑,却无声无息.rn大大小小的车,从引擎声就听得出来.卡车的声音大,但速度慢,只听得到
期刊
期刊
为了促进稻田种植结构韵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人民生活,1985年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了9个甜玉米品种进行适应性观察。甜玉米可溶性糖分和蛋白含量高,食味可口,是一种营养
文须雀  元月十日,午后,西风凛冽,我裹了厚棉袄,去河畔散步。遇到一位专门拍文须雀的摄影爱好者,他表示对其他鸟没有兴趣。当我追逐一只水鹨时,他问那是什么鸟,还再三申明不喜欢,嫌它不好看。哪种鸟好看,哪种鸟不好看?我想问一下,天冷,嫌麻烦,就没开口。在我看来,每种鸟都好看,都萌,都有其他鸟不具有的精妙。水鹨的羽色与麻雀差不多,灰扑扑的,全身上下没一处亮丽,它的尾巴又如白鹡鸰那般神经质的上下抖动,它很
期刊
在苏红的葬礼上,我见到了苏红的母亲——一个干瘪的老太太。她由人搀着,站在儿子的遗像旁,神情里溢满悲楚,眼睛里却透露出凌厉之光。我远远看着她,想:“我到底是该抱着同情心去安慰这位母亲,还是该怀着愤怒的情绪去声讨这位凶手?”若要声讨,我该秉持什么立场?我不过是他儿子生命路途中一个短期的同伴而已,可她是他的母亲,在他生命的任何角落都留下过影子。苏红说过,他爱她。虽然这爱在我看来几近于一种讨好,就像荒芜情
期刊
一条小巷有多长,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小巷有长有短,不可能长得没边吧.可眼前的这条小巷,我怎么也走不出去.rn第一次走进这条小巷是什么时候呢,三月还是四月?我似乎记不起来了.
期刊
如松之盛rn名字里有一棵松,家父所赐.有一个时期日夜临帖,落款时学方家法书,故意把松写成公木,书体仿北魏李璧碑.rn松,木也,从木公声,这是许慎的注解.松为树木,自然是木旁,这
期刊
舷窗外,平铺的城市,星罗棋布的交通,俯瞰的视野,让这个世界变得梦幻.rn从飞机上看一眼布局,占干旱总面积4%的南疆绿洲,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注定了它是一首稀缺的“土地之歌”.
期刊
想起来了大漠,请不要忘了骆驼.rn——郭沫若rn在历史荡气回肠的烟云中,少不了骆驼的身影.尤其是对于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像一只只行走在戈壁里的帆船,载着牧民
期刊
唐太宗问魏征 :“何为明,何为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之所以重要,在于人们普遍地“偏信”.只接受愿意接受的信息,相信愿意相信的道理,这是人们的普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