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研究

来源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0125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g)β-14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及其与血浆Fg水平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分析脑梗死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患者Fgβ-148 C/T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用凝血酶原时间法测定血浆Fg水平.结果:脑梗死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33比0.243,P<0.05),血浆Fg水平也明显增高(P<0.01).脑梗死患者CC和CT基因型亚组F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TT基因型亚
其他文献
1 开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近年来,全面加强国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和社会的共识,其原因包括:(1)自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心脑血管发病率就已呈下降趋势;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卒中发病却呈逐年增高、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的趋势。根据WHO MONICA方案,北京社区人群15年(1984-1998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北
脑血管事件经常伴有特征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后者取决于损害发生在哪一侧半球。左侧半球卒中患者可能存在言语困难,而右侧半球卒中则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这种差别会影响患者、亲属和医生对症状的识别。根据Lancet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短讯,左侧半球卒中可能比右侧半球卒中更容易诊断,这种差异可能是识别右侧半球卒中症状比较困难所致。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因此,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或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评价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动态的病理过程,最先出现脂纹,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动脉壁重塑向外扩张,斑块表面纤维帽出现溃疡、破裂、血栓形成或者发生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这一病理过程某一阶段的临床评价已成为可能。
传统的导管血管造影仍然是检测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侵袭性和耗时的检查方法,已有报道表明导管血管造影中的微栓子栓塞发生率高于预期水平,而且检测破裂动脉瘤时有再出血的风险。随着MRI技术的发展,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已能提供更清晰和细微的解剖结构,在某些机构已单独用于动脉瘤的术前评价。
转头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严重的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疾病,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于重建正常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善症状和预防卒中至关重要。美国华盛顿大学Harborview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Vilela进行的一项研究强调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在诊断和处理这种疾病中的重要性。
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非常差.接受正规内科治疗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发生率仍然较高.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性地采用支架置入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我们回顾了有关基
尸检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脑梗死远隔区的继发性损害.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临床研究一直滞后.近年来,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对神经系统有较强营养作用的细胞因子,对中枢和周围神经元的发育、生长、分化、修复和再生中起重要作用,现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和作用。
目的:检测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c-Fos免疫活性表达改变及脉络宁对其的影响.方法:结扎7 d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1 h,然后暴露在8%氧和92%氮的混合气体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网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组、17β-雌二醇组和赋形剂组,每组8只。17β-雌二醇组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1mg/kg,2次/周),赋形剂组腹腔注射等量消毒花生油。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即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