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极弘扬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笔者现就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略谈个人管见。
一、立足教科书,深化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是以人文性作为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是实施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人格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丧失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就是育人,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提升其人文素养。
如《散步》,就渗透着至善至真的人情美;《邓稼先》与《最后一课》,让我们感悟到主人公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爸爸的花儿落了》与《背影》,让我们感悟到父爱,学会感恩;《荒岛余生》,让我们关注社会,珍爱生命;《麦琪的礼物》,让我们潸然泪下于夫妇间的深沉挚爱之情;《岳阳楼记》,让我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陋室铭》,让我们思慕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風。对此类饱含深情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民主课堂的氛围,以学生为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做到师生和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的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见解,摒弃对文本进行肢解式的僵化讲解和功利化的应试操作,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礼。
二、拓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对生活、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去追问和触摸人生的底蕴,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就是与先哲对话,是心灵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和思想的升华,能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积累语文素材,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遗憾的是,应试教育还未绝迹,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课业负担较重,深陷题海之中。事实上,当学生深陷题海之中时,人文精神就会离学生愈来愈远,学生的阅读也较为功利,基本上是考什么读什么,且大都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读的书少,积淀不丰富,思维和思路都会受限制,写作也会捉襟见肘,因此,难以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书是一种涵养,徜徉在古今中外大师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中,会使我们流连忘返,心灵得以净化,读书是一部精神的财富,它可以使我们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欢离合,鼓舞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勇气。遗憾的是,据报载,我们的国民识字率持续走低,而中学生都看什么书呢?据笔者的调查,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学校的图书室基本成为摆设,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通常会对一些流行的杂志如《读者》等较感兴趣,更多的学生读一些时尚读物、玄幻小说,而真正需要学生读的书却很少人读,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语文,就笔者的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学。语言凸显工具性,文学倾向人文性。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熏陶和品格塑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品格修养,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对课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改进。首先,语文教师要大量开设文学名著阅读课和文学名著的讲座,以吸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其次,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名著,并做一些读书笔记;再次,多举办一些读书征文活动、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或办校报和校园文学刊物,以及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间来渗透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与写作等形式,来完善学生的品格,张扬学生的个性,铸造科学精神,彰显人文精神。
(责编杜华)
一、立足教科书,深化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是以人文性作为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是实施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人格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丧失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就是育人,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提升其人文素养。
如《散步》,就渗透着至善至真的人情美;《邓稼先》与《最后一课》,让我们感悟到主人公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爸爸的花儿落了》与《背影》,让我们感悟到父爱,学会感恩;《荒岛余生》,让我们关注社会,珍爱生命;《麦琪的礼物》,让我们潸然泪下于夫妇间的深沉挚爱之情;《岳阳楼记》,让我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陋室铭》,让我们思慕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風。对此类饱含深情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民主课堂的氛围,以学生为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做到师生和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的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见解,摒弃对文本进行肢解式的僵化讲解和功利化的应试操作,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洗礼。
二、拓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对生活、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去追问和触摸人生的底蕴,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就是与先哲对话,是心灵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和思想的升华,能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积累语文素材,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遗憾的是,应试教育还未绝迹,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课业负担较重,深陷题海之中。事实上,当学生深陷题海之中时,人文精神就会离学生愈来愈远,学生的阅读也较为功利,基本上是考什么读什么,且大都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读的书少,积淀不丰富,思维和思路都会受限制,写作也会捉襟见肘,因此,难以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书是一种涵养,徜徉在古今中外大师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中,会使我们流连忘返,心灵得以净化,读书是一部精神的财富,它可以使我们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欢离合,鼓舞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勇气。遗憾的是,据报载,我们的国民识字率持续走低,而中学生都看什么书呢?据笔者的调查,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学校的图书室基本成为摆设,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通常会对一些流行的杂志如《读者》等较感兴趣,更多的学生读一些时尚读物、玄幻小说,而真正需要学生读的书却很少人读,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语文,就笔者的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学。语言凸显工具性,文学倾向人文性。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熏陶和品格塑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品格修养,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对课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改进。首先,语文教师要大量开设文学名著阅读课和文学名著的讲座,以吸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其次,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名著,并做一些读书笔记;再次,多举办一些读书征文活动、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或办校报和校园文学刊物,以及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间来渗透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与写作等形式,来完善学生的品格,张扬学生的个性,铸造科学精神,彰显人文精神。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