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6月12日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调查显示,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与此同时,选择“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升至37.9%,连续两个季度增加。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居民该如何安排消费一直受到各方关注。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确定目前居民消费与GDP、投资及储蓄间的关系,并对2010年居民消费需求进行预测。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模型;消费预测;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0-79-03
分析和研究居民消费支出及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发展变化,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是随着生产的快速增长,也产生了部分产品供大于求、生产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促进消费更具有特殊意义。如何通过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从而促进消费、投资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消费模型的建立
1、确定模型所需要的变量
本模型研究的是1985——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水平。根据经济学有关理论,居民消费水平受消费者收入、投资、储蓄、前期消费等因素的制约:收入增加,消费随之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投资促进消费,二者为正相关;储蓄与消费为负相关。此外,教育、传统习惯、各阶层生活目标等社会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地方政府支出等也多少影响着消费,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及上述因素的地区差异性导致对本文结论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因此在模型中,把这些列为不确定性因素。根据上述说明,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Y:居民消费水平;G:人均国民生产总值;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S:城镇居民储蓄余额(年底数)。鉴于这里给出的是从理论模型当中衍生出来的实证模型,所以采用了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来表示。
2、数据说明
该模型采用的数据样本是1985——2007年我国居民生活状况的有关数据,包括居民消费水平Y(单位: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单位: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单位:亿元)以及城镇居民储蓄余额(年底数)S(单位:元)。样本数据列于下表: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7
二、模型的求解
1、对模型进行参数回归,得结果如下:
根据表中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为:
SE (26.10732)(0.016978)(0.001228) (0.001630)
t(-0.707804)(36.58274) (-20.77396)(-4.193381)
R2=0.999576,F=14941.81,df=23,DW=1.272987
2、异方差检验
white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α<0.303578,故可认为不存在异方差性。
3、自相关性检验
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对样本量23,三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08,dU=1.66,模型中DW=1.272987,dL μt=ρ1μt-1+εt
检验如下受约束回归方程:
nR2=23*0.132459=3.046557,X2(1)=3.84,nR2 4、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模型回归可知,常数项C的t检验部显著,且I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G,I,S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G,I,S的一元回归,
回归结果为:
按R2得大小排序为:G,S,I
按R2得大小排序为:G,S,I
以G为基础,顺次加入其它变量逐步回归。首先加入S,回归结果为:
t(1.301161)(6.800847)(-1.983958)
R2=0.989953,α=0.05时,tα/2(n-k-1)=t0.025(23-2-1)=2.086,S参数的t检验不显著,予以剔除,加入I回归,得:
tα/2(n-k-1)=t0.025(23-2-1)=2.086,G和S参数的t检验都显著,拟合程度也好,这是最后消除多重共线性的结果。
三、结论及预测
从结果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元时,居民消费水平将分别为增长0.559173元、降低0.026737元。说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机制是一个存在着多个单项和双向关系的复杂体系。从消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来看,这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对提高居民消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来看,通过分析发现,这与理论中消费水平与投资正相关相悖,但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一致。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即达到31432元,《中国经贸导刊》根据投资方程预测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44617亿元,根据回归模型,计算的2010年居民消费为13763.946467元。
实践证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的增速保持在10%~15%之间比较正常,连续几年超过20%就出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连续5年在20%以上,造成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居民消费率下降,进出口依存度过高,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尽管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敲起投资规模过大的警钟,并且提出尽快转变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但投资仍然连年大幅度上升。这就难以改变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居民消费率较低问题不但不能缓解,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再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来看,当投资与消费不协调,投资率长期偏高,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对国内经济即造成严重冲击,并从实体经济开始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也证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
投资可以促进增长,这是事情的一面。投资过大将会抑制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这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投资率过高,居民消费率过低,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应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减少企业积累的比重,对投资需求釜底抽薪,需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重大的步骤,使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合理水平。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下,为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这种调整是极端必要的。结合当前我国国内及国际市场具体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第一,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投资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消费是投资的动力并创造出新的投资者,是投资的目的及最终表现,投资是创造出消费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二者互相协调,不能彼此脱节。一旦脱节,消费就难以实现,投资就会缺少目的性和最终检验,成为无效投资。第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短缺经济阶段,生产能力不足,商品供不应求,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而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过剩,商品供大于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第三,二者互为增减关系。在出口已定的条件下,在国内需求结构中,消费与投资所占的比重呈相反方向变化。第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扩大投资、发展生产的根本出发点。
四、结束语
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投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基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内部经济受外部影响也逐渐增大,保稳定,促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共识。总结历史经验,联系当前实际,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键是在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并以此推动整体经济的迅速及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8.
[2] 王立平,万伦来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08).
[3] 文锋,姚树荣.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 2002,(04).
作者简介:
吴 迪,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模型;消费预测;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0-79-03
分析和研究居民消费支出及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发展变化,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是随着生产的快速增长,也产生了部分产品供大于求、生产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促进消费更具有特殊意义。如何通过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从而促进消费、投资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消费模型的建立
1、确定模型所需要的变量
本模型研究的是1985——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水平。根据经济学有关理论,居民消费水平受消费者收入、投资、储蓄、前期消费等因素的制约:收入增加,消费随之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投资促进消费,二者为正相关;储蓄与消费为负相关。此外,教育、传统习惯、各阶层生活目标等社会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地方政府支出等也多少影响着消费,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及上述因素的地区差异性导致对本文结论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因此在模型中,把这些列为不确定性因素。根据上述说明,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Y:居民消费水平;G:人均国民生产总值;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S:城镇居民储蓄余额(年底数)。鉴于这里给出的是从理论模型当中衍生出来的实证模型,所以采用了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来表示。
2、数据说明
该模型采用的数据样本是1985——2007年我国居民生活状况的有关数据,包括居民消费水平Y(单位: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单位: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单位:亿元)以及城镇居民储蓄余额(年底数)S(单位:元)。样本数据列于下表: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7
二、模型的求解
1、对模型进行参数回归,得结果如下:
根据表中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为:
SE (26.10732)(0.016978)(0.001228) (0.001630)
t(-0.707804)(36.58274) (-20.77396)(-4.193381)
R2=0.999576,F=14941.81,df=23,DW=1.272987
2、异方差检验
white检验
取显著性水平α=0.05,α<0.303578,故可认为不存在异方差性。
3、自相关性检验
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对样本量23,三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08,dU=1.66,模型中DW=1.272987,dL
检验如下受约束回归方程:
nR2=23*0.132459=3.046557,X2(1)=3.84,nR2
由模型回归可知,常数项C的t检验部显著,且I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G,I,S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G,I,S的一元回归,
回归结果为:
按R2得大小排序为:G,S,I
按R2得大小排序为:G,S,I
以G为基础,顺次加入其它变量逐步回归。首先加入S,回归结果为:
t(1.301161)(6.800847)(-1.983958)
R2=0.989953,α=0.05时,tα/2(n-k-1)=t0.025(23-2-1)=2.086,S参数的t检验不显著,予以剔除,加入I回归,得:
tα/2(n-k-1)=t0.025(23-2-1)=2.086,G和S参数的t检验都显著,拟合程度也好,这是最后消除多重共线性的结果。
三、结论及预测
从结果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元时,居民消费水平将分别为增长0.559173元、降低0.026737元。说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机制是一个存在着多个单项和双向关系的复杂体系。从消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来看,这基本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对提高居民消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来看,通过分析发现,这与理论中消费水平与投资正相关相悖,但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一致。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即达到31432元,《中国经贸导刊》根据投资方程预测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44617亿元,根据回归模型,计算的2010年居民消费为13763.946467元。
实践证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的增速保持在10%~15%之间比较正常,连续几年超过20%就出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连续5年在20%以上,造成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居民消费率下降,进出口依存度过高,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尽管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敲起投资规模过大的警钟,并且提出尽快转变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但投资仍然连年大幅度上升。这就难以改变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居民消费率较低问题不但不能缓解,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再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来看,当投资与消费不协调,投资率长期偏高,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对国内经济即造成严重冲击,并从实体经济开始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也证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
投资可以促进增长,这是事情的一面。投资过大将会抑制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这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投资率过高,居民消费率过低,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应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减少企业积累的比重,对投资需求釜底抽薪,需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重大的步骤,使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合理水平。在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下,为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这种调整是极端必要的。结合当前我国国内及国际市场具体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第一,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投资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消费是投资的动力并创造出新的投资者,是投资的目的及最终表现,投资是创造出消费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二者互相协调,不能彼此脱节。一旦脱节,消费就难以实现,投资就会缺少目的性和最终检验,成为无效投资。第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短缺经济阶段,生产能力不足,商品供不应求,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而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过剩,商品供大于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第三,二者互为增减关系。在出口已定的条件下,在国内需求结构中,消费与投资所占的比重呈相反方向变化。第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扩大投资、发展生产的根本出发点。
四、结束语
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投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基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内部经济受外部影响也逐渐增大,保稳定,促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共识。总结历史经验,联系当前实际,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键是在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并以此推动整体经济的迅速及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8.
[2] 王立平,万伦来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08).
[3] 文锋,姚树荣.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 2002,(04).
作者简介:
吴 迪,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