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胸段食管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及临床价值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T对胸段食管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RRNN)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方法 筛选行螺旋CT增强扫描且未行术前放化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由资深放射科医师和胸外科医师分别阅片,记录每位患者右喉返神经旁最大淋巴结的位置及大小,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以CT片中右喉返神经旁最大淋巴结下缘与胸骨上切迹水平的相对位置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颈组(A组,在胸骨上切迹水平以上)和胸组(B组,在胸骨上切迹水平以下).结果 (1)入组患者共228例,有RRNN转移的58例中,A组39例,B组17例,2例患者未见RRNN影像,A组/(A+B)组为69.6%.(2)通过ROC曲线分析,5mm层厚CT中,RRNN以短径5 mm为诊断转移的最佳工作点,曲线下面积为0.836,敏感性为89.7%、特异性为64.1%;2 mm层厚CT中,RRNN以短径6 mm为诊断转移的最佳工作点,曲线下面积为0.833,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76.5%.(3)RRNN是否有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长度和其他站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 =0.002,P=0.037,P=0.015),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 =0.740,P=0.758).结论 (1)多数转移RRNN位于颈部,即胸骨上切迹水平以上.(2)5 mm层厚CT以右喉返神经旁最大淋巴结短径≥5mm为转移标准、2 mm层厚CT以右喉返神经旁最大淋巴结短径≥6mm为转移标准,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对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中,5 mm层厚CT不劣于2mm层厚CT(约登指数0.538对0.506).(3)胸上段食管癌肿瘤长度≥8 cm或临床怀疑其他站有淋巴结转移为RRNN转移的高危因素。

其他文献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在一系列可能外因的作用下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内膜撕裂口进人造成主动脉中层沿长轴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累及升主动脉的A型和起源于胸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的B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尚存在争论,而不同治疗手段造成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差异,以及对血管重构和预后造成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期刊
目的 探讨应用经口钉砧头输送系统(OrVil)吻合技术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53例应用OrVil吻合技术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男42例,女11例;年龄36 ~ 78岁,平均(59.3±8.6)岁.肿瘤位于胸中段13例,胸下段40例(包括13例食管胃交界腺癌累及食管下段),病变长度(3.7±1.6)cm.其中46例应用Or
2005年,Loeys等1在深入研究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MFS)的基础上首次对Loeys-Dietz综合征(LDS,OMIM ID #609192)进行了系统描述:LDS是一种以血管、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缔组织病.LDS因与其他知晓度更高的基因综合征存在较多表现型(phenotype)重合而极易误诊,因此发病率难以准确统计[2].研究显示,主动脉病变尤其是主动脉
期刊
人工机械瓣膜再梗阻是瓣膜置换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恶化及再次手术的高病死率.2002年2月至2012年1月,我们共对12例人工机械瓣膜再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总结经验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38 ~ 65岁,平均(55.3±8.7)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3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9例,Ⅳ级3例.再次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
期刊
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24例患者因自发性纵隔气肿(spontaneous pneumomediastinum,SPM)于我院接受治疗,现分析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对比研究人和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法、效率以及抗缺氧凋亡刺激的能力,为体外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 按照加或不加诱导剂分为4组:人胚胎干细胞(hESC)加诱导剂组、hESC不加诱导剂组、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加诱导剂组、mESC不加诱导剂组.hESC分别通过不加诱导剂的悬浮法和加诱导剂的直接贴壁法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mESC分别通过加和不加
我们行开放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IL-OE)时在胸腔制作管状胃,手工荷包缝合放置钉砧吻合器吻合,在此基础上,探索相似程序的微创[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IL-MIE)],比较两种术式的早期手术疗效,评价全胸腹腔镜IL MIE在胸腔制作管状胃、荷包缝合放置吻合器钉砧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期刊
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hronic ischa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CIMR)是二尖瓣及瓣下组织继发于心肌梗死后缺血心室壁重构和舒缩功能异常出现的闭合功能障碍[1].CIMR见于20.0% ~ 50.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或)继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远期生存[1-4].合理、有效地矫治不同程度的CIMR是目前瓣膜外科治疗的热点和
期刊
心脏恶液质综合征(syndrome of cardiac cachexia,SoCC)是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以心功能不全为特征,同时伴有内分泌、代谢、营养和凝血机制等障碍的一组病态征候群,是心脏瓣膜病发展到晚期的全身表现[1].我科近5年来共收治此类患者62例,均经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合理营养支持,病死比例4.8%,远期心功能及全身状况恢复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接受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手术治疗时,采用两种入路进行非机器人辅助全胸腔镜下乳内动脉取材术(TIMAH),探讨该手术方式的术前准备、操作方式、主要特点、优势及不足,并观察短期疗效.方法 CAD男性患者7例,年龄52 ~ 75岁,平均(63.8±8.5)岁,均行TIMAH和左乳内动脉(LIMA)到前降支(LAD)的旁路移植手术.其中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