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历史课教学应遵循新课程理念,把焦点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互动式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体会。
一、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式教学。
调动兴趣,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我尝试了几种方法:1、利用故事。初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便把有关的人物或事件的故事穿插其中。如在讲商鞅变法时,我给学生讲了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当然也就能专心课堂了。2、利用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如在讲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危害时,引用当时流行的歌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这歌谣浅显易懂,学生一下明白了鸦片远比大炮和火箭带来的危害大。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积极参与课堂。
如果不注意师生互动,而是将问题和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虽然结论清楚,易于教学,但却起不到创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近代化。我告诉学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还介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同时,我还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师生互动过程的乐趣。
三、讲究方法,让互动落到实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简单明了和通俗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少一些知识再现性问题,多一些思考性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多一些领悟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只有沿着科学的思路,提炼出方法,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才会生机勃勃。
多开展讨论、比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也会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因而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我们应设法把课堂变为“智力竞技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自学比赛活动,如抢答比赛等。例如,我在上《辛亥革命》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当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同一组内的成员间也有不同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学生找出了许多教材中甚至电视电影中的知识作为理由,整个课堂尤如辩论赛的现场。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通过讨论,学生们都动了起来,动脑动手加动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率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构建互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认真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才能恰当控制课堂教学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设计出比较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将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构建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二是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启发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中时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三是要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中,要不断质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经常形成独特见解,不断“发现”规律,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等创新活动。
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体验学习和成功的舞台,师生互动使历史教学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教师创设愉快探究的教学氛围,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学会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在互动中逐步完善人格,改善个体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互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生成的过程。老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的思维环境,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才会使历史课堂更精彩。
历史课教学应遵循新课程理念,把焦点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互动式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体会。
一、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式教学。
调动兴趣,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我尝试了几种方法:1、利用故事。初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便把有关的人物或事件的故事穿插其中。如在讲商鞅变法时,我给学生讲了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当然也就能专心课堂了。2、利用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如在讲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危害时,引用当时流行的歌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这歌谣浅显易懂,学生一下明白了鸦片远比大炮和火箭带来的危害大。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积极参与课堂。
如果不注意师生互动,而是将问题和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虽然结论清楚,易于教学,但却起不到创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互动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近代化。我告诉学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还介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同时,我还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师生互动过程的乐趣。
三、讲究方法,让互动落到实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简单明了和通俗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少一些知识再现性问题,多一些思考性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多一些领悟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只有沿着科学的思路,提炼出方法,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才会生机勃勃。
多开展讨论、比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也会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因而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我们应设法把课堂变为“智力竞技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自学比赛活动,如抢答比赛等。例如,我在上《辛亥革命》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当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同一组内的成员间也有不同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学生找出了许多教材中甚至电视电影中的知识作为理由,整个课堂尤如辩论赛的现场。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通过讨论,学生们都动了起来,动脑动手加动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率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构建互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认真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才能恰当控制课堂教学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设计出比较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将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构建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二是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启发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中时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三是要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中,要不断质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经常形成独特见解,不断“发现”规律,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等创新活动。
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体验学习和成功的舞台,师生互动使历史教学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教师创设愉快探究的教学氛围,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学会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在互动中逐步完善人格,改善个体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互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生成的过程。老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的思维环境,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才会使历史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