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71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数据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极大地丰富了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方法。分子分型体现出对肿瘤本质认知的深入,是开展靶向治疗及精准医学模式的必要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胰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阐述,探讨不同分型方法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闭合器闭合、手工闭合、闭合器+手工闭合、手工吻合4种胰腺残端处理方式预防胰腺远端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distal pancreatectomy、left pancreatectomy、distal pancreatic resection、left pancreatic resection、pancreatic fistula、fistula、leak、stapler、sut
目的探讨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6例,女13例;年龄为(60±7)岁,年龄范围为41~75岁。39例患者均行PD,术中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其中19例行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设为创新组;20例行黏膜对黏膜胰肠端侧吻合,设为传统组。
胰腺癌是目前常见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法。随着近年外科技术的进步和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贯彻推广,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热点与难点争议不断,机遇与挑战交替并存。本文汇集国内胰腺领域4位著名专家及其团队,结合各自中心临床经验,从不同角度探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策略。王春友教授认为:对具有较高可能达到R0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推荐优先手术方案,以免患者在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迅猛,病死率高。多数患者会经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和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的不同免疫状态。随着对SAP病理过程的深入了解,有研究结果显示:部分SAP患者后期会呈持久严重消耗,最终进展为持续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目前PIC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深入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对早期识别PICS及改善SAP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笔者结合国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近30~40年来,尽管外科手术技术进展迅速,手术切除率有所提高,围术期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但临床疗效的改善仍差强人意。随着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认知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模式已从单纯依靠外科治疗逐步转为以多学科联合为基础的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诊断与治疗。综合诊断与治疗的理念与价值逐渐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也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的总结IgG4相关性胰腺炎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23例IgG4相关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45~83岁。患者行上腹部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观察指标:(1)患者影像学检查情况。(2)CT和MRI检查影像学特征。(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
目的探讨联合门静脉系统血管切除异体血管置换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合并血管侵犯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9例行联合门静脉系统血管切除异体血管置换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53~78岁。9例患者术前评估均合并有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