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高仿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仿制品,相信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然在时下的艺术品市场,一些制作精良的高仿真艺术品俨然已经成为投资、交易与收藏市场中的新贵。当很多人还在以“真”、“假”来作为自己投资或收藏一件作品与否的标准时,高仿品已经以高姿态进入大众视野,一些眼明手快的人士也已经把注意力由高不可攀的真品向仿而不劣的高仿品转移。在可以见到的文物级、国宝级珍品稀缺的当下,当拍卖行中天价屡创、高价频传之时,适当介入高仿品的收藏,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赝品·仿品·高仿品
  高仿品之所以在进入市场之时受到某些人近乎“歧视”的目光,归根结底在于一个“仿”字。既然非同真品,而是根据原作模仿制作出来的,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艺术家、收藏者们长久以来深恶痛绝的赝品。然而,其实高仿品与赝品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
  首先,市场上的赝品大多是以次充好,伪造技术低劣,艺术价值、审美内涵均与原作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粗制滥造出来的作品即使头顶上罩着原作灿烂夺目的光环,但依旧不能掩饰其真实存在的种种低劣之处。这样的赝品毫无欣赏和收藏的价值。
  更重要的一点是,所谓赝品,不仅以次充好,而且以假当真,妄图以鱼目混珠的手法混迹于真品的队伍中。明明是冒牌货,却还要装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搅乱市场秩序,追逐巨额利益。其被制作出来的目的即是要冒充原作真品的身份,分享原作真品的地位,这也就是赝品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
  与赝品的以假当真不同的是,仿品虽然也是假的,但它却从来不避讳自己“伪”的身份,而只是在真品所无法达到的领域之内以“替代者”的身份出现,“伪作品”担当起“真职务”,这对于仅此一件的原作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
  然仿品也有高下,依照同样一件原作珍品,因为仿制的技术手段、工艺技巧不同,也能呈现出天壤之别的风神面貌。以中国的瓷器为例,同样是仿照古代一件珍品烧制的仿品,地摊上的是一个样子,工艺品商店中的是一个样子,而以高仿真技术烧制出来的则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虽然二者脱胎于同一“母体”,但是仿制技术的高下之分却可以在两相比照当中突显得淋漓尽致。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仿真技术,已经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仿作与原作的区分如果不借助特殊手段,几乎难以分辨出来。如中国的荣宝斋、一鼎轩、百雅轩以及日本的二玄社等,都是以制作高仿真的中国书画作品而被国人所熟知,并且在交易市场与收藏市场上已经开始获得认可。
  
  高仿品渐成收藏市场新宠
  
  中国的“仿制”历史可以说由来已久,向上大致可以追溯至三国时代。而正是由于大量仿制高手的存在,才使得很多历史上的名作珍品得以凭借这种方式保存下来,让我等后人奉为至宝,比较著名的就有《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兰亭序》等等。唐宋以至明清,中国的仿制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于前代陶瓷珍品的模拟烧制之风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时至今日,虽然这些仿品仍然以“仿”的身份出现,但其价值已经决不能用“非真”来衡量了。
  
  在国外的艺术品市场中,高仿品不但早已取得了合法存在的地位,甚至已经培养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鉴于很多大师作品的价位已经到达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数量相对较多、价格相对较低而质量可以保障的高仿品市场应运而生,不但经典作品的高仿品在其间倍受追捧,很多现当代艺术家也自愿限量制作自己作品的高仿真复制品,同样在人群中有较大市场。
  然而,中国的高仿品市场却直到近两年才初露端倪。由于一直以来中国的收藏准则第一条即是“真”,鉴伪、防伪便成为了收藏者平日里下功夫最多的环节。到如今反过来让收藏者自愿去购买仿制品,说什么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尽管如此,经过这些年的培养,中国的高仿品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尤其在近两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爆发“井喷”、中国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看好并且价位持续攀升的形势之下,高仿品再一次适时地映入人们的眼帘。原作当然好,但是真品要么是价格惊人,要么是深锁庙堂,唯有与真品无限相似的高仿真艺术品可以稍解燃眉之急:一来填补了市场上文物古玩类艺术品、国宝级艺术品极其缺失的空白,这样既可以丰富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样式、种类,又可以让最广大范围内的欣赏者与购买者尽情领略可能终生难见的真品之“第二”;二来也大大地满足了收藏者的购买欲望,使其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领略甚至占有与真品相差无几的高仿真作品。一件真品可能千金难求,而一件高仿品低则仅数千、高则数十万,以相对如此低廉的价格即可以收藏一件几乎能够乱真的作品,对于广大的中小收藏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近些年来,由于仿制技术日渐发展、制作工艺口渐精良,中国很多国宝级的珍品纷纷被复制出炉。曾几何时,由日本二玄社仿制的台北故宫所藏中国书画在中国大陆展出时引起轰动效应;今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批国宝“替身”全国巡展,大出风头,在很多地方掀起收藏热潮。
  时下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领域,古代陶瓷、古代书画依旧最为风光,然而其数量的稀缺也正日渐显露,天价的宝贝无法满足更多收藏者的购买需求,而大量藏于博物馆、美术馆的珍品更是一般人难得一见,几乎永远没有出售的可能,凭你有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当此之时,很多人已经开始抛弃对于仿制品的芥蒂,承认高仿真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并且接受其作为一个收藏门类被正式纳入收藏领域。我们最近所看到的是,故宫国宝高仿品以万元左右的价位而倍受收藏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购买国宝的“替身”来装点自己的家居、充实自己的藏品,由此带动起来的收藏新潮方兴未艾,高仿品正日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高仿品收藏价值何在?
  1.“高”“仿”精品价值不容小觑
  高仿品之所以具有收藏价值,主要因素在于其“高”。
  所谓的高仿品,不同于一般的仿制品,而是具备了高度模拟仿真水准的艺术品。从选材用料到加工制作、从尺寸样式到风格神韵,都要求与真品无异,加之高技术含量与艺术含量的仿制工艺,使得制作出的仿品几乎完全具有真品的所有特质,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深谙此道的专家,倘若不借助其他技术辅助手段,也很难鉴别出哪个是原作、哪个是“克隆品”—
  对于这样脱胎于原作珍品、形神兼备的“克隆”高仿品,价值虽不及“母体”昂贵,然而还是有一定升值空间可言的。
  高仿品在质量上无可挑剔,以当代的技术工艺模拟古代工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由于专家的参与也使得其在神韵意境上力求与原作相仿。虽然不是空前的创造性作品,但毕竟可以达到仅次于一件珍贵艺术品的程度,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在真品难求又欲求珍品的时候,退而求其次,高仿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高仿品的收藏价值高低还在于那个“仿”字。所仿对象本身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出炉的仿制品能否在收藏领域站得住脚。
  
  目前高仿品制作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画、瓷器等,并且往往是最为珍贵、国宝级的文物和艺术品,大多藏于博物馆、美术馆之内,很少能为广大爱好者亲睹。就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来说,由于高仿品毕竟出于当代人之手,因而在这两方面远远不能与原作珍品同日而语,但是对于文物的保护、流传、普及则功不可没。由于种种原因,原作面向大众展出的机会很少,高仿品的出现不但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也使普通收藏者可以有机会成为“国宝”的主人,因而,“克隆国宝”的收藏价值不容忽视。有些专家已经指出:当前的文物高仿真复制品,在若干年后也将受到文物的待遇。可见,在目前高仿品投资才刚刚起步的时候介入,收藏者在不久的将来将收获丰厚的果实。
  在高仿品制作日渐兴起之时,中国很多现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被“克隆”也是必然。这些高仿品的“母体”虽然不及国宝文物,但是身为天价艺术品之第二,其未来的升值前景依然不容小觑。
  
  2.数量限制托出价值基础
  高仿品虽然是仿制,但不是无限制、无休止的重复复制,而是有一定数量规定的,这在国际高仿真艺术品制作与交易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如果是不限数量的仿制,首先就会对仿制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对于每一件作品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由于贪多而相对减少,想要求制作出来的作品效果与原来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于古代陶瓷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仿制过程,精品的出炉虽不似原作那样艰辛,但其中的含金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年初故宫博物院的“克隆国宝”开始全国巡展之际,仍有两件作品的“替身”未能全部制作完成,即“各种釉彩大瓶”和“粉彩天蓝釉开光大套瓶”这两件北京故宫“镇馆之宝”,极其复杂的工艺为仿制增加了很大难度,然故宫博物院并未贪多求快,即使不能与其他展品同时现身也绝不能在工艺上“缩水”,每件仅绝版发行8件的承诺更增添了其珍贵收藏价值。其中“各种釉彩大瓶”的高仿品标价为19.8万元,“粉彩天蓝釉开光大套瓶”的高仿品标价为16.8万元,让人不禁感叹仿制品亦价格不菲。然而若与无价原作相比,能以这样的价钱收藏8件“准真品”中的一件,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也已经是一件乐事了,况且已经可以预见得到其未来强劲的升值空间。
  另外,珍品之“珍”除了其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等方面堪称一流,单一性、唯一性也决定了其必然的高昂价值。“孤本”必然胜过大批量存世的作品,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收藏基本准则。虽然高仿品决不会仅仿一件,然而数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作品的价值基础,一般说来自然是仿制的数量越少其价值越大。而从买家一方看来,收藏者的收藏心理中或多或少的独占欲念也是左右其收藏行为的重要因素。自己的一件东西,若世间无双,自然可以大大满足收藏者的心理享受;若存世数量较为稀少,似乎也还可以接受;而要是成千上万,则与一般的商品无异了,更谈何收藏之乐趣。如上文所提及的“各种釉彩大瓶”和“粉彩天蓝釉开光大套瓶”,若仿制数量不是8件,而是80件,即便质量上依然精良,然而价格上却要大打折扣了。
  严格的数量限制是使高仿品得以在收藏领域分得一杯羹的基础。目前对于高仿真艺术品的制作,相关规定的出台,国际惯例在中国的普及与适用,是使收藏者可以放心购买心仪的“克隆品”的保障。随着市场上珍品日渐稀少,而天价精品更让多数收藏者望而却步,相信对于高仿品的收藏将在不久之后在中国掀起新的投资热潮。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一些收藏网站在行动    如同所有的朝阳产业一样,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网站,正在以小心翼翼的探索,大刀阔斧的尝试,迅速地改变着自己的面目,这种改变的标志是:网站的杂志化。  收藏网站,作为一个传媒载体,它的读者可分为两类,一是学习者,二是实战者。两者之间互相交融,学习者也可能是实战者,实战者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利于实战。所以,一个收藏网站的访问量多少,在收藏界的影响力如何,取决于版面
期刊
[编前语]    自去年国庆节以来,大量张旭光先生的书法赝品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大画廊、艺术网站,并以较低的价格迅速被售出。因为网上购买不易鉴别真伪,致使诸多收藏家和旭光书法喜好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和心理打击,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截至今年2月底,张旭光先生收到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江苏、重庆等地牛帅兵、金丰、左金明等朋友多封咨询其书法真伪的信函,且附有购来的赝品原件或图片。张旭光先生一一为
期刊
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窑址位于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内丘在唐代属于邢州,故史称邢窑。历史文献对唐代邢窑瓷器多有记载和赞誉。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分庭抗礼。邢越两窑所产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北一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    这里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件难得一遇的邢窑白瓷香熏,是藏家费尽心思、不远万里,从欧洲一位著名女收
期刊
明中都城遗址,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城西隅。中都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建造的都城,是其后修建的南京和北京皇都的蓝本。中都城连同先后修建的明皇陵和龙兴寺,形成了庞大的皇家建筑群。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地上建筑早已湮没殆尽,只留下残垣断壁、剩砖片瓦供后人凭吊了。笔者幼长于斯,在古陶瓷学者杨士林先生的指导下,留意于凤阳明初陶瓷的收集、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到,在当前明初洪武陶瓷研究资料极其匮
期刊
我站在一幅国画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因为这幅画是我的一位乡贤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这位乡贤就是誉满中外的傅抱石,一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名字!  这幅画,没有题名,画的是一幅山水,莽莽苍苍的山崖,壁立千仞,在夕阳的映照下,笼罩着淡淡的暮霭,山风回荡,林木摇曳,数道悬泉迤逦而下,汇聚成一条湍流在布满山石的沟壑里激越奔突,发出阵阵轰鸣。与这自然气氛相应的是山路上一群步履匆匆的行人,这
期刊
河南人唐艺术品拍卖公司在各大主流收藏媒体亮相后,得到厂全国藏友的大力支持,又经过一个门的努力,佛像的征集已渐成规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二)故宫藏赵之谦《楷书五言联》    对故宫藏赵之谦《楷书五言联》(图1),我同意石谷风先生的看法:“赵之谦于同治九年(1870年)42岁为益斋书《猛志逸四海,奇龄迈五龙》楷书魏体五言联,真迹为故宫博物院藏品。另一副对联(图2)书体、联文与故宫博物院藏品相似,此联删去‘益斋尊兄书’五字和赵之谦名款两方朱文印及红栏格,毫无挥洒自如、雄强浑厚的特点,是一副伪品。”(《赵之谦书画集》附文《赵之谦作品辨
期刊
陕甘宁边区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对各革命根据地金融工作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经济支柱,它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支持了根据地的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发行纸币的基本情况    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7年9月成立,同年10月1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首任行长曹菊如。1941年3月18日边币正式投放市场,194
期刊
这是我所集异材币中的一枚(如图),该币径22.7毫米,厚1.55毫米,币色之白超过常见镍币及银币,磁铁对其吸引力特强。有人说是赝品,本人则爱不释手,收入囊中。经检测,其含镍高达80%,含铁20%,令人惊奇。币材特硬,对设备及钢模要求很高,边花细密,制模难度大,事实表明该币非一般小厂所能铸。面、背的黑斑系铁元素氧化所致,也更可证明其存世90年的事实。这是一枚可遇而不可求的罕见币,整币手感光洁圆润,光
期刊
岭南画派形成于清未民初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大潮中。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从而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政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受到空前的怀疑与否定。中国绘画历经二千多年,承先启后,人才辈出,各家蔚起,法备而艺精。但从宋元以后,画家一味仿古、摹古、复写古画,逐渐失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