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同样的教学内容,观摩了内地与香港两位教师的不同执教思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在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上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设计一】
内地观摩的一节课,教师授课时,按照“初读——细读——精读——拓展”的思路组织教学,以读为本,加强感悟,注重学法,从内容到思想,从形式到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有词句训练,又有朗读感悟;既引导学生了解了寓言内容,理解了寓意,又帮助学生学习了寓言特点,掌握了学习方法。具体环节如下:
一、初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1.指导学生用夸张的口吻读一读小贩的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结合小贩语言,谈谈你对小贩的看法。
三、精读课文,了解故事寓意
1.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寓意。
2.创设情境,课堂表演,加深理解寓意。
3.你对文中小贩想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小结寓言特点,归纳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這一设计,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内容,理解寓意,培养语感,提升认知能力,学生知道了小贩错误之所在,并懂得其中道理,同时归纳寓言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一教学设计,扎实、有序,尤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突出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设计二】
在香港一所小学三年级所观摩的这节课则是另外一种思路。授课时,教师抓住课文的关键:以小贩自相矛盾的两句话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言过其实之处,并共同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然后教师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语言练习推销物品,完成“小练笔”。具体教学环节,采取“重整——迁移——拓展”的教学策略,有效设计教学流程,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重整——反思评鉴。文中小贩的话语言过其实,该怎样说才合适呢?教师适度启发学生回答,给出改进后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及时小结,告诉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物品时,既要突出优点,又要语言得体。从而使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实事求是,更要学会如何实事求是。
迁移——情景模拟。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三段广告片,分析其广告用语是否得体,然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推销“纸巾”的语言,并集体交流。在学生交流本组的推销语言时,引导学生从“特点鲜明、语言得体、语气适度”等方面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及时帮助梳理推介重点。这一环节学生运用了教师提供的策略,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思维方法及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拓展——创新应用。教师请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的思维方法、语言表达技巧,向同学推销一个自己的小物品,学生独立运用学习到的思维方法,写作策略,完成“小练笔”。
由教学设计可看出,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内容,理解寓意,而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延伸、拓展,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把精彩留在了理解课文之后。如此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做到了“读文——写作——导行”的有效结合。
这两节课的设计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各有特色,对听者都有启发。第一节语文课的人文性比较鲜明,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语感,了解寓意,掌握寓言特点,指导课外阅读,突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第二节语文课的工具性更加突出,重点不是放在辨析小贩的话语哪些地方不得体,而是探讨解决途径,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说才得体,突出实际运用的指导。
我们常常在思考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还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人进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答案似乎多元,但无论如何都应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说教;忽略了人文性,一味强调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精神灵魂。注入了人文熏陶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具有神采;在听说读写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更好地滋润心灵。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 姚思雅
【设计一】
内地观摩的一节课,教师授课时,按照“初读——细读——精读——拓展”的思路组织教学,以读为本,加强感悟,注重学法,从内容到思想,从形式到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有词句训练,又有朗读感悟;既引导学生了解了寓言内容,理解了寓意,又帮助学生学习了寓言特点,掌握了学习方法。具体环节如下:
一、初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1.指导学生用夸张的口吻读一读小贩的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结合小贩语言,谈谈你对小贩的看法。
三、精读课文,了解故事寓意
1.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寓意。
2.创设情境,课堂表演,加深理解寓意。
3.你对文中小贩想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小结寓言特点,归纳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這一设计,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内容,理解寓意,培养语感,提升认知能力,学生知道了小贩错误之所在,并懂得其中道理,同时归纳寓言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一教学设计,扎实、有序,尤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充分突出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设计二】
在香港一所小学三年级所观摩的这节课则是另外一种思路。授课时,教师抓住课文的关键:以小贩自相矛盾的两句话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言过其实之处,并共同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然后教师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语言练习推销物品,完成“小练笔”。具体教学环节,采取“重整——迁移——拓展”的教学策略,有效设计教学流程,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重整——反思评鉴。文中小贩的话语言过其实,该怎样说才合适呢?教师适度启发学生回答,给出改进后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及时小结,告诉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物品时,既要突出优点,又要语言得体。从而使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实事求是,更要学会如何实事求是。
迁移——情景模拟。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三段广告片,分析其广告用语是否得体,然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推销“纸巾”的语言,并集体交流。在学生交流本组的推销语言时,引导学生从“特点鲜明、语言得体、语气适度”等方面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及时帮助梳理推介重点。这一环节学生运用了教师提供的策略,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思维方法及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拓展——创新应用。教师请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的思维方法、语言表达技巧,向同学推销一个自己的小物品,学生独立运用学习到的思维方法,写作策略,完成“小练笔”。
由教学设计可看出,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内容,理解寓意,而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延伸、拓展,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把精彩留在了理解课文之后。如此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做到了“读文——写作——导行”的有效结合。
这两节课的设计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各有特色,对听者都有启发。第一节语文课的人文性比较鲜明,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语感,了解寓意,掌握寓言特点,指导课外阅读,突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第二节语文课的工具性更加突出,重点不是放在辨析小贩的话语哪些地方不得体,而是探讨解决途径,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说才得体,突出实际运用的指导。
我们常常在思考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还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人进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答案似乎多元,但无论如何都应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说教;忽略了人文性,一味强调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精神灵魂。注入了人文熏陶的语言文字训练才具有神采;在听说读写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更好地滋润心灵。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 姚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