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场调查表明,开平夯土碉楼普遍存在墙体开裂、风雨侵蚀、屋面和楼面坍塌、工作环境潮湿导致夯土墙起壳剥落等问题,结构安全状况堪忧,不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营造正常的夯土墙使用环境、恢复结构整体性、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方面提出抢救式保护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为后期预防性保护创造条件。在满足可逆性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提出应对减轻楼面荷载以及增加楼面荷载情况的结构方案,以满足夯土碉楼活化利用的结构安全需求。
【机 构】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项目】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2019YFD11009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调查表明,开平夯土碉楼普遍存在墙体开裂、风雨侵蚀、屋面和楼面坍塌、工作环境潮湿导致夯土墙起壳剥落等问题,结构安全状况堪忧,不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营造正常的夯土墙使用环境、恢复结构整体性、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方面提出抢救式保护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为后期预防性保护创造条件。在满足可逆性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提出应对减轻楼面荷载以及增加楼面荷载情况的结构方案,以满足夯土碉楼活化利用的结构安全需求。
其他文献
太阳能建筑在国内的建设与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大量太阳能建筑在建成后投入使用中的运营成本较高,尤其在乡村建筑中,因而导致建筑节能技术的使用率低、乡村能耗问题日益突出.以2019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为例,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性和乡村民居传统建筑技艺,从建筑规划布局、减少能耗使用的降温技术、利用太阳能的冬季采暖技术和结合地域性的太阳能一体化设计4个方面构建结合太阳能的主被动技术体系,实现太阳能适宜性技术在乡村的运用,为太阳能被动式技术在乡村建筑的推广作出示范.
一 谦卑与风骨rn“谦卑”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尹文子》,意指甘心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进一步讲,谦卑是接受性的,是先行承认更高的存在或更大的系统而引发的谦逊行为.风骨一词滥觞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鉴,随后流入诗、书、画等文艺理论,意指一种刚正的风格.风骨偏向于表现性,主要关涉主体的个性化表达.
公共空间更新是建筑与规划学科重要且持续讨论的议题.长久以来,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主导的公共空间更新往往凸显为地志方法视角下开放空间的更新,较少关注物质维度之外更大的社会政治维度.文章基于库尔特·伊弗森在公共空间研究中提出的地志方法与程序方法框架,以“妙想毡开”西营盘计划为例对香港公共空间更新展开了探讨,揭示了以公众与公共生活为核心展开的地志方法和程序方法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形塑公共空间更新的路径,旨在丰富以人本视角展开公共空间更新的内涵.
沧州市中捷产业园区的前身是中捷友谊农场, 1956年由周恩来和朱德亲自筹建,见证了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传统友谊.后经数次改制,中捷产业园区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2016年,于中捷友谊农场建立60周年之际,国家批准园区设立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搭建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中、东欧诸国友谊传承的桥梁,中捷青少年活动中心应运而生.该建筑方案的创作,从公共职能、城市环境、文脉延续和未来愿景等角度出发,用恰当的建筑语言,诠释了公共建筑在当代城市空间中的社会属性.
基于国内外场所理论,总结城市街道空间的适用性,分析城市街道中需要营造场所感的街道类型,提出场所水平与场所公平两个街道评价维度;在归纳街道存在的场所性不足、需求供给错位等各类问题,研究国内外街道设计实践中对于提升街道场所感行之有效的改造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的一般性设计方法与评价思路,并将其应用于正在编制的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中.期待通过《指南》的编制、发布与实施,唤起全社会对于场所感街道的重视,推进街道场所营造的各种实施改造、城市政策与社会行动.
欧洲火车站的使用特征与我国高铁站相似,其设计模式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文章概述了欧洲火车站的发展历程,指出不同时代和地域环境下站房设计的重要变化,并选取15个火车站作为研究对象,从站城关系、功能布局、空间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和现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详述了城中枢纽、新旧融合、功能高效、应对气候的设计理念,以期为我国高铁站房设计提供启发。
传统商帮时代,商人们以血缘、地缘或业缘关系结盟定居、异地置业,促进了大量市镇聚落兴盛。商帮主导下的市镇分布广泛,规模、空间形态各异;其作为一种自组织特征突出的聚落类型,反映出商帮组织的内生逻辑和内部秩序,是传统商业文化和社会关系在物质空间的投影。随着时代发展,大量传统市镇因交通和区位优势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历史风貌破碎、遗产分布零散、空间结构模糊等基础性保护问题。文章以鹦鹉洲竹木贸易市镇为研究对象,从商帮视角解析其空间演化规律与形态特征,旨在为传统市镇空间的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英国建筑师菲利普·韦伯被誉为“工艺美术运动建筑之父”,他的首个作品红屋(Red House)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先驱.在英国建筑界古典复兴盛行之时,韦伯背离时代复古思潮,延续传统工艺与地方风格的乡土性的同时,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感、实用美学及功能性,他的建筑实践和思想对工艺美术运动以及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沿江通商口岸依托长江这一近代“黄金水道”,在近代文化西学东渐中意义重大。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建筑在中西方建筑艺术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文章以教会建筑中的教堂建筑为例,在调研测绘资料的基础上,从环境布局、平面形制、立面构图与材料结构4个方面,梳理沿江近代教堂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演变规律,尝试厘清近代中西方建筑艺术交流与融合的特征,并为当代建筑设计手法与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伯纳德·屈米与彼得·库克在建筑设计的理论、实践与教育三个方面均有建树,并取得了三者间微妙的平衡.文章首先阐述“新先锋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次,通过对屈米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描绘建筑学操作的过程;最后通过对库克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描绘建筑愿景的塑造及其追随时代发展的特征.综上,通过对两位大师相对多维的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新先锋派”思想产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