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和尚石涛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朝皇室后裔,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画坛四僧”。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竹西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1644年,清军入关。突如其来的大变故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不满3岁的石涛就是其中之一。那时他叫朱若极,是明靖江王朱亨嘉的長子。眼看崇祯帝自尽,清军又入了关,朱亨嘉按捺不住,于1645年自称监国,可惜次年他就被已称帝的唐王所杀,成了大时局里微不足道的过客。朱若极随宦官逃出,辗转流落到广西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从此,世间再没有宗室贵胄朱若极,而多了一个不问世事的僧人石涛。没想到,这个被命运逼到墙角的朱明子弟,最终反而凭借高超的画艺被历史铭记。
  石涛有个号,叫“苦瓜和尚”。据传他餐餐不离苦瓜,甚至把苦瓜供奉在案头。这种感情,与石涛的经历、心境密不可分。
  “五十孤行成独往”
  十几岁时,石涛就显露出了非凡的绘画天赋。他学画初期,画坛正被董其昌的画风和理论所主导,流行摹古。从石涛的早年作品看,他也受到了董其昌的影响。
  约在1666年,石涛前往安徽宣城,结识了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梅清。梅清比石涛大近20岁,是土生土长的宣城人,擅画山水,尤其喜欢画黄山,有“黄山巨子”之称。石涛受梅清的风格影响很大,梅清也很看重石涛,两人结为画坛知音。在这里,石涛一待就是十多年,直到1680年才移居南京。石涛的《溪山策杖》画于1682年,画中干湿浓淡的墨法,明显地保留着黄山画派的痕迹。
  后来,石涛又去了繁华的扬州。扬州当时算得上是文化重镇,许多一流的文人都去过,比如孔尚任、查士标、龚贤、程邃、孙逸等。石涛在独特的山水和文化氛围中,画艺更加炉火纯青。他画了很多与扬州相关的画作,比如《竹西图》长卷,背面有12首扬州竹枝词。再如其扛鼎之作《淮扬洁秋图》,画的是扬州北湖景色,画面上秋水茫茫,芦苇丛生,近处有掩映在树丛中的数问屋舍。几点红枫增加了秋天的气息,江面上一叶孤舟,一渔翁泛舟水上,使画面平添了许多超然之感。画中河岸呈月牙形,河滩上的芦苇与之相向,构成呼应之势。画上还有题文,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
  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其中1689年那次皇帝叫出了他的法名。石涛受宠若惊,写下纪事诗两首,并作《海晏河清图》献给康熙。
  在这之后,他入京3年,游走于豪门之间,结交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这时的石涛,一方面认为康熙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又背着沉重的明朝皇族出身的包袱,社会对他的期望也形成了两股截然不同的势力,使他陷入了极端的矛盾中。
  前朝皇族后裔那种隐忍于心的矛盾和苦痛,强烈地反映在了他的诗文书画作品中,“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
  清初的画坛,正统派绘画占主流,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这“四王”走的都是董其昌的摹古之路。他们出入宫禁,煊赫一时,石涛与他们相比,仅仅是个身世奇特的画僧罢了。
  原本抱着“欲向皇家问赏心”的愿望,最终却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苦笑中,石涛吟出了凄楚哀婉的诗句:“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道明自己在京城的社交舞台上,就是个“乞食者”而已!
  1690年冬,他买了一条船,从京师黯然离开,直返扬州。痛定思痛后,石涛蓄起了头发,改穿道家衣服,自取别号“大涤子”,开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并写成《苦瓜和尚画语录》,被后人奉为经典著作。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其实在京师时,石涛虽自感落魄,但已经算是有一番作为了。当年,“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看到石涛的画作后,赞叹道:“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他曾与石涛合作画过一幅《兰石图》,石涛画兰,王原祁补画坡石。一个是奇才,一个是正统,可谓难得的合作。这幅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晚年回歸自我后,石涛更是异军突起。他不理会董其昌引领的摹古风气,在承袭传统之外,又强调造化为师、我用我法。他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他甚至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石涛一些著名的艺术观,比如“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直接影响了后世一批艺术家的创作。近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提出:“八大”开江西,石溪开金陵,而石涛则开辟了扬州画风。“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说:“石涛为‘扬州八怪’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是‘八怪’之一高翔的恩师。”
  “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也或多或少为石涛所影响,如代表人物郑板桥长于画兰竹菊石,偶然也画梅,笔法直接取法于石涛。他的作品构图简洁,笔情纵逸,挥洒自如,苍劲豪迈。在他的题画诗中,曾多次提到画学石涛。
  石涛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20世纪。画家齐白石曾高度评价石涛:“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画家傅抱石本名瑞麒,因仰慕石涛而改名抱石,这里的“抱”,就是持守的意思。
  吴冠中曾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西方推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是发现了视觉领域中的构成规律。而石涛明悟了艺术诞生于‘感受’……他的这一宏观认识其实涵盖了塞尚之所见,并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等西方美学立论之先河。他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200年。”
  (摘自《环球人物》,江山姜如画荐)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11日,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號01星成功发射。它搭载了世界上首个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大气高精度温度、湿度廓线探测。“成像和垂直观测相结合,就好比医生不仅有了X光片,同时还有了CT片,所以风云四号卫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利器。”风云四号卫星应用首席专家许映龙说。  气象卫星与人们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准确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基于观测的数
期刊
哪些工作更有“钱途”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一些新职业逐渐浮出水面,如公共营养师、管理分析师等;一些老行当走向没落,如售票员、修鞋匠等;还有一些工种改变了名称,如“理发员”被“形象设计师”“造型师”取而代之,“炊事员”摇身一变成了“营养配餐师”……  起起伏伏中,哪些职业是金牌职业?哪些职业将更有“钱途”呢?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软件工程师及跨界人才将更吃香。互联网曾经只是一个行业,现在却与每个
期刊
林西莉,1932年生,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汉语教学,通过出版书籍、制作电视节目等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她关于中国文化的两部著述《汉字王国》《古琴》获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影响深远。  1961年,28岁的瑞典姑娘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随时任外交官的丈夫来到中国。为了入乡随俗,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林西莉。  林西莉在瑞典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瑞典
期刊
相声这东西很奇怪:有的人说半天,声嘶力竭就是没人乐;有的人一句话、一个包袱,全场就乐不可支。这是为啥呢?  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相声的吧。当然,當时这个不叫相声,叫“戏谑”。戏谑发展到后来,就是南方的滑稽戏、北方的相声。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里讲了这么两位:一个叫郭忠恕,一个叫聂崇义。哥儿俩都是五代末、北宋初那一时期的画家,爱好就是戏谑。有一天郭忠恕挤对老聂:“近贵全是聩,攀龙即是聋。虽然三个耳,其
期刊
人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夫妻两人面容相像,连表情都有些相似;或者结婚时虽然并不相像,但是相处几十年后,成了老夫老妻,外貌也逐渐趋同。大家把这种现象叫作“夫妻相”。为什么会这样呢?  爱的最初选择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更欣赏那些与自己相像的人。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两张合成照片交给受试人员比较,一张照片是用受试者自己的头像与陌生人的头像合成的,另一张是用该陌生人的头像与其他陌生人的头像合
期刊
启功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生建树颇丰,被誉为“书界泰斗”“画坛宗师”。与此同时,启功的婚姻也颇具传奇色彩。  包办婚姻竞得一知己  启功有清朝皇室血统,但到他这一辈时,家道早已不复昔日,只能靠典卖家藏书画过活,生活艰难。启功中学尚未毕业便辍学了,当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份工作,挣钱奉养母亲和姑姑。但母亲觉得启功已经长大,应该先成家,所以要给他安排一桩亲事。启功当时并没有成家的念头,但他向来孝顺,
期刊
给孩子取名,中国父母通常要苦思冥想,俄罗斯人则省事许多——他们很少自己创造新名字,而是从已有的名字里面挑选。在俄罗斯,如果你问“娜塔莎去哪儿了”,得到的答复通常会是:“哪个娜塔莎?”因为重名的太多了。所以要加上姓,别人才知道你要找的到底是谁。  取名纪念大事件  为了纪念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叶卡捷林堡的一名新生儿取名为克里米亚·亚历山大罗维奇。事实上,俄罗斯人用大事件来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已经有数百年
期刊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第一章,上海富商吴荪甫派人开车去接父亲,原文这么写道:  汽车愈走愈快,沿着北苏州路向东走,到了外白渡桥转弯向南,那三辆车便像一阵狂风,每分钟半英里,1930年式的新纪录。  每分钟半英里,每小时就是30英里,换算成公里,时速只有48公里而已,怎么能创造同款汽车的最快纪录呢?难道茅盾在开玩笑吗?  没开玩笑。  民国时期堪称“慢车时代”,当时陆地上的一切交通工具都很慢。193
期刊
茄子最晚在西汉末期已经从印度传到了四川——四川和印度在上古时期就有商道相通,只是因为山路崎岖,而且沿途多有人抢劫,所以贸易规模不大而已。  西汉末期,四川资阳人王褒曾投宿在亡友之妻杨氏成都的家中。他让杨家一个叫“便了”的家童去街头的店铺给自己买酒,没承想却遭到拒绝——家童说按杨氏买他时的约定,他只有看家而没有买酒的任务。王褒一怒之下,从杨氏手中买下了这个家童,并订约要家僮负责采购酒菜,“种瓜作瓠,
期刊
环饼是一种很古老的干粮,南北朝时期就有,做法很简单:用加盐的水把面粉和成团后拍成饼状,然后在中间挖个孔,把手指伸进去转着圈儿地捏,捏成一个面环后烤熟就行了。很明显,那时候的环餅很像面包圈。  到了唐朝,环饼发生了明显变化:还是先捏出来一个面环,但接着要把面环拧成股,再搁油锅里炸。也就是说,唐朝的环饼已经从面包圈变成了麻花,但名字还叫环饼,也叫“寒具”(据说是因为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吃这种炸麻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