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节段型假体在骨干缺损修复中的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国内2家骨肿瘤治疗中心采用节段型假体重建四肢长骨骨缺损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3~83岁,平均(63.6±13.9)岁。手术部位包括:股骨28例,肱骨8例,胫骨3例,尺骨1例。原发肿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骨转移瘤32例。32例患者(80%,32/40)发生了手术部位病理性骨折。分析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病理类型、手术重建方式、术后肢体功能、术后并发症、患者生存情况及假体生存情况,手术部位差异组间比较分析不同部位假体重建的差异性,是否发生并发症组间统计分析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肢体功能的因素。
结果手术时间(104.6±20.0)min,出血量200~2 800 ml,中位出血量600 ml。术中截骨长度(93.5±27.4)m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3~79个月),假体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3~79个月)。根据Henderson肿瘤假体并发症分型,I型并发症3例,包括2例切口愈合延迟和1例桡神经麻痹;Ⅱ型并发症1例,为肱骨节段型假体无菌性松动;Ⅲ型并发症1例,股骨假体力线与生物力线成角;Ⅴ型并发症2例,均为肿瘤局部复发,均行截肢治疗。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肢体功能评分为(20.4±4.1)分。2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截肢导致假体未能继续使用,38例患者假体均使用至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点,40例患者生存曲线与假体生存曲线高度拟合,提示患者生存情况是影响术后假体生存的主要因素。肱骨与股骨不同部位假体重建组间比较发现,肱骨接骨板使用率(4/8,50.0%)高于股骨接骨板使用率(5/28,17.9%),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3.426,P=0.064)。是否发生并发症组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类型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χ2=7.446,P=0.024),原发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无并发症发生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更优(F=9.709,P=0.00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肿瘤类型、术前是否发生病理性骨折、手术部位、截骨长度均不是影响术后肢体功能的危险因素,患者生存时间与术后肢体功能正相关(t=4.228,P=0.000)。
结论节段型假体是骨转移瘤骨干缺损修复的可靠方法,联合使用接骨板固定,能够有效减少假体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