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有我熟悉的香港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命题写作。编辑朋友起题“具香港风情的香港作品”,设想宏大广深。我脑袋一下子飞散了好些不规则的段落:战乱中的香港,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已够荡气回肠、惊世放浪;刘以鬯不是写过从上海来的“刘先生”吗,《酒徒》里的主角来港卖文为生,“意识流”的字里行间,满是老香港的陈旧气味。而我愿意再数几本,那都来自香港最重要的作家群,共同铭刻了此城的文学发展。
  
  陈冠中,《香港三部曲》——半唐番。小人物。疯狂故事。
  陈冠中、丘世文和邓小宇等人掀起“城市书写”热潮,笔下是活脱脱的香港雅痞——中产、职业高尚、半唐番(说话中英夹杂)、头脑聪明又带点傲慢,说话锐利,态度刻薄,说等同于大陆的小资吗,又似乎不尽然能概括香港这种独有产物。陈冠中出版过《香港三部曲》,收录了三篇各有特色的小说:《太阳膏的梦》的主角活在七十年代的香港,“二世祖”终日无所事事,到浅水湾游泳是最大寄托,芝麻绿豆的事闲扯大半天却想出一点生活哲学来,最后更以戏剧化的死亡作结;《什么都没有发生》里头的张得志生于1949 年后婴儿潮的香港,有的是冒险精神与社会机遇,是实际的梦想飞扬也是虚幻的幸福时代;《金都茶餐厅》是道地道地的香港故事,一直在尖沙咀经营的港式茶餐厅于SARS期间面临结业窘境,如何拯救如何活下去,草根味浓,渗入港式幽默。曾言“有人批评香港人无根,反而令香港人敢创新。我们不会拘泥去固守那些规范汉语,可以很大胆,毫无愧色地去创造自己的文字,无论是广东话,甚至将英文译音翻译过来,或将一些口语译出来。这种香港文化的创新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陈冠中身为作家与文化人,本身便相当“香港”,他了解香港语境,认定自己是“杂牌军”,无先例,自订游戏规则,不急于附和既有文学标准。于是,造就了穿越世代、让人念念不忘的小说人物。
  
  西西,《我城》——移动式叙述,拼贴的城。
  而许多人都听说过西西当初是如何写作的——在香港典型的狭小房子里以木板当作桌子,躲在洗手间里完成作品。让我辈感动的,除了写者的意志,还有与经典之作《我城》的亲密贴近和呼应:“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其实有许多地方可以去走走。”本是七十年代在报章连载的小说,文字之碎步道出一座小城的种种生气,是实况,也是希冀。
  “——你的国籍呢?
  有人就问了,因为他们觉得很奇怪。你于是说,啊,啊,这个,这个,国籍吗。你把身份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
  如果身份认同看来是沉重的,但在能随意翻读、跳跃自由的创新文体里,小说内的城中人多半带着一种诙谐,细细慢慢被建立:“一部小说,有时真像一棵树。初生时,它虽然在原地生长,却时而想突破限定。经过了季节变换,它落了一些叶子,有时落得很多很多;然后又另外滋长一些,而且劲头到来,天时地利恰好,它茁长得连自己回过头来也吃了一惊。《我城》就是这样。”章法的变通犹如一场小孩的游戏,机灵又纯真的角色是对城市未来的盼望。
  
  董启章,《地图集》——从前的 V 城,当下的香港,她确曾存在过。
  人道香港经验匮乏,城市故事微小淡薄,然而,即使没有磅礴的传奇,小事小物还是说之不竭,文化多元及其吸引力正在于此。董启章近年以厚厚书页撰写本土故事,以文字演化成行动,探讨香港,重构香港。其实早于1997年他已有《地图集》,最近再版,以地图为笔墨坐标,穿透香港街道和掌故。据他形容此书是“似是疑非的地图学理论”,“假借学者语气”,“是一场卖弄术语故作高深的文字和智力游戏”:坚拿道东与坚拿道西我们不知走过多少遍;而1841年的“维多利亚城”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书写形式本是正经八百,却不时带有一种被怀疑的神秘的诡异。
  
  马家辉,《你们》,《我们》,《他们》——不论成败,绮丽,崩坏,也是属于这城的人。
  据说马家辉很容易被摒弃于“作家”场域之外(也许他有点在意)。这很容易理解:身份太多,头衔太多,简而言之,太忙。我是70后的香港孩子,还是很熟悉“报纸”这种实体产物。马家辉就是最顶尖的香港报纸专栏人,写散文、写时评、写电影感想,每天用心笔耕,那是比许多作家更“作家”的稳定的书写生活。
  《你们》,《我们》,《他们》基本上是专栏文章结集,杨照在序言中形容马家辉擅长写短文,“一来因为他拥有一种西式的机智(wit)”,“二来还因为他有一种来自传统文明的‘掌故心灵’”,是极其精准的观察。专栏是香港独特的、轻巧的文字载体,是日常生活的随手拈来。但马家辉行文毫不松散,地域与内容知识跨度相当广大,也暗暗解释了为什么有价值的专栏文章得以保存(或转换另一个更实在更集中的形式再次呈现,譬如,书)并继续流传。
  “我在遗忘与悬浮的焦虑里探寻根由、期盼出路,企图捡拾成长经验的点滴并将之书写出一段足以令我和同伴们真切认同的历史。”我同时想起,香港回归倒数期间,马家辉写了小说《悲哀城》,当然,又是在报刊每天连载的章节。这是我认为目前为止、他最好的文字。小说的叙述者“我”,以狡猾,以感性,以机智之言,重塑、回忆及展望香港这个城市。而这个“我”,是旁观者,也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
  
  这就是我所知的香港。香港文学自有一道坚固而漫长的旅途,在此脉胳之上,我选择以私密的阅读轨迹展现,这是我的选书,是香港文学,并有,我熟悉的城市。
  
  刘美儿
  香港商务印书馆门市部中英文书推广总统筹。白天卖书,晚上写字读书,假日看电影。
其他文献
台湾畅销作家九把刀和幾米日前分别推出新一代电子书,在阅读文字外,加入音乐、影像、互动体验等多媒体创作,九把刀导演、卖座近4亿新台币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所打造的电影创作电子书《再一次相遇》,自上架APP STORE首即冲上排行榜第一名位。  据了解,早期台湾电子书内容来源多为官方或图书馆出版品,属于“深”阅读内容,读者看电子书就是念书,这一两年平板计算机、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愈来愈多“
期刊
拿到《古典历程》这个套装的时候,并没有对其中的音乐抱有多大的期望。因为我对这10张CD里的曲子都很熟悉,其中绝大多数曲目都听过好几遍。  资深的古典乐迷总是纠结于版本。这里的版本都是最好的版本,即使不是最佳的,也是最佳之一。这些音乐大量选用了东德的乐团、指挥家和演奏家,如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乐团、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柏林国立歌剧院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以及柏林爱乐等,指挥包括苏特纳、马苏尔、克
期刊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小学在上海度过。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  为什么叫西西?她如是说:“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的两格,成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西西,是在地上跳格子;西西写文章,就是她在纸上跳格子。  在协恩中学念初中时,西西已开始投稿报刊、杂志。最早的作品发表于1950
期刊
多元化的电子阅读究竟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我们未来的阅读模式又将何去何从?10月30日下午,《书香两岸》杂志社在外图厦门书城举行数字阅读论坛,邀请了出版、媒体、互联网等领域嘉宾同厦门书友一起畅述在数字时代下阅读模式的改变。  厦门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社)副编审王依民博士、4399副总裁倪英伟、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总经理张燕鹏、厦门市书刊发行协会会长(《书香两岸》杂志主编)张叔言、飞博共创创始
期刊
从1906年美国国会批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以来,公众就被错误的安全感所欺骗,该体系制造出的最主要的谎言就是“化学给人类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即实验室中制造出来的化学合成物质与天然食物和药物相比,不仅同样无毒无害,反而会更加有效。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出现了西方现代农业,所采用的方法是化肥的直接补充,化学合成农药直接对抗农作物病虫害!然而,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外源性营养素的直接补充,以及抗生素
期刊
歌星也有画报?有的,中国惟一的一本《歌星画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上海创刊的,只出了四期,笔者有幸保存二期。通常说到“歌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流行歌曲而非其他歌曲。  如今几乎百分之百地解禁了过去所谓的“靡靡之音”,甚至所谓的“黄色歌曲”也成为了时髦的背景音乐,我们终于明白了过去所鄙夷所禁声的歌曲,竟然代表了一个世纪以来流行歌曲的最好水平,我看电影《聂耳》一遍又一遍,其实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听《桃花江
期刊
贾伯斯(Steve Jobs)(注:大陆译为乔布斯)离开人世间的那一天,2011年10月5日,天空地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异象,但他的死讯像原子弹爆炸开来,凡有iPod、iPad、iPhone之处,都盖上了一层悲伤的雾白色;甚至没有使用过苹果产品的人,更甚至之前连贾伯斯是谁都不知道的“前贾伯斯时代”人,仿佛都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导下瞬间认识了贾伯斯,进入了贾伯斯世界,举世同哀。  那一整天只有一则新闻,贾
期刊
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将于今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在美丽的鹭岛厦门举办。今年交易会状况如何?这是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今年交易会的情况会更好。  一、业界更加认可。前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尽管都有不足之处,但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今年业界的参与兴趣比往届更高。  二、定位更加明确。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不同于其他书展,它是两岸业界共同举办的,以拓展两岸出版市场为目
期刊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于10月22日在南宁出席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子活动时称,过去5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位,去年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   过去的5年,中国不断推动出版“走出去”,大力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推动出版物成品出口,加强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出版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过去5年中,中国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
期刊
做编辑多年,“书有自己的生命”这论点我始终深信不疑,有些书会自己找到适合的编辑人、出版社,并且在最适合它的时间点上市。《核电员工最后遗言:福岛事故15年前的灾难预告》正是最好的例证。  某日下午,台湾苹果日报的记者陈玉梅在MSN上叫我:“嵩龄,旅日作家刘黎儿推荐一位日本核电专家平井宪夫的文章,想在台湾找合作出版社,我看你出的一系列《黑心房地产》,你对社会议题的观察,应该很适合做这本书,有兴趣谈谈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