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味”与“味诗”——略谈司空图的鉴赏论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晚唐诗人司空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理想,深入地总结了唐代诗人的创作经验,把诗歌艺术的多样性归结为廿四种不同艺术风格,并且用形象化的比拟手法,阐明了每种品格的艺术特征,他用四言诗的形式写成的《诗品》,与其说它是诗歌艺术的理论,不如说是理
其他文献
期刊
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追求高效高质,提高学学的有效性。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彩多姿的教学方法等。
日前,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组织行业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完成的《高压直流输电用油浸式换流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简称《高压直流输电》,包括12项国家标准)以及IEC60703:2008
<正> 一围绕着对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一封信的不同解释,现实主义与世界观的关系,成为文艺论争的一个重大课题。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恩格斯的原意,鼓吹世界观和
【正】 研究和发展人的能力,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从社会的整体的角度考察人的能力的存在层次及其实际构成,这就是主体能力的层次结构.笔者在拙作《论主体能力》(载《哲学研究》
<正> 龚平在《小说表现性论略》(《文论报》89年3月25日)一文中指出:小说故事的表现载体功用,来源于对生活实例的一种直接摹仿。本来,除了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任何人精神世界的认识与了解都必须以他的言谈举止为媒介,人所为的“事”在相当程度上是人所有的“思”与“情”的物化形态。小说创作可以说是作者内省前提下对同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揣测。这种揣测很自然地要固着在人物外显的言谈举止中,否则
<正> (一) 参加了一个青年读者的座谈会,原本想听听对文艺出版物的意见,谁知大家谈得最多的,却是各自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有的喜高晓声作品的凝炼、诙谐,有的爱林斤澜作品的超拔、诡奇,有的赞邓友梅作品的刚健、明朗,有的夸丛维熙作品的沉郁、隽永,有的称许蒋子龙作品的豪放、粗犷,有的醉心张抗抗作品的细腻、委婉,有的颂扬王蒙作品“向心灵世界”的突进,有的热衷刘绍棠作品对“乡土风味”的追求,……听着,听着,我强烈地感到:我们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已显露出自己的“声音”和“面目”,在作品中鲜明地打下了自己的印记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
【正】 晚清之际,谈教育颇成一种风气。“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梁启超),故多致力于智育德育的论述。其揭举美育,配德、智二育,辅以体育,以此培养“完全之
不断研究和开发更科学、更人性化的产品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当大多数消费者和企业在谈论符合创新、流畅、用户友好型特征的产品的时候,苹果公司的i-Pod可能已经浮现在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