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和考核办法。一年多以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各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热门词汇。
  经报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7月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要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试点地区的选择统筹考虑了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最终确定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首批试点工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将会大大推动我国低碳转型。为此,《经济》记者专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苏伟司长。
  
  低碳试点的必要性
  
  《经济》:我国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背景是什么?
  苏伟: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新课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为什么说开展低碳试点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要求?
  苏伟:气候变化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抢占国际道义制高点、增强自身经济科技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体受限的情况下,我们已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那样通过长期不受约束的排放来实现经济发展。从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利益高度负责出发,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开展低碳试点,就是我们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而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实现中央确立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树立积极负责任大国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开展低碳试点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苏伟: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淡水、钢材、水泥等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2009年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但能源消费量却已和美国差不多。我国人均能源资源蕴藏本来就不足,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即使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3%,高消耗导致我国能源供应十分紧张,相当一部分能源需要靠进口解决,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如果我们延续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来推进现代化,不但我国能源资源环境支撑不住,经济发展也将难以持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落空。开展低碳试点,就是要探索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能效提高、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开展低碳试点和当前提倡的绿色低碳发展有什么关系?
  苏伟:开展低碳试点是探索中国特色绿色低碳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各国都在加大对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发达国家还借保护气候之名,提出对国际贸易产品征收碳关税,企图设置新的贸易壁垒。这些趋势对未来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加快推动我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应该看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之后才开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而我们要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000多美元的阶段就要面对控制碳排放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和积累在不同地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益经验,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为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奠定基础。
  
  试点地区的任务
  
  《经济》:做好低碳试点工作,对试点地区有什么要求和任务?
  苏伟:试点地区要集中力量,认真研究本地区试点工作目标定位问题,按照统一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地区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来讲,要体现以下三点要求:
  一要科学发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低碳试点工作目标的确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导向,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低碳试点的目标任务要紧紧围绕降低碳排放强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来设置,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建成我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内在统一。
  二要先进先行。作为试点省和试点城市,就是要做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就是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等指标设定上,要符合中央确定的总体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出试点地区的先进性,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试点地区要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尽快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摸清底数,认真搞好控排指标核算,确定一个和同等发展水平地区相比,力争上游、科学合理的控排指标。同时,也要科学设定其他方面的工作目标,最终形成一个既积极向上、又有的放矢的工作目标体系。在工作手段上,也要找准定位,大胆探索,试点地区要围绕试点工作五大任务,进一步做好细化、落实工作。既要探索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方式,也要探索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办法。但同时也要讲求实效,比如在发展碳金融方面,不能不顾条件,每一个试点地区都建碳交易所。
  三要体现特色。这次我们选择试点省和试点城市,既考虑了已有的工作基础,也充分考虑了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的城市类型。五个试点省中,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五个区域各有一个,8个试点城市中,既有直辖市、也有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可以说除县级市外包含了所有的城市类型。试点省和试点市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差异也很大。这既有利于我们积累指导不同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也为大家各显神通、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空间。各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找准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围绕若干重点问题,大胆探索,寻求突破,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防止脱离实际。各地在研究设立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本地特色,紧密结合本地区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把试点工作做好、做实,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开展试点具体思路
  
  《经济》:做好低碳试点工作的关键是什么?有什么保障措施?
  苏伟:做好低碳试点工作的关键是抓好落实。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低碳试点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全新工作,具有挑战性。试点地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要成立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解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加大资金投入。试点地区的发展改革部门要继续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加强本地区有关部门间的协作,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有序地推进本地区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要抓好工作实施方案和低碳发展规划编制。《通知》明确提出试点地区要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这两项工作属于顶层设计,对于保障试点工作的扎实、有序、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试点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建设低碳省和低碳城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因此,我们对试点方案的具体内容安排、工作阶段的划分不做统一要求,大家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但重点要突出今后几年的工作安排和目标任务,确保试点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还要抓紧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深入调研,理清思路,借助专家学者力量,尽快编制出一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很强指导性和针对性的低碳发展规划。
  三要做好对试点工作的考核评估。试点地区要研究建立低碳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对试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特别是与碳强度、能源强度有关的反映低碳发展水平的指标定期开展跟踪分析和评估,研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奖惩机制,形成各级干部自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委将密切跟踪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交流研讨合作,推进试点地区的信息和经验交流,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全国加以示范推广。
  
其他文献
高碳城市转型,是高碳源型城市向低碳发展转变的过程,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还是从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来看,高碳城市转型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铁道部、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科技部,组成“一委六部”跨部轮值机构,共同制订出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高耗能领域与中国50个最大城
期刊
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看,城市低碳发展既是各国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国新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新主题。  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  2006年10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编撰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  2007年,中外学者以吉林等城市为案例,开展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方法与途径研究。  2008年1月,全球性保护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京正式
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在2010年10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关于包容性增长统一的正式定义,但对核心含义基本形成以下共识。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就是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增长。就一国而言,包容性增长既要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又要让所有人获得机会。简言之,就是保证社会各阶层都能平等地参与发展过程并从中受益。在国际层面,包
期刊
城市名片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会处,东、东南与通辽市和辽宁省朝阳市毗邻,西南与河北承德接壤,西和北部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其名赤峰源于城区东北角的一座赭红色山峰。  赤峰市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具有生物和地质多样性的天然博物馆,主要的工业有煤炭、制药、造纸、皮革、化学、机械等,农业以产谷子、高粱、玉米为主。尤为难得的是,赤峰境内有广大区域未受过任何工业或城市污染,保
期刊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证券市场不仅筹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调整经济结构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发布以来,中国证监会分别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改善环境、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
期刊
城市名片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2010年,邯郸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3.9亿元,增长21.2%,超年初计划10.3个百分点,高于省平均2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6亿元,增长33%,超年初计划23.1个百分点,高于省平均8.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均居全
期刊
城市名片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总面积为1417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1%。总人口约321万(2009年),人口密度为226人/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较有影响力城市之一,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新年伊始,山西省提出了
期刊
城市名片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部,东靠黄河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邻,南连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倚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黄河与内蒙古乌海市相邻,是一座崛起于山水之间的新兴工业城市。成立于1960年,现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2区1县、19个乡镇、16个街道办事处。有汉、回、蒙、藏等24个民族,全市总人口为74万,总面积为5310平方公里,是宁夏第二大城市。近年来,在石嘴山市党
期刊
城市名片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铜川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便利,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距西安市区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  铜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业带中心,是世界级多种北方水果最佳优生区。铜川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市已发现的文物点675处,其中古建筑22处,古遗址18
期刊
城市名片  唐山是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现代化水平较高。 1990年唐山在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 2004年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唐山交通四通八达,与北京联合建设的唐山港京唐港区,已与国内外1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跻身全国港口8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深水码头已基本建成,实现年吞吐能力4亿吨左右。  唐山自2008年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