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境”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其它画种的重要因素之一,追求意境的表现是艺术家们不懈努力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国画人物的意境的表现方式以及提出了无论怎样的技法都应当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内涵为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一些外在的表现,应从整体上来传承与弘扬中国画中文化与艺术相融会贯通的“意境”绘画精神。
【关键词】:国画;意境;表现
一、引言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核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王昌龄和皎然又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对于国画意境的讲究最早见于宋代郭熙提出的山水画创作应注重“境界”的问题。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又使得从传统绘画只注重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与表现转向了注重画家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主观意趣的传达,将意象的空间赋予了诗意化。虽然早期这些关于“意境”的理论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提出来的,并没有针对人物画而明确提出,但其所蕴含的实质都在于对“意境”的不懈追求。早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就描绘了以佛教艺术为题材的人物画作品,画面以其宏伟的构图,生动的人物造型,细腻而富于变化的线描以及绚丽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那神性的美,满目皆是的飞天形象,如同置身于自由飘逸的境界之中,令人所神往。为此,为了把人物形象刻画生动,设色艳而不俗,对国画人物中意境的表现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意境的传达与表现
(一)匠心独具的构思
构思是创作一幅美术作品的基础,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意境能否充分地表现出来更需要作者有着巧妙的构思。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可以说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以一双慧眼和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去抓住生活中那些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别人的瞬间并将其定格下来,这便是成功构思的重要环节。在画家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人物画作品中,作者就巧妙地抓住了乡亲们与总理依依不舍告别的一个瞬间场面。作者既没有选择总理离开时的瞬间,也没有选择其他的场面,而是将画面定格在了总理搀扶着一位老者的双臂,乡亲们都簇拥在总理身旁的一个场景。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深情的凝望着总理,每一个人都流露出对总理的尊敬爱戴之情,难过的不舍得总理离开。作者善于抓住并能恰当的在画面中安排好这一瞬间的场面,人物表情刻画的又十分到位,抓住人们瞬间凝固的神态,作者巧妙的构思及对人物的布局安排充分展现了人们对总理深厚的热爱之情。这也使得画面中人们对总理这种留恋不舍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巧妙的构思对一件成功作品的重要性。
(二)恰当的构图
构图是意境创造的基本因素,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来,构图的最终目的也是将意境充分地展现出来。在画家许勇 1993 年创作的作品《瑞雪丰年》中,则采用的是方型构图,而且画面安排的充实丰满,给人一种十分热闹的感觉。这是一幅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描绘了北方农村骡马集市上一派热闹的场面。画面中描绘的人物神态、动作各不相同,这些东北大汉显得既粗矿又朴实,且马的颜色和品种也不尽相同,画面中的马与人是横纵交错的,构图形式显得错落有致,画面中飞扬的雪花,使其增添了一丝朦胧感,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实相生。画面里流出的几块白色使作品很透气,块面的大小对比恰到好处,且几处和谐的红颜色为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
(三)意境与笔墨
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意境”的传达当然也离不开笔墨,好的笔墨,要处处收的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这是筆墨中极重要的一点。古人把笔视为骨,把墨视为肉,有笔无墨则画枯,有墨无笔则画无力。笔中见墨,墨中带笔,苍柔相济,这才能产生无穷的韵味,产生和谐之美。在黄宾虹的《画论书简》中写道“气关笔力,韵关墨彩”,气力主要体现在运笔上,而韵味主要表现在墨色上,气韵需要笔墨来营造与传达。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大都以勾勒线条的造型为主,因此人物的体态特征、背景营造都要借助线条的笔墨韵味来呈现。而用墨的方法也很多,无论用何种方式,都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胸有成竹。笔墨难分,好的笔墨笔笔见苍润。另外,笔墨的表现一定要与所画对象紧密结合,笔墨的痕迹应化作描绘对象的形象,好的笔墨可以营造出“意境”的美感,一味地追求笔墨技法而没有与所画对象相联系结合的话,则笔墨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三、意境的表达方式在国画人物中的转变
自古以来,人物画就讲求“传神”、“形神兼备”这些特点,当“形”与“神”这两者达到统一时,意境也就很好的表达了出来,这也是意境表现的核心所在,那么通过意境的表现也就衬托出了作品的内涵。古人们常通过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周围的背景来烘托画面的气氛,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内涵,以达到意境的传达。在五代·南唐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深刻的表现了韩熙载的复杂心理,他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很有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大臣,但却遭受到了朝廷的猜忌,因此,他以放纵不羁、不拘礼法的生活状态而自保,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韩熙载总表现出与这歌舞声平的场面所不相和谐的抑郁寡欢的神情,画家非常注重形神的关系,以细致入微的人物神态刻画,反映了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我认为这种表达意境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是一种启发提示性的表现方式,我想这也是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思想与人们保守含蓄的性格有关。而在当代,中西各种文化形式与艺术形式相互碰撞摩擦,且绘画艺术的交流种类也日渐丰富。人们不再仅仅追求一种保守含蓄的表达方式,而是想通过各种笔墨技法以及各种材料来制作一些肌理效果等艺术手段来营造画面的氛围,以丰富人们的审美享受,也更直接的表现画面的意境,并且对中国人物画能够融入到当下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无论是带有启示性地去表现意境,还是追求直观地表现技法来达到画面的效果,都应当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内涵为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一些外在的表现,应从整体上来传承与弘扬中国画中文化与艺术相融会贯通的“意境”绘画精神。
四、启迪与感悟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取材于生活中的点滴并经过画家精心的提炼与概括,它蕴含着画家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经过艺术加工,最终将带有画家主观情感的画作传递给观者,并将观者带入画作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中。通过创作,使我更加懂得艺术要立足于生活,我们应以一双慧眼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来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将那些能够刺激和激发我们灵感的客观对象作为创作的源泉。另外,还应对笔墨技法与造型能力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使其熟烂于心,做到胸有成竹,并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与艺术的感染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所刻画的对象,抒发内心的情感,营造出想要传达与表现的意境来。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艺术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翰林德.境生象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关键词】:国画;意境;表现
一、引言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审美文化的核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王昌龄和皎然又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对于国画意境的讲究最早见于宋代郭熙提出的山水画创作应注重“境界”的问题。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又使得从传统绘画只注重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与表现转向了注重画家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主观意趣的传达,将意象的空间赋予了诗意化。虽然早期这些关于“意境”的理论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提出来的,并没有针对人物画而明确提出,但其所蕴含的实质都在于对“意境”的不懈追求。早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就描绘了以佛教艺术为题材的人物画作品,画面以其宏伟的构图,生动的人物造型,细腻而富于变化的线描以及绚丽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那神性的美,满目皆是的飞天形象,如同置身于自由飘逸的境界之中,令人所神往。为此,为了把人物形象刻画生动,设色艳而不俗,对国画人物中意境的表现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意境的传达与表现
(一)匠心独具的构思
构思是创作一幅美术作品的基础,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意境能否充分地表现出来更需要作者有着巧妙的构思。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可以说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以一双慧眼和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去抓住生活中那些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别人的瞬间并将其定格下来,这便是成功构思的重要环节。在画家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人物画作品中,作者就巧妙地抓住了乡亲们与总理依依不舍告别的一个瞬间场面。作者既没有选择总理离开时的瞬间,也没有选择其他的场面,而是将画面定格在了总理搀扶着一位老者的双臂,乡亲们都簇拥在总理身旁的一个场景。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深情的凝望着总理,每一个人都流露出对总理的尊敬爱戴之情,难过的不舍得总理离开。作者善于抓住并能恰当的在画面中安排好这一瞬间的场面,人物表情刻画的又十分到位,抓住人们瞬间凝固的神态,作者巧妙的构思及对人物的布局安排充分展现了人们对总理深厚的热爱之情。这也使得画面中人们对总理这种留恋不舍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巧妙的构思对一件成功作品的重要性。
(二)恰当的构图
构图是意境创造的基本因素,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来,构图的最终目的也是将意境充分地展现出来。在画家许勇 1993 年创作的作品《瑞雪丰年》中,则采用的是方型构图,而且画面安排的充实丰满,给人一种十分热闹的感觉。这是一幅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描绘了北方农村骡马集市上一派热闹的场面。画面中描绘的人物神态、动作各不相同,这些东北大汉显得既粗矿又朴实,且马的颜色和品种也不尽相同,画面中的马与人是横纵交错的,构图形式显得错落有致,画面中飞扬的雪花,使其增添了一丝朦胧感,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实相生。画面里流出的几块白色使作品很透气,块面的大小对比恰到好处,且几处和谐的红颜色为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
(三)意境与笔墨
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意境”的传达当然也离不开笔墨,好的笔墨,要处处收的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这是筆墨中极重要的一点。古人把笔视为骨,把墨视为肉,有笔无墨则画枯,有墨无笔则画无力。笔中见墨,墨中带笔,苍柔相济,这才能产生无穷的韵味,产生和谐之美。在黄宾虹的《画论书简》中写道“气关笔力,韵关墨彩”,气力主要体现在运笔上,而韵味主要表现在墨色上,气韵需要笔墨来营造与传达。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大都以勾勒线条的造型为主,因此人物的体态特征、背景营造都要借助线条的笔墨韵味来呈现。而用墨的方法也很多,无论用何种方式,都应注意整体效果,应做到胸有成竹。笔墨难分,好的笔墨笔笔见苍润。另外,笔墨的表现一定要与所画对象紧密结合,笔墨的痕迹应化作描绘对象的形象,好的笔墨可以营造出“意境”的美感,一味地追求笔墨技法而没有与所画对象相联系结合的话,则笔墨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三、意境的表达方式在国画人物中的转变
自古以来,人物画就讲求“传神”、“形神兼备”这些特点,当“形”与“神”这两者达到统一时,意境也就很好的表达了出来,这也是意境表现的核心所在,那么通过意境的表现也就衬托出了作品的内涵。古人们常通过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周围的背景来烘托画面的气氛,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内涵,以达到意境的传达。在五代·南唐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深刻的表现了韩熙载的复杂心理,他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很有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大臣,但却遭受到了朝廷的猜忌,因此,他以放纵不羁、不拘礼法的生活状态而自保,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韩熙载总表现出与这歌舞声平的场面所不相和谐的抑郁寡欢的神情,画家非常注重形神的关系,以细致入微的人物神态刻画,反映了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我认为这种表达意境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是一种启发提示性的表现方式,我想这也是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思想与人们保守含蓄的性格有关。而在当代,中西各种文化形式与艺术形式相互碰撞摩擦,且绘画艺术的交流种类也日渐丰富。人们不再仅仅追求一种保守含蓄的表达方式,而是想通过各种笔墨技法以及各种材料来制作一些肌理效果等艺术手段来营造画面的氛围,以丰富人们的审美享受,也更直接的表现画面的意境,并且对中国人物画能够融入到当下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无论是带有启示性地去表现意境,还是追求直观地表现技法来达到画面的效果,都应当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内涵为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一些外在的表现,应从整体上来传承与弘扬中国画中文化与艺术相融会贯通的“意境”绘画精神。
四、启迪与感悟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取材于生活中的点滴并经过画家精心的提炼与概括,它蕴含着画家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经过艺术加工,最终将带有画家主观情感的画作传递给观者,并将观者带入画作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中。通过创作,使我更加懂得艺术要立足于生活,我们应以一双慧眼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来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将那些能够刺激和激发我们灵感的客观对象作为创作的源泉。另外,还应对笔墨技法与造型能力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使其熟烂于心,做到胸有成竹,并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与艺术的感染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所刻画的对象,抒发内心的情感,营造出想要传达与表现的意境来。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艺术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翰林德.境生象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