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优课评比活动,从区赛、市赛到省赛,一次次改动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看实际效果,最终,课堂呈现越来越精彩。回想着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尤为真切地感受到:课堂的精彩,主要来自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三点转变。
第一个转变:由“盲目追求课堂亮点”,到“仔细研读教材”的转变
备德法参赛课,我们为了超越对手,总是穷其智慧,去挖掘别人所难以发现的教学点,以出奇制胜。刚开始备课时,我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解读,盲目追求课堂亮点。比如:为了与众不同,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为:间距合理和讲究队形。间距合理,是教材中可以解读出的,而“讲究队形”,是我独创出来的,当时这样教学:
师:(故意将饭桶和汤桶摆得很近)请第一个小朋友盛好饭和汤的小朋友,端好餐盘上位。 你们发现问题了吗?(两条队伍交叉到一起)
师:排队时,如果有过道,就要避开,队伍可以改变方向,拐个弯。地方太小,人多,可以排“回”字形或弯道。
(生调整队形,和第一次的效果对比)
师:看来,排队不是简单地前后站着就行,队形要因地而异,是有讲究的。
单看设计,似乎还很巧妙。我非常得意于此点,认为挖得细、挖得深,这样的教学角度一定无人能想到。
然而,试教中,我发现这一处的教学,并不“闪亮”,学生学得糊里糊涂,到底怎么排队?绕了半天,还是没学会。在专家引导下,我才意识到,所谓的亮点,都是凭空想象、自以为是。它并非来自于孩子的实践,没有现实意义,是盲目的追求,是胡乱而定的教学目标。
江苏省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顾润生教授曾说:要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内容背后的价值。不要简单换个形式,不要想当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于是,我把备课的目光投向教材,仔细解读,才发现自己偏离教材太远了。教材上的一幅图,展现着重要的排队规则——两人也要排队,我没有解读到。教材中的文字——请排到一米线后,我忽略了。“一米线”这个难点,我都没有抓住。重难点没有突出,学习内容定位不准,教学目标明显走偏。重新抓住重难点去备课,试教中,学生的兴趣明显浓厚,真正学有所获,在课堂上获得生长。
所以,一节课的精彩,首先基于仔细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追求所谓的亮点,正确地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转变:由“孤立、虚假的情境创设”,到“真实、完整的情境创设”的转变
活动、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而活动和探究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学习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故而,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关于本课的情境创设,我曾经进行了四次尝试:
第一次,创设了盛饭——地铁——超市等碎片化的孤立情境,这种跳跃的、断断续续的情境,让教学显得杂乱、零碎、无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难以保持。
第二次,创设情境“跟随亮亮,体验他的一天”,但因为是别人的生活,亮亮为虚拟人物,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他们没有能入情入境地深入体验。课堂上,孩子们始终是冷静的旁观者。
第三次,情境为“捐款,并到邮局去汇款”,这是我为了教学“一米线”而搜肠刮肚想来的。但是很明显,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儿童来说,捐款,特别是到邮局汇款,是远离孩子生活的,教学中,孩子明显与这个情境有距离感。
第四次,看电影的主题情境。在观影前、观影中、观影后这个连贯、有趣的大情境中,孩子们两看电影角色,感受排队重要性;观影前,在学校灌水,懂得先来后到的规则。排队买票,懂得间距合理。乘地铁返回,践行排队规则等等。
“看电影”这个大情境的创设,扣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主题,通过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它一气呵成,自然真实,尊重孩子的实际需求,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贴近儿童生活。孩子们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卷入学习之中。
故而,课堂的精彩,源自情境的创设。主题性情境创设一定要注重真实性,关注完整性,含有趣味性,富有逻辑性。
第三个转变:由教师立场向儿童立场的转变
教师立场是指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老师考虑最多的是“我怎么教”,对于学生需要关注不够。儿童立场,则是基于对儿童认识的,这是教育的根本立场,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实际生活的需求”为设计取向。
教学中,难点“一米线”,我最初的设计是老师提问:哪些地方有一米线,它们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一问一答,纯粹是教师牵引式地推进教学,缺乏真实的体验,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学习被动,没有真正学懂。
一次研课时,有专家质问:你这节课的难点在哪里?难在何处?怎么突破?听后,我恍然大悟,我把“一米线”这个孩子学习的难点忽视了。于是决定让孩子通过拖拽屏幕上的“小男孩”图像,探究电影院中一米线处的排队位置。进而引发质疑,鼓励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什么是一米线?为什么要排到一米线后?”等问题,深入探究。孩子从明白一个点——电影院中一米线的作用,扩展到认识一个面——生活中,机场、银行等场所的一米隐私线,深入到地铁站等地方的一米安全线。这样,因疑而学,在探究中层层深入,认知不断提高。
再如:教学排队规则——先来后到,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辨话题:“让帮助过我的好朋友排我前面,行,还是不行?”两方展开辩论:
生:行的,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否则人家以后就不帮助你了。
生:不行的,这样,别人灌水不就慢了吗?
生:可以,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嘛,这样你才有好人缘呢。
生:她突然排进来,后面的人来不及往后退,容易摔倒。
生:我们都等了那么久,让你的好朋友插到前面来,不公平。
师:双方各有理由,那有没有好办法,既可以帮助我的好朋友,又不影响其他人呢?
生:讓好朋友排我的位置,我排到最后去。
可以看出,在思辨中,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思维能力。
因此,课堂的精彩,来自由教师立场转变为儿童立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踊跃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学习中求知、求智,悟道。
这三个“转变”,让课堂从偏离目标,到目标明晰;从远离儿童,到入情入境;从学生被动,到主动探究。这样的精彩课堂呈现让我深深体会到:归根结底,课堂状态的不理想,往往源于理念的滞后;理念领先,期待的课堂状态,才能逐步呈现,课堂方能美丽转身。
第一个转变:由“盲目追求课堂亮点”,到“仔细研读教材”的转变
备德法参赛课,我们为了超越对手,总是穷其智慧,去挖掘别人所难以发现的教学点,以出奇制胜。刚开始备课时,我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解读,盲目追求课堂亮点。比如:为了与众不同,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位为:间距合理和讲究队形。间距合理,是教材中可以解读出的,而“讲究队形”,是我独创出来的,当时这样教学:
师:(故意将饭桶和汤桶摆得很近)请第一个小朋友盛好饭和汤的小朋友,端好餐盘上位。 你们发现问题了吗?(两条队伍交叉到一起)
师:排队时,如果有过道,就要避开,队伍可以改变方向,拐个弯。地方太小,人多,可以排“回”字形或弯道。
(生调整队形,和第一次的效果对比)
师:看来,排队不是简单地前后站着就行,队形要因地而异,是有讲究的。
单看设计,似乎还很巧妙。我非常得意于此点,认为挖得细、挖得深,这样的教学角度一定无人能想到。
然而,试教中,我发现这一处的教学,并不“闪亮”,学生学得糊里糊涂,到底怎么排队?绕了半天,还是没学会。在专家引导下,我才意识到,所谓的亮点,都是凭空想象、自以为是。它并非来自于孩子的实践,没有现实意义,是盲目的追求,是胡乱而定的教学目标。
江苏省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顾润生教授曾说:要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内容背后的价值。不要简单换个形式,不要想当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于是,我把备课的目光投向教材,仔细解读,才发现自己偏离教材太远了。教材上的一幅图,展现着重要的排队规则——两人也要排队,我没有解读到。教材中的文字——请排到一米线后,我忽略了。“一米线”这个难点,我都没有抓住。重难点没有突出,学习内容定位不准,教学目标明显走偏。重新抓住重难点去备课,试教中,学生的兴趣明显浓厚,真正学有所获,在课堂上获得生长。
所以,一节课的精彩,首先基于仔细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追求所谓的亮点,正确地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转变:由“孤立、虚假的情境创设”,到“真实、完整的情境创设”的转变
活动、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而活动和探究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学习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故而,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关于本课的情境创设,我曾经进行了四次尝试:
第一次,创设了盛饭——地铁——超市等碎片化的孤立情境,这种跳跃的、断断续续的情境,让教学显得杂乱、零碎、无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难以保持。
第二次,创设情境“跟随亮亮,体验他的一天”,但因为是别人的生活,亮亮为虚拟人物,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他们没有能入情入境地深入体验。课堂上,孩子们始终是冷静的旁观者。
第三次,情境为“捐款,并到邮局去汇款”,这是我为了教学“一米线”而搜肠刮肚想来的。但是很明显,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儿童来说,捐款,特别是到邮局汇款,是远离孩子生活的,教学中,孩子明显与这个情境有距离感。
第四次,看电影的主题情境。在观影前、观影中、观影后这个连贯、有趣的大情境中,孩子们两看电影角色,感受排队重要性;观影前,在学校灌水,懂得先来后到的规则。排队买票,懂得间距合理。乘地铁返回,践行排队规则等等。
“看电影”这个大情境的创设,扣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主题,通过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它一气呵成,自然真实,尊重孩子的实际需求,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贴近儿童生活。孩子们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卷入学习之中。
故而,课堂的精彩,源自情境的创设。主题性情境创设一定要注重真实性,关注完整性,含有趣味性,富有逻辑性。
第三个转变:由教师立场向儿童立场的转变
教师立场是指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老师考虑最多的是“我怎么教”,对于学生需要关注不够。儿童立场,则是基于对儿童认识的,这是教育的根本立场,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实际生活的需求”为设计取向。
教学中,难点“一米线”,我最初的设计是老师提问:哪些地方有一米线,它们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一问一答,纯粹是教师牵引式地推进教学,缺乏真实的体验,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学习被动,没有真正学懂。
一次研课时,有专家质问:你这节课的难点在哪里?难在何处?怎么突破?听后,我恍然大悟,我把“一米线”这个孩子学习的难点忽视了。于是决定让孩子通过拖拽屏幕上的“小男孩”图像,探究电影院中一米线处的排队位置。进而引发质疑,鼓励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什么是一米线?为什么要排到一米线后?”等问题,深入探究。孩子从明白一个点——电影院中一米线的作用,扩展到认识一个面——生活中,机场、银行等场所的一米隐私线,深入到地铁站等地方的一米安全线。这样,因疑而学,在探究中层层深入,认知不断提高。
再如:教学排队规则——先来后到,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辨话题:“让帮助过我的好朋友排我前面,行,还是不行?”两方展开辩论:
生:行的,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否则人家以后就不帮助你了。
生:不行的,这样,别人灌水不就慢了吗?
生:可以,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嘛,这样你才有好人缘呢。
生:她突然排进来,后面的人来不及往后退,容易摔倒。
生:我们都等了那么久,让你的好朋友插到前面来,不公平。
师:双方各有理由,那有没有好办法,既可以帮助我的好朋友,又不影响其他人呢?
生:讓好朋友排我的位置,我排到最后去。
可以看出,在思辨中,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思维能力。
因此,课堂的精彩,来自由教师立场转变为儿童立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踊跃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学习中求知、求智,悟道。
这三个“转变”,让课堂从偏离目标,到目标明晰;从远离儿童,到入情入境;从学生被动,到主动探究。这样的精彩课堂呈现让我深深体会到:归根结底,课堂状态的不理想,往往源于理念的滞后;理念领先,期待的课堂状态,才能逐步呈现,课堂方能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