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现状,提出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20-04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在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时明确指出,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起广泛关注。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市是中部六省的中心城市。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8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继北京中关村后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示范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三项国家战略相继在武汉实施。
基于这三项国家战略,武汉市应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武汉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同时武汉市老工业基地着眼于进行工业化改造、打造先进制造业。武钢、武船、中国南车集团、中铁科工集团、东方电气等大企业,陆续将生产车间搬到武汉江夏、阳逻等地泄界500强的法国阿海珐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富士康等纷纷斥巨资在武汉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对武汉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汉市需要设计其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业化是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增加,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的过程。A.K.Bagchi等(1986)学者对工业化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在消耗较少资源、带来较少环境污染条件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并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的工业化(胡鞍钢,2003),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振兴制造业,是城市化、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李义平,2003)。
(一)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程度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型工业化较传统工业化而言呈现出不同特点与优越性,简新华、向琳(2004)提出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方应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克服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不足,发展信息化、高新技术、资金、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地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挤稳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面临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产业结构主要问题(王丰国,2008),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和经济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一背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节约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原则,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或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土地、技术设备、自然资源、信息、制度等)是否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产业结构状态对于资源配置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国外学者霍夫曼、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对产业结构与经济拉长的研究表明:一定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同一定的产业结构乃至工业结构相对应的。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曹新(1998)认为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变换率越高。朱慧明、韩玉启(2003)通过实证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我国经济的良性增长。金星(2010)认为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即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拟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产业结构。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现状
(一)武汉市经济增长现状
1 武汉市人均GDP
由表1可以看出:2003-2009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7年间上涨了1.6倍,高于全国增幅1.4倍。且人均GDP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人均GDP的2倍左右。如2003年武汉市的人均GDP是全国的1.86倍;2007年是全国的1.80倍;到2009年为全国的2.0倍。
2 武汉市轻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2009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达6317.94亿元,轻工业总产值1580.0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4737.9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5.0%,城市工业“重型化”及支撑作用都比较突出。以2008年8城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数据进行比较(见表2),武汉市重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居第2位,从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看,8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35%,其中武汉37.5%,列第7位。工业对各城市支撑作用突出。
3 武汉市产业结构
根据2009年经济普查资料,武汉市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46.4:50.4,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为13.6:37.4:49.0。
由表2可知:横向比较,2003-2009年,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纵向比较,武汉市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由2003年的43.3%上升到2009年的46.4%;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
4 固定资产投向
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以2008、200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向来看(见表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最 大,且呈增长状态。200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分布为1.4:29.7:68.9,其中工业投资占比28.7%。2009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0%,工业投资比例有所下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87%。
(二)武汉市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兴市”战略推动下,近年来,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0年到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18.0%,比“九五”时期提高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5.9%上升到38.4%,提高2.5个百分点。但与相关城市比较,武汉市工业实力仍然不强。2009年,武汉市工业增加值在8个相关城市(表2中)中列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排第7位。
从产业结构上看,一般将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划分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据此,武汉市产业结构基本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武汉市工业化正处中后期阶段。但从目前武汉市经济发展及与国内相关城市比较看,发展不够仍是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中层次不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足、工业与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势不突出的问题还存在。为不断加快武汉市经济发展,提升实力,武汉市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重视发展工业,既是提升武汉市经济实力的需要,也是完成工业化历史性任务的需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企业主体,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工业投资,促进工业结构的集约化,不断增强工业优势产业的竞争比较优势。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1 工业产值与经济增长
2009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8.4%,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9%,拉动全市GDP增长6.0个百分点。从表5可以看出,武汉市工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在37%左右,且有一定幅度增长,工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明显。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9年的3.2:46.4:50.4。而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见图1),武汉市的三产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就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稍微增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一变化并不妨碍武汉市经济正常快速地发展。
通过武汉市的例子证明,武汉市经济发展主要依托重工业、高科技产业,武汉市产业结构符合比较优势,在符合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逐渐提升产业结构,促使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武汉市加紧制定“十二五”标准化战略发展规划,力求围绕增强建设新型工业化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标准研制、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为工业强市加油鼓劲。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具有地缘区位优势、丰富的高素质人力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模式的基础条件。武汉市需要重点发展以下产业集群:
1 远城区环城工业带
武汉市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结合新城组群规划,沿三环线和绕城公路展开工业布局,建设“环城工业带”。“环城工业带”包括四大组团:东北主要为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环保产业,东南主要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西南主要为汽车及机电产业,西北主要为航空工业、烟草、食品及家电产业。以此为核心,力争到2015年,远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实现“繁华在城区、实力在郊区”。
2 洪山光机电产业集群
以洪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依托“武汉一中国光谷”,聚集光机电科技的企业,集群激光及数控加工、软件及电子信息、光通讯、集成电路设计、网络及安全五大产业联盟。通过“输出管理、功能示范、建设开放型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
3 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黄金口经济开放区,聚集汽车零部件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任务是: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创新链,“供应一生产一销售”产业链,建设汽车零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 葛店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中国药谷”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研制化学合成药、医药中间体为主导方向的产业集群建成集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流通、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物产业发展平台。
5 青山环保产业集群
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石化、471厂、461厂、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为龙头,依托国家武汉环保产业基地,聚集环保科技企业,建设青山环保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包括:形成环保科技战略联盟,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促进环保科技产业链“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的形成。
(二)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现代产业集群化,应采取综合措施。
1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导向。武汉市选择区域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轿车制造为重点的现代机械制造业、钢材生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
2 改造传统产业。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传统国有企业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3 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引导: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的引进,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地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来促进本地区研发水平的提高,促进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保障和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扩大城市工业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工业发展输送大量的劳动技能型人才,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改变农村地区有土地优势无人才优势的状况。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武汉市应采取措施,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包括: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科学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多渠道的融资模式;建设“武汉市共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
2 建设产学研联盟。武汉市应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建立产学研联盟,搭建武汉市产业战略性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联盟建设的重点:建立互信共济的合作机制,推行项目矩阵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产学研联盟专项基金。
(五)加强循环经济发展
武汉市应大力推进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资源使用减量化、废物处置资源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生活消费节约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建设。
1 循环型企业建设。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推进“四节约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建立清洁生产型企业,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
2 循环型园区建设。对进入工业园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和“三废”排放及回收利用指标要求,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园。
3 发展循环型产业。建设循环型工业、产业集群,创建绿色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支持:虚拟研发联盟运作模式与政府行为研究,项目号:2009GXS5D115。
[作者简介]桂萍(1974-)。女,湖北恩施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胡庆为(1986--)。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1-06-21
责编:董积生; 校对:正融
关键词: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20-04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在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时明确指出,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起广泛关注。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市是中部六省的中心城市。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8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继北京中关村后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示范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三项国家战略相继在武汉实施。
基于这三项国家战略,武汉市应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武汉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同时武汉市老工业基地着眼于进行工业化改造、打造先进制造业。武钢、武船、中国南车集团、中铁科工集团、东方电气等大企业,陆续将生产车间搬到武汉江夏、阳逻等地泄界500强的法国阿海珐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富士康等纷纷斥巨资在武汉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对武汉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汉市需要设计其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业化是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增加,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的过程。A.K.Bagchi等(1986)学者对工业化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在消耗较少资源、带来较少环境污染条件下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并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的工业化(胡鞍钢,2003),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振兴制造业,是城市化、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李义平,2003)。
(一)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程度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型工业化较传统工业化而言呈现出不同特点与优越性,简新华、向琳(2004)提出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方应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克服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不足,发展信息化、高新技术、资金、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地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挤稳定增长,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面临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产业结构主要问题(王丰国,2008),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和经济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一背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节约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原则,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或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土地、技术设备、自然资源、信息、制度等)是否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产业结构状态对于资源配置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国外学者霍夫曼、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对产业结构与经济拉长的研究表明:一定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同一定的产业结构乃至工业结构相对应的。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曹新(1998)认为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变换率越高。朱慧明、韩玉启(2003)通过实证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我国经济的良性增长。金星(2010)认为第二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即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拟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产业结构。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现状
(一)武汉市经济增长现状
1 武汉市人均GDP
由表1可以看出:2003-2009年武汉市的人均GDP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7年间上涨了1.6倍,高于全国增幅1.4倍。且人均GDP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人均GDP的2倍左右。如2003年武汉市的人均GDP是全国的1.86倍;2007年是全国的1.80倍;到2009年为全国的2.0倍。
2 武汉市轻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2009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达6317.94亿元,轻工业总产值1580.0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4737.9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5.0%,城市工业“重型化”及支撑作用都比较突出。以2008年8城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数据进行比较(见表2),武汉市重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居第2位,从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看,8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35%,其中武汉37.5%,列第7位。工业对各城市支撑作用突出。
3 武汉市产业结构
根据2009年经济普查资料,武汉市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46.4:50.4,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为13.6:37.4:49.0。
由表2可知:横向比较,2003-2009年,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纵向比较,武汉市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由2003年的43.3%上升到2009年的46.4%;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
4 固定资产投向
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以2008、200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投向来看(见表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最 大,且呈增长状态。200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分布为1.4:29.7:68.9,其中工业投资占比28.7%。2009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0%,工业投资比例有所下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87%。
(二)武汉市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兴市”战略推动下,近年来,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0年到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18.0%,比“九五”时期提高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5.9%上升到38.4%,提高2.5个百分点。但与相关城市比较,武汉市工业实力仍然不强。2009年,武汉市工业增加值在8个相关城市(表2中)中列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排第7位。
从产业结构上看,一般将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划分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据此,武汉市产业结构基本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武汉市工业化正处中后期阶段。但从目前武汉市经济发展及与国内相关城市比较看,发展不够仍是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中层次不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足、工业与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势不突出的问题还存在。为不断加快武汉市经济发展,提升实力,武汉市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重视发展工业,既是提升武汉市经济实力的需要,也是完成工业化历史性任务的需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企业主体,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工业投资,促进工业结构的集约化,不断增强工业优势产业的竞争比较优势。
(三)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1 工业产值与经济增长
2009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8.4%,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9%,拉动全市GDP增长6.0个百分点。从表5可以看出,武汉市工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在37%左右,且有一定幅度增长,工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明显。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9年的3.2:46.4:50.4。而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见图1),武汉市的三产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就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稍微增大,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一变化并不妨碍武汉市经济正常快速地发展。
通过武汉市的例子证明,武汉市经济发展主要依托重工业、高科技产业,武汉市产业结构符合比较优势,在符合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逐渐提升产业结构,促使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武汉市加紧制定“十二五”标准化战略发展规划,力求围绕增强建设新型工业化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标准研制、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为工业强市加油鼓劲。武汉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具有地缘区位优势、丰富的高素质人力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模式的基础条件。武汉市需要重点发展以下产业集群:
1 远城区环城工业带
武汉市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结合新城组群规划,沿三环线和绕城公路展开工业布局,建设“环城工业带”。“环城工业带”包括四大组团:东北主要为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环保产业,东南主要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西南主要为汽车及机电产业,西北主要为航空工业、烟草、食品及家电产业。以此为核心,力争到2015年,远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实现“繁华在城区、实力在郊区”。
2 洪山光机电产业集群
以洪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依托“武汉一中国光谷”,聚集光机电科技的企业,集群激光及数控加工、软件及电子信息、光通讯、集成电路设计、网络及安全五大产业联盟。通过“输出管理、功能示范、建设开放型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
3 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黄金口经济开放区,聚集汽车零部件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黄金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任务是: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创新链,“供应一生产一销售”产业链,建设汽车零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 葛店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中国药谷”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形成研制化学合成药、医药中间体为主导方向的产业集群建成集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流通、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物产业发展平台。
5 青山环保产业集群
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石化、471厂、461厂、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为龙头,依托国家武汉环保产业基地,聚集环保科技企业,建设青山环保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包括:形成环保科技战略联盟,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促进环保科技产业链“研发一孵化一产业化”的形成。
(二)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现代产业集群化,应采取综合措施。
1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导向。武汉市选择区域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轿车制造为重点的现代机械制造业、钢材生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
2 改造传统产业。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传统国有企业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3 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引导: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的引进,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地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来促进本地区研发水平的提高,促进武汉市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保障和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扩大城市工业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工业发展输送大量的劳动技能型人才,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改变农村地区有土地优势无人才优势的状况。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武汉市应采取措施,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包括: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科学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多渠道的融资模式;建设“武汉市共性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
2 建设产学研联盟。武汉市应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建立产学研联盟,搭建武汉市产业战略性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联盟建设的重点:建立互信共济的合作机制,推行项目矩阵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产学研联盟专项基金。
(五)加强循环经济发展
武汉市应大力推进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资源使用减量化、废物处置资源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生活消费节约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建设。
1 循环型企业建设。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推进“四节约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建立清洁生产型企业,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
2 循环型园区建设。对进入工业园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和“三废”排放及回收利用指标要求,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园。
3 发展循环型产业。建设循环型工业、产业集群,创建绿色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支持:虚拟研发联盟运作模式与政府行为研究,项目号:2009GXS5D115。
[作者简介]桂萍(1974-)。女,湖北恩施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胡庆为(1986--)。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1-06-21
责编:董积生; 校对:正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