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故事表演,是指将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与原创音乐相融合,以帮助幼儿体验音乐舞蹈作品,并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充分表达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这种活动可以降低幼儿因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感,给幼儿学习音乐和舞蹈带来更大的快乐。一年来,我区12所幼儿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初步总结了一些音乐故事表演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点。
一、音乐及故事的选编
选择或创编音乐、故事的关键是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要匹配。
首先,在选择或创编故事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故事中的角色不能过多,以2~3个为宜,否则幼儿不容易把握。如在活动“小虫青青”中只有大公鸡、小青虫和蚊子三个角色,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准确地把握三个角色的特点,并进行创意表演。
其次,选择或创编的音乐要形象鲜明,段落清晰,衔接和转换处要特征明显。在实践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教师往往在音乐中加入声效,以减少对故事情节转换的提示。如在活动“老鼠与醉猫”的三次逗猫环节中。教师在每一次逗猫的音乐处都加入了猫叫声效,提示幼儿随着音乐连贯自然地完成拉尾巴、拽耳朵、揪胡子等三个逗猫环节。又如在活动“小虫青青”结尾处,教师加入了“大公鸡再见”的告别语言,将小青虫胜利逃亡的自豪感和大公鸡懊恼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龟兔赛跑”中,教师在表现比赛开始的音乐处加入了发令枪的声效,使幼儿很快进入乌龟和兔子比赛的情境。声效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形象生动,弥补了音乐节奏和旋律在表现故事情节时的不足,收到了特定的戏剧效果。
还有,在选择或创编音乐故事时,教师要注意音乐和故事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有时要根据故事去改编或创编音乐,有时要根据音乐去调整故事情节。
二、分段创编动作及表演
教师可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简单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等),以引导幼儿根据故事角色特点与情节变化,通过模仿、迁移进行分段、分角色的动作创编和表演,用各种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节,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让幼儿借助故事形象的描述,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在音乐中表现故事内容。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和表现,但同时要考虑音乐的结构、节奏和风格,不能因刻意追求动作的翻新而忽略音乐特点。
另外,教师在指导幼儿探索、尝试用动作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时,不宜过多使用语言。由于韵律活动本身的稳定性并不强,如果教师使用有声语言来发起、维持或结束幼儿的表达,不但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正确反应,还可能干扰幼儿的体验和思考。所以教师应多运用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来提示幼儿倾听音乐,并用音乐的变化来调控幼儿的行为,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整体音乐欣赏
教学活动过程中合理的“动静交替”是幼儿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和舒适愉快状态的保障。当然,这里的“动静交替”不仅指运动和静止的交替,还指思考与表现的交替。在幼儿通过分角色创编动作和分段表演,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完整欣赏音乐的环节能使幼儿专注、完整地体验音乐中的故事形象,分清每段音乐所表现的特定角色的特点,体会在音乐中故事情节是怎样逐渐展开的,等等。如在“小虫青青”活动中,幼儿通过完整倾听音乐,分辨大公鸡、小青虫和蚊子的节奏变化特点,分清哪段音乐表现了哪个角色,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角色发生变换,什么时候表现的是角色冲突,等等。有效地增强了音乐感受能力。另外,在组织这一环节时,教师仍要注意不要使用太多的语言,而是通过表情、眼神及个别的肢体语言提示幼儿倾听和体验音乐的展开以及音乐变换所带来的情节变化等,为下一步的角色表演作铺垫。
四、音乐故事表演
这一环节要求幼儿随着音乐合拍完整地表演。在幼儿熟悉故事情节、理解音乐特点后,教师可让幼儿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商定角色分配,然后进行完整表演。表演可分几次进行,如在第一次表演中,教师在不影响幼儿表演情绪的情况下可以有简单的语言提示和对重难点部分的引导:在交换角色后的第二次表演中,教师可退到观众的位置上,让幼儿独立表演。
为了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表演情境,有时教师还要根据故事内容和幼儿一起布置简单的情景,制作适当的道具。如活动“小虫青青”中小虫用来休息的树叶,活动“醉猫与老鼠”中醉猫的胡子和尾巴。活动“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冠、坐椅,等等。这些道具的运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角色并进行表演。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幼儿因长时间装扮而喧宾夺主,影响体验、表演。
五、区域活动
音乐故事表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区域活动是使音乐故事表演走向整合的最佳途径,也是使音乐故事走向音乐戏剧表演的舞台。
以活动“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引导幼儿设置了服装设计区、服装制作区、化装道具区、舞台表演区等区域,幼儿根据角色需要,分别参与设计、印染、剪裁、制作以及布置场景、装扮、表演等活动,音乐故事表演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幼儿在区域中可自主、反复地活动、调整、再活动,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初步实现语言、美术、音乐等多领域教育内容的整合,获得多方面智能的发展。
一、音乐及故事的选编
选择或创编音乐、故事的关键是故事情节和音乐性质要匹配。
首先,在选择或创编故事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故事中的角色不能过多,以2~3个为宜,否则幼儿不容易把握。如在活动“小虫青青”中只有大公鸡、小青虫和蚊子三个角色,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准确地把握三个角色的特点,并进行创意表演。
其次,选择或创编的音乐要形象鲜明,段落清晰,衔接和转换处要特征明显。在实践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教师往往在音乐中加入声效,以减少对故事情节转换的提示。如在活动“老鼠与醉猫”的三次逗猫环节中。教师在每一次逗猫的音乐处都加入了猫叫声效,提示幼儿随着音乐连贯自然地完成拉尾巴、拽耳朵、揪胡子等三个逗猫环节。又如在活动“小虫青青”结尾处,教师加入了“大公鸡再见”的告别语言,将小青虫胜利逃亡的自豪感和大公鸡懊恼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龟兔赛跑”中,教师在表现比赛开始的音乐处加入了发令枪的声效,使幼儿很快进入乌龟和兔子比赛的情境。声效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形象生动,弥补了音乐节奏和旋律在表现故事情节时的不足,收到了特定的戏剧效果。
还有,在选择或创编音乐故事时,教师要注意音乐和故事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有时要根据故事去改编或创编音乐,有时要根据音乐去调整故事情节。
二、分段创编动作及表演
教师可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简单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等),以引导幼儿根据故事角色特点与情节变化,通过模仿、迁移进行分段、分角色的动作创编和表演,用各种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节,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让幼儿借助故事形象的描述,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在音乐中表现故事内容。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和表现,但同时要考虑音乐的结构、节奏和风格,不能因刻意追求动作的翻新而忽略音乐特点。
另外,教师在指导幼儿探索、尝试用动作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时,不宜过多使用语言。由于韵律活动本身的稳定性并不强,如果教师使用有声语言来发起、维持或结束幼儿的表达,不但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正确反应,还可能干扰幼儿的体验和思考。所以教师应多运用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来提示幼儿倾听音乐,并用音乐的变化来调控幼儿的行为,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整体音乐欣赏
教学活动过程中合理的“动静交替”是幼儿较长时间保持注意和舒适愉快状态的保障。当然,这里的“动静交替”不仅指运动和静止的交替,还指思考与表现的交替。在幼儿通过分角色创编动作和分段表演,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完整欣赏音乐的环节能使幼儿专注、完整地体验音乐中的故事形象,分清每段音乐所表现的特定角色的特点,体会在音乐中故事情节是怎样逐渐展开的,等等。如在“小虫青青”活动中,幼儿通过完整倾听音乐,分辨大公鸡、小青虫和蚊子的节奏变化特点,分清哪段音乐表现了哪个角色,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角色发生变换,什么时候表现的是角色冲突,等等。有效地增强了音乐感受能力。另外,在组织这一环节时,教师仍要注意不要使用太多的语言,而是通过表情、眼神及个别的肢体语言提示幼儿倾听和体验音乐的展开以及音乐变换所带来的情节变化等,为下一步的角色表演作铺垫。
四、音乐故事表演
这一环节要求幼儿随着音乐合拍完整地表演。在幼儿熟悉故事情节、理解音乐特点后,教师可让幼儿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商定角色分配,然后进行完整表演。表演可分几次进行,如在第一次表演中,教师在不影响幼儿表演情绪的情况下可以有简单的语言提示和对重难点部分的引导:在交换角色后的第二次表演中,教师可退到观众的位置上,让幼儿独立表演。
为了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表演情境,有时教师还要根据故事内容和幼儿一起布置简单的情景,制作适当的道具。如活动“小虫青青”中小虫用来休息的树叶,活动“醉猫与老鼠”中醉猫的胡子和尾巴。活动“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冠、坐椅,等等。这些道具的运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角色并进行表演。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幼儿因长时间装扮而喧宾夺主,影响体验、表演。
五、区域活动
音乐故事表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区域活动是使音乐故事表演走向整合的最佳途径,也是使音乐故事走向音乐戏剧表演的舞台。
以活动“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引导幼儿设置了服装设计区、服装制作区、化装道具区、舞台表演区等区域,幼儿根据角色需要,分别参与设计、印染、剪裁、制作以及布置场景、装扮、表演等活动,音乐故事表演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幼儿在区域中可自主、反复地活动、调整、再活动,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初步实现语言、美术、音乐等多领域教育内容的整合,获得多方面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