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摄影的前世今生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5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3D电影的播出,立体影像技术迅速升温。特别是三维电影《阿凡达》的热播,如同向全世界发射出一颗3D影像的信号弹。不少电视机生产厂家即时启动热身,立体电视呼之欲出。
  最近几年,也有一些国内的生产厂家把目光集中到了立体摄影器材的开发制作上,许多使用传统银盐感光材料的立体摄影照相机和立体观片器、立体照片,出现在国内市场上。并且在宣传文字中经常出现“全新技术领域”、“自主研制开发”、“获得国家专利”、“世界领先水平”等等。我们能够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新兴市场、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精神可嘉。但是立体影像这个“新兴”市场到底有多大、前景如何?最科学的考量方法,就是回过头去看一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立体摄影的技术特色和销售业绩。
  
  立体摄影的原理
  
  人的眼睛能够看出景物的远近效果,是因为人的两只眼睛中间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造成两只眼睛看到的景物的影像有一定的差异。左眼和右眼看到的视角有所不同。人的大脑就是根据这种差异,感觉到立体效果,立体摄影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体相机有两个镜头,镜头之间的距离,与人的双眼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拍摄时,两个快门同时开启,拍摄出两张照片。把这两张照片放在特制的观片器里观看,观片器也有两个镜片,它们之间的距离也是和人的眼睛的距离是一样的。通过观片器看这两张照片,立体感就非常强了,前后影像的距离明显地拉开了。
  在摄影术发明对外宣布的前一年,英国物理学家威特斯顿(Charles Wheatstone)就科学性地解释了立体视觉的原理。他制作了一台示范的仪器,这台仪器由两个竖着的镜子组成,都装在一个直角上。从两个镜子当中的连接部分观看,可以看到立体的效果。威特斯顿6月份在伦敦召开了发布会,名为:“生理和视觉上的贡献”。提出了使用两片透镜,摆放在与人的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上,可以得出立体效果的理论。
  与微缩、放大、彩色等摄影技术不同,人们对立体摄影的探索,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几乎与摄影术的发明同时,就出现过立体摄影照片。在摄影术刚刚发明的1840年,贝亚德(Richard Beard)先生就与库兰(Henry Collen)先生合作,研制出一种能够产生立体感效果的达盖尔法的摄影新技术。他们用了一个相机装上一个简单的镜头,横向移动,对一个物体拍摄两次。镜头横移的距离大约是6cm,和人的两眼间的距离差不多,在这种金属版银版正像照片上面,拍摄出了立体效果。
  英国人布鲁斯特(David Brewster)先生在1844年,也有关于立体镜的论述。1847年,他已经设计出了有两个镜头的立体相机。
  
  立体摄影的起始
  
  许多人认为,立体摄影技术始于火棉胶摄影术,也就是玻璃版照片技术。这种说法有一些偏差,准确的说法是:立体摄影这项技术,是与摄影的发明同时发展起来的,也就是金属感光版正像照片。我们现在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摄影文物中还可以看到,最早的立体摄影照片,就是使用第一代在市场上推广的摄影方法——达盖尔法的金属版摄影法拍摄的。图1是1855年,法国生产的达盖尔法立体摄影照相机,木制机身,铜制镜头上面有齿轨调焦装置。图2是这台相机拍摄的金属版立体照片,这是在一块沉甸甸的铜板上直接拍摄出来的正像立体照片,用水银蒸汽在碘化过的银版上显影出来,而不是后来才发明出来的玻璃版火棉胶的立体照片。
  由于立体摄影与常规的摄影方式不同,所以必须使用特殊的观片器来观看。这种观片器由两片透镜组成,两片透镜之间的距离与人的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相同。早期的达盖尔法的立体观片器是框架型结构的,我们可以称为框架式立体观片器。装载两片立体照片的架子可以前后移动调节焦距,光线直接照射到照片的表面,观看者眼睛放在两片透镜后面观看。立体照片可以给观看者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很受消费者的欢迎,所以发展很快,图3就是在1860年法国生产的全铜制作的立体相机BERTSCH,工艺精湛,十分罕见,机身上方已经加装了框式取景的运动取景器。
  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之后,迎来了火棉胶玻璃版摄影法。这种方法与之前的达盖尔法摄影术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直接正像摄影术,也就是把正像照片直接拍摄到金属感光版上,显影后就可以看到正像的影像了,因为每次拍摄只能得到一张照片,也有人把这种金属版照片称作是“独一无二的照片”。而后者则是间接负像摄影术,就是把影像拍摄到玻璃感光版上,显影后得到负片,再经过晒像,在印像纸上得到正像照片,也可以通过多次晒印得到许多相同的照片。使用火棉胶技术的立体摄影方法,可以拍摄出两张连接的玻璃版负片,用这两张负片洗印出来的照片当然可以延续使用框架式的观片器观看立体效果。不过后来人们发现,玻璃感光片通光性好,不如干脆把观片器直接对准光线观看,效果更加逼真,但是这时看到的是负像,黑白是颠倒的。如果能够把黑白再颠倒过来,做成正片透明片,就可以直接在观片器里对准光线观看了。基于火棉胶的负正系统的日益完善,人们很快从“负片的玻璃版透明片可以晒印出正像照片”的原理中得到启发,如果使用与拍照时相同的玻璃版负片来代替相纸,不是就可以得到正像的透明片了吗?精明的商人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发财的机会的,于是思维与动作同时运转起来,很快,又有专门把负像的立体透明片转换成正像立体透明片的复制器生产出来,图4是一台钢琴式的复制器,由巴黎的REICHARD兄弟公司制作,机身内是灯箱,后面有散热烟筒。正面可以摆放由两个影像的立体玻璃版负片,上面再压上一块未感光的玻璃版感光片,盖上盖板,利用灯箱里的光源曝光,曝光后,就像洗印照片一样,可以复制出一张玻璃版立体正片了。用这台机器,使用一张玻璃版负片,就可以复制出许多的正片玻璃版透明片。因为这种复制器是为专业照相店设计生产的,每台机器可以为许许多多的顾客服务,所以这种复制器当年生产的就很少。也由于火棉胶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留存至今就为数极少了。
  
  立体摄影进入家庭和社会
  
  由于有了火棉胶透明立体正片,观片器也有了改进,开始采用遮光效果好的箱形设计,在暗箱的后部,加装透光的毛玻璃,对准光源观看,效果更佳。当时比较富有的人家,都添置了立体观片器,就像现在家庭的电视机、DVD机,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庭式立体观片器。简单得像小型望远镜(图5),需要把透明片插进镜头后面的片槽,阳光照射到观片器后面的磨砂玻璃上,再照射到透明片上,就可以通过镜头慢慢观看了,每次只能观看一张。复杂一些的家庭式立体观片器是箱式设计,可以循环传动,反复自动观看多张照片。传动装置多种多样,有齿轮传动、链条传动、机械顶杆等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没有电影、广播、电视的年代,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看一看立体照片,实在是一种直观和真实的精神享受(图6)。
  这种手摇传动过片的立体观景器,不但进入了千家万户,也设置在公众场所,体态比较大,通常有一人多高,方便人们站立着观看。我们可以把这种立体观片器称作是公众式的,有的是政府投资设置,有的是公司厂家设置,在普及知识、文化传播、推广介绍、广告宣传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图7就是一台大型的豪华公众式立体观片器,这也是我见到过的体积最大、最为豪华的一台。机体上部用镀银花纹装饰,有立体观片镜头、投币口、过片摇把等。这种公众式的立体观片器风行于市、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文化交流的普及和传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电影、广播、电视出现之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法国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大量的各形各色的盒装玻璃版立体照片,可见当时是十分普及和流行的。
  上述的这种箱型观片器,机身上的两个观片镜头是最精密的部分,当然都要有调节焦距的功能,这样才能看得清楚。也有些厂家考虑到了人们两个眼之间的距离是有差别的,有的人距离远些,有的人距离近些,如果两眼不能完全对准观片器上的两个镜头的中心位置,会影响观看效果。所以一些厂家生产的高档箱式观片器,譬如法国的LE TAXIPHOTE(图8),还在两个镜头之间加装了调节视距的装置,可以根据观看者两眼之间的距离,来横向调节,这无疑为一些儿童观看者提供了方便,总之,家里有了这种多功能调节的观片器,男女老少都可以方便地观看使用。
  谈到了这种两眼之间的距离对观看的影响,那么拍摄时是否也要考虑到两眼之间的距离的差异,对成像的影响呢?确实如此,一些立体照相机生产厂家考虑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有些高档立体相机上,也增加了根据拍摄者两眼之间的距离来调节两个镜头的间距的装置,图9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皮腔伸缩调焦的立体相机,镜头后面有镜后幕帘快门装置。镜头板上在两个镜头的中间部分,已经安装了调节两个镜头间距的旋钮和螺杆。
  
  立体摄影的发展
  
  直到现在,这些立体照片还在发挥余热。我曾经在巴黎看过一个立体摄影展览,展出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立体摄影作品。展厅里没有挂一张照片,墙上是一排立体观片孔,每个观片孔上有两个镜片,镜片后面是黑色的小型暗箱,暗箱底部有两片透明玻璃版立体正片,后面有灯光照明。观众将两眼紧靠上去,可以看到清晰逼真的立体效果。虽然这是些一百多年前的照片,观众却感到自己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历史的遗迹之中,如此身历其境的感受,实在是其他摄影展览所无法企及的。
  立体摄影的发展历时很久,可以说在摄影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立体相机的身影。我们知道,木制机身的折叠相机曾在火棉胶时代大行其道,统领相机产业数十年之久。图10和图11,就是两台大型木制折叠相机,同一个牌号和型号,分别生产出来有一个镜头的普通相机和有两个镜头的立体相机。这两台姐妹相机都可以折叠起来,底版压套在镜头上,变成面板。打开后,面板翻下,变成底板,底版上的圆形铜圈上有三个卡口,可以与木制三脚架上的三个脚连接,这也是早期的脚架与机身的连接方式。
  正是由于立体相机的奇特的观赏效果,消费者趋之若鹜,许多相机生产厂家为了争夺顾客,都在不停地研制新的机型,图12是一台工厂试制的手工立体相机,后背上标出卷片距离的窗口位置和大小。图13是打开后背后,可以看到机身上有两个方形取景框,而后背上有过片计数用的圆形红窗。法国巴黎的Jules Richard先生在1905年,根据这台手工相机,生产出来的可以更换后背的金属立体相机Verascope,有两个Goerz消像散镜头,焦距85mm,光圈F6.8,可以拍摄尺寸12张7cm×13cm平板感光版,也可以更换后背使用胶卷拍摄。
  在干版火棉胶问世之后,摄影师再也不用在拍摄前往玻璃版上临时涂布火棉胶了,玻璃版感光片开始由专业制造商生产销售。这些最初的感光材料制造商在生产普通片幅的感光版的同时,也开始生产这种长方形的、上面可以排列两张照片的、专门供立体相机使用的玻璃版感光片。
  立体摄影的最不方便之处,就在于它必须使用双镜头的立体相机,拍摄后也要使用专用的双镜头观片器来观看。于是有些厂家利用普通的照相机,添加一些特殊的配件,来实现立体摄影。图14是美国的柯达公司生产的Retina相机,镜头上附加了立体摄影附件。20世纪50年代前后,德国的徕卡、康泰时、爱克山泰等都生产过立体摄影附件,实现了使用普通135相机,拍摄立体照片的愿望。图15就是爱克山泰Exakta相机,这台单镜头反光相机顶部的取景器是可以更换的,因此可以把五棱镜取景器取下来,把立体取景器装上去,于是双镜头的立体取景器在相机上部,像飞翔的双翅,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拍摄时的立体效果。在普通的镜头前面则加装了与人的眼睛的距离相同的立体镜头,把两张影像同时反射到一张底片上。这样,就可以在普通135幻灯片上拍摄出立体效果的透明片。把胶卷冲洗出来以后,把相机上的立体取景器取下来,再把透明片装在取景器前面,对着光线观看,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了。这实在是一个天才的设计,但是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必须是单镜头反光相机。第二,机身上的取景器必须能够拆卸下来。看到这台相机,想到了为什么没有厂家,生产类似的附件,加装在可以更换取景器的尼康、佳能单反相机上呢?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可以称作是取景、观片合二为一,也就是使用一个取景器就可以了。而旁轴取景的徕卡相机的立体附件,则需要在附加的立体镜头后面有一个连体的取景器,伸到机身上方取景。但是观看拍摄后的立体照片,就需要使用专用的立体观片器了,图16就是徕卡立体观片器,两个镜头可以分别调整焦距。在这个观片器的背面,可以把在135底片上拍摄出来的立体透明片整卷插进去,左右拉动观看。因为立体摄影并非是徕卡的主攻项目,所以立体配件产量很少,能完整留存至今的就更少了。
  最近看到国内也有厂家进行了立体相机的研制,采用了反光式取景器和取景镜头,并且有配套的观片器。看到这部相机,使我想到了苏联在1960年生产的“人造卫星”牌立体相机(图17),机身上有三个镜头,上面的镜头是反光式取景用的,相当于双镜头反光的禄来相机上的取景镜头。下面两个镜头是拍摄立体画面的,三个镜头前端有传动齿轮,彼此衔接。转动取景镜头时,两个立体镜头随之转动并能前后移动聚焦。该机使用120胶卷,拍摄6cm×13cm画面的照片,镜头焦距75mm,光圈F4.5,镜间快门。
  我们前面介绍的立体摄影技术,都是需要通过观片器、也就是需要戴上特殊的“眼镜”观看的,就像我们看立体电影一样。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摆脱这种立体“眼镜”,像我们观看普通照片一样来观看立体效果呢?法国巴黎曾经制作过一台特殊的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BERYHLOT(图18),这台长条形的相机上有四个镜头,焦距75mm ,光圈F4.5,一次可以同时拍摄四张照片。然后用四次放大的方法,制作出的照片用特殊的光栅板覆盖,可以看出立体效果。同样的原理,日本的NIMSIO 3D系列相机,在1980年前后,先后生产过多个镜头的照相机。图19是6个镜头的NIMSIO照相机,使用135胶卷,然后用六次放大技术和光栅,获得立体效果的照片。此类相机曾经流行过一阵,很快就又流行过去了,现在成了博物馆或者收藏家手里的藏品。最近,也看到国内的一些厂家生产的多镜头立体相机,虽然有首创、最新、专利等宣传,但与这些早已逝去的相机十分类似。
  
  立体摄影的前景
  
  从立体摄影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几乎是伴随着常规摄影(指非立体的、每次拍摄一张照片的常规摄影方法)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观赏效果来看,它的立体观赏效果的确比常规摄影好得多,但是它为什么总是没有能够压倒甚至取代常规摄影法,成为主流摄影方法而主宰整个摄影市场呢?这和立体摄影的观赏不方便有极大的关系,并且经过多少代人一百多年的努力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最近有关3D电视的消息和广告在全球热播,人们在热切地期盼着立体的动感影像走进家庭,彻底取代我们熟悉的平面电视。就像一百多年前人们盼望着立体照片取代普通照片一样。但是盼了一百多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且不说3D电视的节目和后期需要复杂昂贵的立体摄像机和剪接设备,每一个观看3D电视的观众,需要带着特制的立体眼镜才能欣赏到立体效果,这种眼镜结构精密复杂,甚至需要加装红外装置和供电设备。一家人在家里看电视,每一个人戴一副奇怪的眼镜,看一天两天还觉得新鲜,每天这样受得了吗?就像看立体照片需要通过特殊的观看器才能够看到立体效果一样,消费者感到太不方便,因此经过一百多年的市场努力和技术改进都没能成功,今天的立体电视同样需要特殊的眼镜才能观看立体效果,历史上的一幕似乎在重新演绎,只不过是把照片换成了电视。
  在数码大行其道的今天,也有意识超前的厂家开始试制立体摄影数码相机了,前景究竟如何?这个议题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只谈前世今生,不谈来世。但是从前世到今生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们预测从今生到来世的发展前景提供参考。总而言之,在摄影170年的历史进程当中,立体摄影总是伴随着摄影术的每一步发展而发展,技术含量也与时俱进越来越先进。祝愿这项古老的影像科技能够历久弥新,借数码摄影的东风再创新风。
  (责任编辑:郑壬杰)
其他文献
用手机拍照对于当前的老百姓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不过,多数消费者只是把手机拍摄的图像当作屏幕背景,或是发个彩信与亲朋好友分享一下眼前的快乐,还很少有人把手机真正当作艺术摄影的工具。真正需要拍摄有价值的照片时,还是依赖数码相机。这说明多数手机的成像还无法令追求影像品质的用户满意。不过,当你第一次按下索尼爱立信C902的快门之后,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超薄精巧的手机完全可以像数码相机一样精彩。       
作为首款APS-C画幅的无反光镜数码相机,三星NX10的确引人注目,也是专业数码相机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体积小巧,品质出众,功能齐全,是当今很多摄影人选择相机的重要标准,反映出中国摄影爱好者越来越成熟的消费理念。取消反光镜以后的三星NX10的确让众多摄影人眼睛为之一亮。    魅惑身材小巧灵动    三星NX10与传统单反相机比较,取消了反光板和五棱镜取景器,因此体积很小,只有123mm×87
由《大众摄影》杂志社和荆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楚国故都 三国名城”荆州杯全国摄影大展已于7月下旬在荆州正式启动。期间,全国著名的部分摄影家也同期抵荆,用他们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底蕴,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录拍摄下了颇具观赏性的一批“大片儿”。为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首添靓丽的一笔。刊登部分作品,一则飨读者之饴,二则启影友之思。    朱宪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听闻荆州,未曾谋面。来到荆
2009年5月的大众摄影联谊会可谓盛况空前,影友对摄影的挚爱和高涨的热情,在湖南湘潭得到充分的体验。        沸腾的表演场面  联谊开始之前,场外鼓乐喧天,龙狮翻腾,旗帜招展,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影友们拿着各式各样的相机进行创作。无论是青年人和老年人,抓拍抢拍的劲头丝毫不比专业摄影师差。偶尔还能看到坐着轮椅和拄着拐杖的影友身影。精彩的表演场面为大家提供了创作的好机会。           
我在今年的二月份刚刚去过日本,任务是报道日本国际摄影器材与影像展览会(2011CP )并拜访佳能公司总部,参观佳能设在九州地区的大分工厂。但是现在我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一次访日的美好记忆与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的电视画面联系在一起,大自然破坏性的力量无情地摧毁了日本人民那美丽的家园,这是人类的灾难。  四年前我曾到过福岛县,也就是这一次地震海啸的重灾区。从东京乘新干线的列车只40分钟就达到了这个
从2000-2011,短短的11年间,佳能在EOS数码单反相机和EF镜头不断推陈出新。 佳能EOS数码单反相机已经拥有高、中、低档全系列丰富的产品线,针对数码时代的镜头更是丰富。这是整个系统的不断提升,而不仅是光学或电子技术。光学镜头、图像传感器、影像处理器,这是如今数码相机的三大核心技术,三者所形成的系统决定了相机技术的高度,不同领域的技术整合,其难度并非一般企业可以控制,而且掌握了某个单独领域
|编者按|本期的原图真有“鸡肋”的感觉,有可取之处,又不能称为一张作品,怎样才能让它成为作品呢?我们把它放在大众摄影网上,召集各路英雄群策群力。一时间,反响强烈,最终,我们选定了两个效果,和大家分享。    『郭正翔』    我认为,原图的右下边的船角多余,远景空空荡荡,无所寄托。主体孤零零的没有陪衬,整体上沉闷而平淡,并缺乏枕河人家临水而居的生活气息。我要添加合适的前景与背景,丰富画面。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网络或者某媒体上发现了特别想使用的摄影作品,但始终无法确定或者联系不上权利人,最后只能放弃。这一类摄影作品被称为“孤儿作品(orphan works)”,据国外媒体报道,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孤儿作品”的使用请求。  就“孤儿作品”而言,如果严格按照“先授权,再使用”的基本原则使用上述作品,会给使用者带来很大困难,这也就导致了目前大量的摄影作品无法进入流通领域或者形成客
近年来,影像无线传输技术越来越发达,按动快门,照片已经实时传送到远离现场的电脑上,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出去,从而给摄影带来新的发展途径和新的生命力。    只要在相机上安装无线文件传输器,就可以轻松地实现影像传输(见左图相机左侧另加的附件)。  目前,一些中高端的相机都具有无线传输功能,只要按照相机使用说明书操作,就可以完成相机的设置工作。    在电脑上安装无线传输软件,打开软件,就可以将电脑
“恩施杯”《百姓生活》全国摄影大展是纪念《大众摄影》五十华诞系列活动之一。自征稿到产生百名摄影师奔赴湖北恩施采风创作仅仅四个月,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来自全国的摄影作品16026幅,从中选拔出百名优秀摄影师在恩施同台角逐20万元创作基金的活动于2008年6月11日在北京落下帷幕。    《百姓生活》大展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越是贴近生活捕捉到的瞬间,越是鲜活的,越是有生命力的。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