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粉丝调查实录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ANS,粉丝,追星族。三者互为解释。
  从死守机场到围攻见面会现场,再到宾馆门前的围追堵截,他们几乎耗尽了所有精力与心血,只求与偶像一见;
  从大肆搜罗海报到跟踪紧逼,再到赶赴现场探班耗尽钱财,甚至险遭不测,他们依然无怨无悔。
  如果你不是超级追星族,你根本无法体会追星的乐趣乃至艰辛。属于这些超级粉丝的故事,也像荧屏上“纯属虚构”的影视剧里展现的那样,有感动、有伤心……反正,千奇百怪。
  
  迷上F4,让我花了3万元
  
  讲述人:小芬 大三学生
  追星经历:2年
  “我爸妈至今都不知道我已经把这三万元花掉了,我骗他们说,是借给一个朋友买房子付首付了。
  自从《流星花园》后,我就迷上了F4,反正大学里的课不忙,一年多来,就一直追他们。我把当年我老爸给我炒股票玩玩的钱全部提了出来,大概三万不到点吧。
  这些钱怎么花掉的?就是买唱片、看演唱会、包车、买纪念品啦……还有就是买各种追星的器材,例如高倍望远镜、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等等。哈哈,还不算上一次我住院呢,那次到复兴路去追朱孝天,半路上出租车追尾撞了别人的车,害我头部缝了十几针。
  我和姐妹们买F4唱片花的钱最多了,每个版本都收藏,而且一个版本就买几张。为的就是能够让F4多签几张,争取和他们见面时间多一点点。有一次,听说仔仔的一个签名在网上拍卖,我们一起上去竞拍,结果人家出的价钱太吓人,我本来还是想博一搏的,但是其他人都不肯借钱给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签名跑掉了。气得我当场就翻脸骂他们,你们都不是铁杆的!
  有一次我们4个人还到广州去追F4,那时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结果和一个当地的士司机联络上了,谈好条件把他的面包车包下来。三天下来,我一个人光车费就花了400元。
  我最讨厌一些狗仔队,把那些不太好的照片提供给媒体、网站,比如言承旭不开心样子的照片。如果碰到那些狗仔队,我肯定和他们说,卖给我好了,如果价钱谈得拢,我都买下来,然后一把火烧掉!”
  
  我为申花狂
  
  讲述人:小傅(蓝魔球迷协会秘书长)
  追星经历:10年
  为了申花,小傅和他的那群“魔兄魔弟”们已经不记得笑过几回哭过几回。
  “海归”后,小傅和徐峰等一群球友相识于虹口足球场。共同的打造“中国最好的球迷组织”的目标,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徐峰成了会长,小傅当了秘书长,现在闻名上海甚至被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点名表扬过的蓝魔,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几千人,真是走过了一路坎坷、一路艰辛。
  刚刚在上海滩做出点名气时,有一些赞助商找到小傅他们,提出“收购”或者赞助,面对“黄金万两”,小傅他们岿然不动,“什么东西碰了钱,就不纯正了!我们要做纯正的球迷,就不能被钞票腐蚀了!”人家送钱他们不要,人家来要钱他们倒是眉头也不皱一下——蓝魔刚刚成立前,许多学生族都主动报名参加,但是都属于没钱买票的,小傅等人二话不说,就自己掏钱为他们买单,“到时候卖力气加油就行了”。
  随着蓝魔协会规模的壮大,小傅他们也主动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跟着申花经常跑客场。“那时候,人家都以为申花俱乐部在背后为我们撑腰,可是天知道,包车、住宿等费用都是自己凑份子。”有一回申花去山东比赛,蓝魔几十号人也进驻赛场,在几万名球迷敌视的目光下,他们敲着自己的鼓点,拼命地为申花加油。赛后,害怕出事的山东方面还派出了警力准备保护蓝魔安全退场,但是一个山东球迷说出了当地人的心声:“这群蓝魔真是好样的。我算服了!”就是那次以后,小傅发表了自己著名的个人宣言:“我就喜欢穿着蓝魔的衣服到客场去,在几万个主场球迷中间大叫大嚷,在他们‘仇视’的目光里享受快感。”
  除了追申花,国家队的比赛蓝魔队员们也是绝不放过。别的不说,就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徐峰他们带着20多个蓝魔自费出国为中国队加油。出发前,他们就特意到阿迪达斯专卖店一人买了一套正版中国队队服。
  小傅哭得最伤心的一次,可能就是送别申花外援兰科维奇的那一次。小傅至今都觉得,兰科维奇是申花历史上最好的外援之一。多年的接触交往,使得小傅和兰科维奇的交情,完全变成了两个相知相交的朋友,小傅经常是兰科维奇家中的常客。“我从来没有和媒体说过我和兰科维奇的交情,这不值得卖弄。我们都是爱足球的男人,这是我们交往的基础。”离开申花后,兰科维奇曾混迹于当时的甲B联赛,小傅还特地带着几个蓝魔队员到江苏看过兰科维奇的比赛。“那天比赛结束后,兰科维奇看到我,看到我们几个蓝魔队员,激动异常,马上跑到我们这里跨上看台和我们一一拥抱,这种画面,是我一辈子都忘记不掉的!”小傅动情地说。
  
  和刘德华成为“隔壁邻居”
  
  讲述人:伍苏萍 公司财务
  追星历程:12年
  “不了解我们的人,有时候指责像我这样的人是“超恐怖”!哈哈,恐怖就恐怖吧,只要我的偶像不讨厌我就行。
  “认识”华仔是在1989年,那一年他唱了一首《爱的连线》,好像也刚刚和无线闹矛盾。虽然那时候很多人都说他是“四大天王”里面唱得最差的,但是我觉得他却是唱得最有男人味的一个。我怀孕的时候,家里贴的都是华仔的大海报,我婆婆有一次来看到了,我们来不及撤下来,她老人家就特别不开心,她半开玩笑地和我老公说,要带我去医院检查检查——不理解啊!
  
  有时候,我忍不住就和我老公说,人家华仔40岁了还能拿影帝,你瞧瞧你,刚刚30出头就颓废了。也许是和我呆多了的关系,他竟然用华仔的歌名回了我一句:男人哭吧不是罪。我厥倒。
  最疯狂的事情?有啊!太多了,比如说两年前吧,华仔在北京搞活动,下榻一家五星级饭店,我正好也在北京出差,就从我们大部队那里撤出,自己掏腰包住进了这家五星级酒店。一开始千方百计打听华仔住在哪一间房间。小费起码塞了几百元。
  最后真的打听到了,半夜里我就在他房间门口堵他,而且不光是我一个人,刘德华北京影迷会的人也来了一大批。后来,华仔的那个女助理出来了,告诉保安她看见我们浑身都起鸡皮疙瘩,要赶我和几个影迷离开,你知道那个保安说什么?他说:“对不起,我们没有办法赶她们走,她们是我们的房客,每晚花1000元客房费的……”哈哈,这下,轮到女助理傻了。不过,刘德华真的很绅士,后来他知道这件事情后,第二天就让那个助理带着他的签名歌带送给我们。
  我这个其实不叫‘超级’了,也就花了点钱。我听说,当时还有好几个华仔影迷买通了饭店的服务生,要求服务生清理华仔房间后,把“生活垃圾”送给他们作纪念。”
  
  执著的投身者
  文/杜瓦
  
  因为工作的关系,几次去过上海附近的横店影视基地采访。采访过什么明星、他们回答了些什么,都已经记忆淡漠了。唯独对那个执著的粉丝小王,还是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在探班采访蔡少芬时遇见了小王。她之所以引起笔者的注意,除了她还算靓丽的外表之外,就是她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众演员的演技和认真态度。后来几次去横店,竟然发现小王在那里还颇具一点知名度,一些剧组的导演甚至都认识她。
  于是,决定乘隙聊聊。
  没想到,年龄刚满22岁的小王非常健谈。生长在江苏海门,毕业于江苏省一个戏曲艺校的小王,从小就梦想成为一个影视演员,“做演员,不是因为我不需要很多钱,而是我就是喜欢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听到很多观众的欢呼。”但来横店,完全是因为同学们的一句话:“你不是喜欢张曼玉、想做张曼玉吗?跟我们去横店当演员吧,说不定真能碰上张曼玉!”
  结果,“为了能碰上张曼玉”,小王经过家里人的同意踏进了横店影视基地的圈子。“那时就是个傻丫头啊,就希望能碰上什么张曼玉、成龙,让我死了都甘心”。可当第一次来到横店后,小王就明白了,“张曼玉估计是碰不到的,人家是国际巨星,不太可能来这里,”而要成为张曼玉,就更只能傻眼了,“什么叫拍电视,什么叫演戏,那看过以后才叫真正明白了。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连皮毛都不是。尤其是知道了演员的艰辛,每天很多演员都是凌晨5点起床,用两三个小时化妆,然后等在那边直到导演喊上戏。”
  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就被导演骂哭了,副导演要求按照路线走一下就过了,可小王为了突出自己,在一批群众演员中自说自画蹦了起来,“结果那个导演当场就骂开了,你个XX,你会不会走路啊!不会?给我滚蛋!”小王叹道:“我本来以为导演都是文化人,没想到,第一次演戏就让我放弃了这个观念。这里,不是讲温情的地方。”
  后来的经历,更让小王明白了圈子里的人情冷暖,“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大陆男演员,我就在‘放饭’的时候跑过去找他签名,结果他很傲慢地白了我一眼,努了努嘴,意思让我一边去。我倒没什么,见怪不怪了,我旁边两个同伴都不乐意了,指着他鼻子臭他,‘你以为你谁啊?天皇巨星啊’。结果,他几个男助理全部冲过来,幸好剧组其他人拦住了,否则真的要开打了。还有一次,一个剧组里的武指(武术指导)每天酗酒如命,还对我们几个群众演员动手动脚,嘴巴里还说什么,‘连你们都不能碰,我别混了’吓得我们都跑了……”
  刚开始在横店混的时候,由于人地生疏,小王生活非常拮据。“临时演员的活真的不好干,有一天没一天的,而且,完全看别人的脸色。”花一个月100元的房租,和几个同学挤在一个毛胚房里,“最惨的一次,没钱了,我们倒问房东借了一百元,每天吃馒头和自己做的酱菜。”受不了这样的苦,同学们纷纷打道回府,小王中间也回去过一次,“但是看到爸爸妈妈那样一辈子呆在田地里,我就不愿意走他们的老路,结果还是拿了300元又出来了。”
  
  像小王这样常年混迹在横店的,已经有人称他们为“横漂”。小王说,做了“横漂”,就意味着其实“已经从一个懵懂的粉丝变成了半职业演员了。”最近一次笔者接到她的电话,更职业化的小王直截了当问笔者:“那个某某剧组的副导演不是和你很熟吗?就是那个黄头发的。这次他们组里有个女三号,你能不能帮我争取一下?”……
  
  粉丝妙语:
  亲耳听到、看到这些粉丝的追星妙语,你才会相信他们有多疯狂。
  
  周杰伦中文网:我们的口号是:无与伦比,为杰沉沦。
  潇潇(安室奈美惠粉丝):我真是太羡慕安室那张出了名的巴掌小脸了。五官本身都很小巧,个子又不高,脸更是小小小到精致啊!再看看我自己,整个一猪头转世。
  栾钢(蓝魔会员):那一年我偷了家里的钱跑到北京看中韩足球对抗赛。结果等我回到上海,家里人已经到警局去过五六次了。他们后来批评我“胆大妄为”,我只说了一句:下次找不到我,就去球场找!
  lisa(梁朝伟粉丝俱乐部成员):2004年,梁朝伟在上海搞了一次庆生会,我也参加了。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我的偶像,我才发现,他真的不高,但是他的“电力”真的太强劲了,我感觉现在浑身都是麻麻的。
  乖乖(黎明粉丝):离开“黎”明,我没有“明”天。
  
  超级“粉丝”N档分类
  
  别以为成为超级粉丝,是件很简单易办的事情。他们不仅需要有献身精神,更需要智勇双全。按照十八般武艺的不同,他们也可以分为以下几档……
  第一档 勇往直前型
  明星也是人。这一档粉丝一般都是第一时间想看到他们心中的偶像,就一定要千方百计抵达机场、酒店等偶像可能出现的一切地方伏击。他们的特征是胆大、手长,敢于和保镖怒目相视,敢于趁乱伸出咸猪手,哪怕拉下一根明星头发,也将是独一无二的私家至尊典藏啊。
  如果你没有胆量,只会羞涩地和别人一样远观,就不可能成为这档粉丝。那拜托,还是凑点钱买张演唱会的VIP票,倒能近距离把偶像看得更清楚一点儿,还能坐着看!
  第二档 智慧献身型
  这批粉丝明显要比上一档粉丝更精明。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与明星相关的工作人员、媒体记者打成一片、有所联系,从他们那里套到明星出没的蛛丝马迹。当然,很多人甚至会投身其中,比如成为演唱会志愿者,笔者也曾见到有超级粉丝成为了明星的私人助理,夏天打扇子,冬天冲热水袋,干得不亦乐乎。
  第三档 团队合作型
  这批粉丝基本是由于志同道合而走到了一起。成立一个粉丝俱乐部,或者是某某歌友会。主要特点是,要么不干,干起来都是希望做大做强。
  渐渐地做到了一定地步,就能够和明星经纪人包括明星本人取得紧密联系。特别是明星庆生、搞活动时,这批粉丝最容易获取入场券。看看他们的网站就知道了,明星不愿意和媒体说的真心话,相反在他们那里倒是有“独家发布”。
  
  第四档 痴心不改型
  追一个偶像可以追多久?这档粉丝的答案往往是两个:一,能有多久就多久。二,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希望追他一万年。
  这档“粉丝”加入追星行列后,“专业”精神超级强劲。熟悉偶像的代表作品和最新动态,他的喜恶一定要烂熟于心,往往比明星更了解其本人。你可以注意一下,那些在明星见面会上言语不多,但眼里荡漾的都是最沉醉眼光的粉丝基本属于这一类型。他们沉默,因为他们高深,他们觉得看到已是满足。
  第五档 拼死吃河豚型
  这一档,就不鼓励大家学习了。经常追星拼体力,认为只要有力气一切都可以搞定。真正幸运降临时,却因为举止不雅差点被扫地出门。喜欢疯狂地呐喊与尖叫,吓得明星不敢睡觉。甚至发出恐怖威胁,最后引来警察叔叔。
  
  链接:超级Fans疯狂大展示
  四川媒体曾有报道:绵阳科技博览会开幕,嘉宾李玟借道成都,一群歌迷前往成都机场接机,一个男生追星族靠近李玟,希望求得签名,结果她的保镖将男生摔翻在地。以后的描写是这样的:李玟对周遭事充耳不闻,瘦高男生顾不得摔跤的疼痛,爬起来向偶像追去,高呼“coco给我签个名嘛!”黑衣保镖冲到瘦高男生面前,不由分说地对着他的脸就是两个大耳光。周围旅客都看不下去了,而这个男生居然恳求媒体:“不要让今天的事见报,我不想为李玟增加负面新闻。为了coco,我值得!”
  笔者疑问:脸皮实在太厚了,不仅能挨打,还能忍此大辱。可是,丢尽了自己的脸面,不觉得吗?
  “飞人”乔丹去年来中国,引起了全国体育粉丝大震动。不少人买了机票飞到首都,就为了一睹乔丹尊荣,当时更是有一位七尺男儿跪在乔丹的脚下,高呼“I LOVE YOU!”
  笔者疑问:我也喜欢乔丹,但是吃喝拉撒他哪样比我们少了?我决不会为他下跪,因为连我的衣食父母尚且没有享受这样的待遇,他一个灌篮高手凭什么呢?
  小甜甜布兰妮刚出道的头一年,一次在家中午睡,一名男歌迷竟然潜入她的房间,半梦半醒间的布兰妮,还以为是哥哥不以为意,后来这个影迷发出的声响,被她的哥哥发觉,才将歹徒逮个正着,将其扭送警察局。布兰妮前男友贾斯汀所属的“超级男孩”,也被不少疯狂歌迷“侵袭”过。成员之一的巴斯,有次回到下榻的饭店,发现房间里的书桌,竟自个儿在移动,后来才瞧见是五个女歌迷挤在下头,准备偷窥他。
  笔者疑问:真正的职业粉丝应该是欣赏明星艺人的演艺水平,人家的私生活,还是不要介入吧。如果有人突然从你的床下窜出,你会请他喝咖啡?
  葛妮丝派特洛前年也被一个50多岁的男性影迷长期跟踪,这名怪人先是送糖果、比萨给她,后来再邮寄不堪入目的春宫照片、包裹或电子邮件,甚至闯入她母亲家中。这个神经病还曾写信给葛妮丝说:“如果你违背我,就会受到神的惩罚!”后来葛妮丝诉诸警察帮忙,这名男子被判在精神病院监禁3年。
  笔者疑问:何苦来哉?你不去精神病院,估计你的偶像就会被逼疯……
其他文献
△钱柜  周一至周四包厢费从最优惠的07:00-12:00时段的2折一直到20:00-24:00的8折,全部有优惠;其他日子里各时段也各有打折优惠。周一至周日全天候。  1、钱柜静安店  乌鲁木齐北路457号62490300   2、钱柜卢湾店  重庆南路208号63741111   3、钱柜黄浦店   浙江南路68号63749909     △好乐迪  任何时段不设最低消费;不计人头费;可自备饮
期刊
李湘婚礼:钱的臭美  林德清    李湘李厚霖,一个是娱乐界名嘴,一个是商界名流,这二李并一李的喜事,咋呼一点也属常理之中。然而鄙人纵观二李的婚礼,几乎全靠铜钱的炫耀来支撑场面,庸俗的热闹令人反胃。  庸俗在何处?在于婚礼的主角由新郎新娘变成了“粉钻”和“水滴金色美钻”。李湘公司提供给媒体的一份通稿中如此讴歌这颗“爱的信物”——来自南非普列米尔的重达三克拉的钻石极为稀有,十万颗宝石中才可能有一颗彩
期刊
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
期刊
啤酒瓶搭建的“巨型圣诞树”  2004年12月24日,一座用啤酒瓶搭建的巨型“圣诞树”亮相北京东方广场,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世界上最轻的婴儿 体重不到1/4公斤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梅伍德市的一个医疗中心,一名医生用手与一个出生三周的婴儿比较。这个取名为鲁迈萨·拉赫曼的婴儿出生于2004年9月19日,是双胞胎中的一个,当时体重只有8.6盎司(约合244克)。据说是世界上存活下来的体重最轻的
期刊
男人是女人的好学校?  文/刘利    “亮晶晶”变成“霍晶晶”,田亮是不是很不乐意我们无从知晓,倒是“亮晶晶”的忠实FANS比如我的一个周姓朋友就很不乐意了。她恨不得代表晶晶她妈去教导晶晶:富家公子有什么好,男人有钱就变坏,他今天是甩了旧爱来追你,明天不保他又甩了你再去追新欢……田亮多好呀,跟你是青梅竹马,将来你们结了婚,你挑水来他浇园,你看这日子过的……  我觉得一个人向往牛郎织女挑水浇园的恩
期刊
期刊
怎么恶心怎么弄  文□林德清    陕西姑娘“芙蓉姐姐”和河南姑娘“菊花姐姐”一夜间成为网上新宠。起先是芙蓉姐姐独占魁首,不多时后者的“人气”就盖过前者,成为排行榜第一“豪放女”,将“芙蓉姐姐”挤到了第二。看官只需在网络上稍稍搜寻一下,就能看到“芙蓉姐姐”诸多搔首弄姿的相片以及“菊花姐姐”在视频上的洋相。两个姐姐一个比一个长得丑,可是自我感觉一个比一个好。当你走近她们,必定会笑煞人。笑过之后无疑会
期刊
7月1日对加拿大人来说是一年中众多的烧烤、运动、音乐聚会中最大的一个生日派对。1867年7月1日,四个省的居民摆脱了英国的管辖,成立了具有自主权的联邦制政府——加拿大,并将7月1日定为主权日(Dominion Day),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国庆节。1982年国会投票决定将这个节日改名为加拿大日(Canada Day)。加拿大人历来以和平友善著称,同时他们也是把生活和工作严格区分的民族,这与其它国家甚至
期刊
我是个爱幻想的女孩,从小就喜欢和别人不一样的事物。总希望有一天像那些大侠们那样能够倚剑走天下,在广阔的天地中寻求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心灵的归宿。虽然我出生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但我总不满意这座城市,即使很多人以它为荣。这座城市的深处隐含着一种外来的文化很难打破的秩序感,所以外来文化的最终命运总是被其秩序化。因此我总有一种强烈的压抑感,渴望上海天空以外的世界。而高考成为我实现愿望的锲点,最终上苍让我
期刊
忆二十年前的舞会  文□胡鹏南    现在舞厅到处可见,要跳舞随时可去舞厅,只要买张舞票就行,但是1986年前非但没有舞厅,而且“舞会”也只能悄悄试行。那时人们认为跳舞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系非法行为,为人们所不齿。1986年冬我们县文化馆接到有关部门通知,为了加速改革开放,丰富人们业余生活,要求我们开办“交谊舞学习班”,试办舞会,逐步推广交谊舞活动。  根据这一指示,县文化馆马上贴出广告,举办交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