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文化价值生态博物锗的身份认同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NG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態博物馆是一个理念
  生態博物馆在中国开花结果16年来,社会、学界都褒贬不一。目前,对生態博物馆的声讨声音居多,有了梭戛生態博物馆、西江生態博物馆的前车之鉴,所有人的问题是:现在的龙脊怎么样了?运行状况怎么样?
  笔者通过两个博物馆动態回答这些问题:2011年8月23日,全国生態(小区)博物馆研讨会上,龙脊壮族生態博物馆、贵州黎平堂安生態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小区博物馆、浙江省安吉生態博物馆、安徽省屯溪老街小区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生態(小区)博物馆示范点;2011年11月24日,广西民族生態博物馆建设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在南宁举行,来自广西民族博物馆“1+10”项目的生態博物馆业务力量与全国生態博物馆专家共聚一堂。主要的培训对象都是来自广西各生態博物馆的村民,他们当中,有立志振兴本民族文化的年轻人,也有多年来致力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村干部。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内容针对生態博物馆具体工作展开,从博物馆实务出发,提出各类问题具体应对措施。这个针对村民的业务知识培训,是生態博物馆“政府领导,专家指导,居民主导”建设理念的实现,是生態博物馆运动的又一个新坐标。
  其实,生態博物馆概念虽诞生于法国,但在我国引入了这个概念之后,更多的操作是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特定生態、文化资源而定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没有一个生態博物馆采取了相同的建设方式,生態博物馆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態博物馆是一个理念,引用这个理念,保护我国亟待消亡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思路,是生態博物馆的现实意义。
  然而,公众对生態博物馆理念的认知存在误区,无形中将生態博物馆置于尴尬之境,将某些地区的社会问题归咎于生態博物馆。而忽略了导致各类社会问题的其他因素。在此笔者不愿,也不能评定成功或失败案例,一个新生事物的成败得失,在短时间内进行评定,未免也有所不公。但是要指出的是,少数民族村寨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文化消亡和生计问题。在那些不建立生態博物馆的地区,上述两个问题仍然严峻。生態博物馆,不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更不是导致村民文化保护態度消极的直接原因。
  正如生態博物馆所强调的“活態”一样,龙脊壮寨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態博物馆带给村民的,不是一座称为“博物馆”的吊脚楼,不是外来的游客,更不是几笔可观的旅游收入,生態博物馆更是一个理念,唤醒了那些曾经被村民忽视的文化价值,给村民提供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新思路。在高喊“文化自觉”的今天,生態博物馆,无疑是增强民族文化自豪、自信的新理念。
  生態博物馆是一个工具
  曾有学者提出,博物馆是社会变革的工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为民族小区的文化特性提供保证,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还能够通过各种管道发挥经济作用(吕济民《新世纪博物馆应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中国博物馆》,2000年第1期)。生態博物馆没有背离博物馆的初衷,在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文化工具的作用。文化工具不是扶贫工具,而是通过文化的作用,对文化整合与保护、村民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促进,为少数民族群体提供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
  从文化整合与保护方面来看,龙脊壮族文化要素较为丰富和全面,各类自然、人文景观保持良好,这是生態博物馆建设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调查、建立博物馆的方式,发掘出了很多即将被人忽略的珍贵文化要素,将各类文化要素进行整合,使龙脊的文化特色更为鲜明,起到了文化保护的效果;梯田景观是劳动人民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生態博物馆中纳入梯田景观,为梯田从“景观”身份转向“自然文化遗产”身份提供了学术的基础。
  从身份认同角度看,生態博物馆采取“政府领导,专家指导,村民主导”的建设理念,将博物馆交给村民自行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文化权利,起到了增强村民身份认同感的作用。龙脊壮族生態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符号,为龙脊村民带来了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他们比其他村落更容易受到到社会关注,在一定概念中,他们成为了“白衣壮”的典型代表,这种“代表性”作用,往往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在未来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模式上呈现更多选择。
  生態博物馆是一个机遇
  从1995年到2011年,从“六枝原则”到“全国生態博物馆福州会议”,粗略统计,在我国已建成生態博物馆(或小区博物馆)30余座,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以云南、贵州、广西居多。学界有人将梭戛生態博物馆的实践称作第一代生態博物馆,以广西民族博物馆“1+10”项目为代表的建设高峰称为第二代生態博物馆,那么福州会议之后,将会带来第三代生態博物馆的建设高潮。有了以往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不断改进的生態博物馆建设方针和良好政策环境下,生態博物馆将成为民族博物馆的一大类型,成为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机遇。
  诚然,生態博物馆不是拉动少数民族经济增长、全面振兴少数民族文化的“灵丹妙药”。在我国第一代生態博物馆运动中,确实也出现了村民管理意识淡薄、政府包办的问题,旅游的负面效应也一度阻碍了生態博物馆的正常运行。然而,我们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这项运动带来的积极效益: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形成了生態博物馆“六枝原则”,并且将长期按照这个方针继续推行下去;国家文物局将在不久之后颁布“生態博物馆建设标准”,从国家政策上对生態博物馆进行规范;越来越多的生態博物馆建设起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一代担任了本民族生態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一大批本民族的管理者正在成长起来;生態博物馆在民族文化旅游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而且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作为晋升国家生態博物馆示范点的龙脊生態博物馆,今后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是值得我们期许和期待的。因此,现在轻言生態博物馆的得失或成败还为时尚早。我国第三代生態博物馆运动才刚刚起步,随着国家政策向文化发展的倾斜和扶持,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大力提倡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运用,我们有理由对未来进行憧憬,生態博物馆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其他文献
阙是我国古代一种礼制建筑。宋《营造法式》日,阙在周代称象魏,“周官太宰以正月示治法於象魏”,也就是说,阙是公布政令法规的地方。阙也称门观,《说文》:“阙,门观也。”阙还有一些别的名称,如阙与大门相连,称作罘恩。阙的规格大小与位置,往往随着阙的主人地位高低而定,如《礼》:“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又如《白虎通》:“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阙的类型分多种,
期刊
徽道,概念中的“商贸之道”,当然没有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显赫声名。但是,其真正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商贸”!自唐宋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道。如今的故道遗珍足以再现当年的独特辉煌,也是多少年来旅人试图探寻徽州古民居、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载体。然而,这条古道数百年沉睡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榉树、枫香、石楠等古木参天,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各种野生动物如野猪、豺狼、虎豹以及毒蛇、山
期刊
嵩山位于今天的河南郑州登封境内,其地理位置处于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阳城建立于嵩山东南。龙山文化晚期,从夏迄周,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由此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中原”。  城邑、文字、青铜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它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嵩山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的
期刊
一位满族的新娘,一个广州的富家小姐,一对福建的互相凝视的夫妻,三位表情各异的满清总理衙门的官员,北京街边的古董摊,香港照相馆里的画师,闽江夕阳西下的美景,厦门布满鹅卵石狭长阴暗的街道里破败不堪的民居,台湾土著平埔人建造的居所……他们离我们已有一百多年,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也许有些熟悉,抑或十分陌生,而这就是一位欧洲摄影师用照相机记录下的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图景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期刊
2008年12月12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怀来鸡鸣驿城抢修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国家将在三年内完成鸡鸣驿城的拆迁、文物维修等工作,预计总投资将达到4.6亿元左右。 《鸡鸣驿城文物保护规划》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200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作为国家重点文物维修项目,由河北省文物局会同张家口市和怀来县具体负责驿城抢修保护工作。河北省省委已将该工程列入省委领导
期刊
每个走进石屏的人,心中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座被浓郁香气包裹着的古城,你能闻到的,是大街小巷中飘荡的豆腐香。你闻不到却能感觉到的,是古宅深巷里的文墨幽香和书卷气息。    文墨飘香的古城    至少在云南,像石屏这样文墨飘香的古城,已经很少了。即便是大理和丽江,你都无法像在石屏古城一般,感觉到那些在古宅深巷里飘荡的文墨幽香和书卷气息。  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石屏县,历史至少可以远溯
期刊
今天,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珍藏着一种用青铜制造,平面、曲腰。一端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表面铸花纹的古代乐器——铜鼓。世界上生产或使用铜鼓的地方,有古代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在这些地区中,云南铜鼓以其类型最丰富,使用时间最早、最长,出土有伴出物,数量居全国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    铜鼓类型划分是铜鼓研究的基础,使我们可
期刊
在中国大西南横断山区祟山峻岭的峡谷中,有一条可与“北方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古道,它就是连接印度、西藏、云南、南亚、西亚的国际大通道——茶马古道。就在这“茶马古道”进藏的交通要冲剑川,中外文明碰撞到一起,擦出了见证古道兴衰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文明之花一石钟山石窟,  石钟山石窟所在的剑川,历史悠久。开发较早。从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文物可知,早在31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这里的先民就率先完成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
期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掀起的西域探险热潮,俄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探险队接踵而至,对龟兹石窟进行了考察。在考察和发掘的同时,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从这里劫掠过壁画、塑像和文书等珍贵文物。其中,克孜尔石窟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本文就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流失作一历史回顾,并据近年来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流失国外的壁画原位进行考证。  克孜尔石窟壁画等文物流失史    在古代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沿一
期刊
山海关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关设卫以来,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265年的修筑,形成了境内长城南起渤海之滨的老龙头,北至与抚宁交界的九门口,全长26公里,由10大关隘、7座城堡、45座敌台、51座城台、14座烽火台构成的建筑规模;完成了关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七城连环,“主体两翼,左辅右弼,前哨后卫,一线遥迤”的防御布局;齐备了滨海长城、平原长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