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那山那人那狗》的唯美艺术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那山那人那狗》以自然清新的风格、唯美的视觉语言与艺术追求彰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对艺术电影承载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和美学特征进行了典型的诠释,对中国电影在全球语境中走民族文化之路有着深刻的启示与标杆作用。它传承了中国美学追求唯美、追求含蓄的风格,在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以及价值道德评判中体现了中国人隐忍、朴实、执着、善良的文化基因。本文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挖掘出影片中的艺术美和诗性特色,感悟其中的唯美意蕴。
  关键词:那山那人那狗;色彩;语言;距离;意境
  《那山那人那狗》是我国第五代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的一部艺术片。它讲的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西部山区邮路上的故事。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最后,在一个早晨,儿子毅然背起曾经伴着父亲走了几十年的邮包,踏着晨晖走上了父亲同样的道路,而那条忠实而矫健的狗也接纳了新的合作伙伴,继续踏上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邮路!
  一、《那山那人那狗》中艺术美的体现
  (一)色彩美
  山间那一片片如泼墨般浓郁的绿色
  夕阳下被映红的绿色稻田呈现的橙黄
  山里清澈见底的水
  安静的水车
  夕阳下随风飞翔的纸飞机
  还有那侗族姑娘褂子的一抹鲜红
  无不是饱含着感情的美丽意象
  光和色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有了光和色,我们才能看得见,而且色彩在本部影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第一个镜头就对湘西山区的景色尽览无余:碧绿的稻田、蜿蜒的石头路、淙淙的流水、绿色的水塘和菜藤,一切都浸润在朴素单纯的绿色之中。在父子同行的这段乡邮路上,整个大山都被浓郁的绿色包围着:绿色的树林、绿色的草地、绿色的竹子、绿色的苔藓等等。绿色是影片的主题色彩,既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它既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也承载着儿子自己的希望;这条被父亲走了几十年的乡邮路现在由朝气蓬勃的儿子继续走着,带着希望而来又向着希望走去。另外,金黄的颜色在本片中也有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一种温馨、柔和的氛围,代表了父子之间的谅解和亲密。例如:父子俩在山顶上触目远望,儿子放纸飞机时,打在二人身上的光是柔柔的金黄色,给人带来了无比温暖的感觉。
  光的处理在本片中也很有特色,其中有两处展现的最为明显。一处是,我和父亲在黄土乡望风村委会时,父亲去屋内取碗倒水,屋内的光线是黑暗的什么都看不到,只有父亲佝偻的背影;另一处是,给五婆送信时,五婆坐在屋门口,屋内也是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到和屋外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五婆的形象在黑暗中显得尤为突出,仿佛一幅静止的油画。这种带有油画质感的光、色处理给影片添上了唯美的诗性意蕴。
  (二)语言美
  《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语言极符合东方美学的特点:委婉、简单、含蓄、有哲理。在影片中“我”担任着双重身份,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演绎故事的人;“我”的内心独白出现了十几次,例如:“两个人走路总该聊点儿什么,可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我心里特怕我爸,跟他特生”“长这么大‘爸’都很少叫一声”,这种独白式的叙述,把语言含蓄委婉的特色展现的惟妙惟肖。在影片的前一部分,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很少,两个人仿佛都是惜字如金的人,很吝啬说话,但是吝啬的言语取代不了深厚的感情,为了不让父亲沾凉水,儿子执意背父亲过河。这些无言的行为却比苍白的语言更有力的多。
  此外,影片中还使用了转移话题、不直接回答的方式来展现语言的简单、纯朴和深厚意蕴,例如:儿子问“闷不闷”,父亲回答“别老回头,看着脚底下”;儿子说“你还没这邮包重呢”,父亲笑着说“看老二跑得多欢,一跑他就暖和了”。这样的对话把父子间的真情无比含蓄而委婉地传递出来,虽然没有直白的表露,但心已经是暖暖的了。
  影片最后,父亲与儿子促膝长谈时说:“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有滋味;就像咱们跑得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可干得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儿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不冲别的,就冲这些乡亲们,就冲他们住在大山里。”这一段话越听越有滋味,越想越有内涵,其中不只有父亲对儿子的教导还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哲理。为了“神仙的后代”,为了他们的想头,父亲毫无怨言的走了几十年,“我”也会继续守着这份想头走好以后的每一年......
  (三)距离美
  这里的距离主要是指父子心理上的疏远和隔阂以及到最后的体贴和理解,一种心理距离上的由远及近。开始时,儿子对父亲是陌生的是不解的,“我心里特别怕我爸,跟他特生。那时候他好像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到他回来那天,我就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每次我说父亲不喜欢我时,妈总说我胡说”等。虽然二人同行在邮路上,但是父子之间一直无话可谈,就只是一前一后沉默的走着。在路上,儿子在找不到父亲时,放下邮包焦急的去寻找,但是看到父亲安然无恙的回来,又一句话不说转头就走。儿子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的走着这如此苦闷的路,更何况“这路根本就不是人走的”。之后,经历了乡亲们送父子二人出村、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奋不顾身地追信、父子同盆洗脚促膝长谈等事件之后,父子间的隔阂逐渐得到化解,二人的心慢慢地靠近。
  (四)意境美
  看《那山那人那狗》就仿佛是在看一幅唯美、清新的山水画卷。无论色彩、光影、人物、语言、情节还是情感都是温馨、淳朴、感人至深的。简单的一山、一人、一狗传递着温和敦厚的东方之美,这部电影中,处处都彰显着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性韵味。最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是,在望风村乡亲们送别我们的时候,“把我们送到村口,还守在那儿看着我们走远,他们是来送我爸的。”父亲几十年的乡邮路走出了一路的深情,虽然没有上级的重视和优厚的待遇,但是乡亲们的记挂、信任和依赖是父亲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转娃说的“你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不能让你再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你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不能让你的儿子也为我们滚下山一次”。转娃说这些话的时候很轻松,但是这里面的内蕴却是沉重的、感人的。这温厚而浓郁的人情,也许只有这山里才有吧。再比如 “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这些简单又纯朴的话只有亲身感受后才能说得如此平淡如此悠远。
  二、结语
  《那山那人那狗》真的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是一首悦耳的曲子,是一段温暖的感情,是一个纯真梦幻的梦。其中有我们读不尽的哲理,受不尽的感动。它不只具有画面美更有意境美、内蕴美。它在电影史和美学史上的地位更是无可取代的。
  参考文献
  [1] 孙宜君;王建彥.霍建起电影的美学品格初探[J].电影评介,2007年06期.
  [2] 杨翠娟;周彩霞.电影《暖》的诗意美学风格赏析[J].电影评介,2008年13期.
  [3] 周华.唯美之境中的纯朴回归——霍建起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探析[M].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其他文献
摘 要:电信虽创办时间较短,但是自创办以来,统治者吸取铁路、邮政部门的教训,极力避免对于北洋时期电信与列强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列强“利用借款扩大权益,在电报、电话、无线电等方面进行侵夺,使中国电信更加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而“北洋时期各派军阀为获得帝国主义财政支持仍不惜出卖电信权利”。  关键词:北洋时期;电信外债;马可尼  一、北洋时期的电信外债举例  (一)天津电话借款  1912年1月,
期刊
摘 要:双关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一语双关”,即言在此而意在彼。理论上的双关语是利用语言和词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辞格。作为一种巧妙诙谐的重要修辞手法,双关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对其研究成果丰硕。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回顾前人研究的成果,指出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修辞;双关;综述;  双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它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风趣生动,不仅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期刊
摘 要:基于不同的历史实践,生产生活环境等背景,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文學、艺术成果也不尽相同。中西美学思想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艺术土壤,各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中潜存着一个前提,即把美当做一种实体,这是西方实体思维的呈现;中国并没有采用西方的实体思维去探讨美之本质,而是另辟蹊径,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与内心、人与外界的关系,将天地万物的内外和谐视为美,这显
期刊
摘 要:“注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与此相关的机制和理论对二语的习得和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韩国留学生为例从注意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词语搭配的介绍入手,讨论其在V(双)+N 搭配习得输入、中心加工和输出阶段中的作用,并梳理V(双)+N 搭配习得教学中的注意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认识、发挥汉语作为二语的词语搭配习得中注意的作用,促进汉语作为二语的词语搭配的教学。  关键词:注意;
期刊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要描写明清年间各阶层人物的讽刺小说,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一系列受八股束缚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间百态。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场舞弊;社会原因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现实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文中真实地描写了科举制度下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在这一系列不合理现象背后,是当时统治者们的专制集权和科举考试对各阶层民众的思想束缚。从这一现象入手,深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是研究消费问题的两个基础。文章选取了8个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统计指标,并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类平均法、最短距离、最长距离法和K-均值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得到了最佳聚类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公因子,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定意义的结论。  关键
期刊
摘 要:艾吉,是从红河梯田里走出来的哈尼族诗人。艾吉,离开了童年时代的梯田生活,住进了喧闹的都市,可心却驻扎在那遥远的故乡。故乡,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游子们声声呼唤的名字。艾吉把这份浓烈的乡愁之情镶在心底,把思乡之苦写在纸。本论文试图从诗人念乡村、恋乡音、睹物思乡等来分析艾吉诗歌作品的乡思情节,从而更深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感情格调。  关键词:艾吉;故乡;思乡情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故乡怀
期刊
摘 要: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开始重视空间的作用,颠覆了长久以来被时间光芒所遮蔽而被认为是静止的僵化的容器的空間观。罗伯特·戴维·萨克和列斐伏尔都分别从地理视角和政治-经济视角对空间概念加以阐述。虽然他们二人出发点不同,但都对空间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性进行了不同程度地阐释,这大大地提升了空间的地位。同时,空间理论也进入了文学研究领域,与文学空间展开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文
期刊
一、生态学派及其观点主张  (一)生态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态学派是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之一。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地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关系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一些自我调整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较快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的同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现。这一系列问题在2
期刊
摘 要:高密东北乡,这个以莫言小说中的故乡记忆构建起来的文学王国,在其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愈发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学命题。论其小说创作,“故乡想象”可谓是其经典文本的立足点,创作背景的出发点。笔者试图从其小说创作的两个侧面进行开掘,即以母亲形象与故乡构建和故乡孕育下的生命活力为出发点,选取其代表作品中颇具特色的文学意象,探究其故乡想象的深层意义,试图在另一层面对莫言小说有新的阐释。  关键词:高密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