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传统民间家具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民间家具的造物特征进行提炼。通过与“宫廷家具”的对比,指出传统民间家具长期被忽视的状况和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所在。通过对民间家具研究历史的梳理,指出进行传统民间家具研究的难度所在和研究现状。最后,提炼概括出传统民间家具的整体造物特征:实用至上,功能多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榫卯结构,科学精巧;技艺朴拙,亦有创新;造型简朴敦厚,装饰丰富多样;地域特色丰富多彩。
关键词:民间家具;传统家具;造物特征
民间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民间家具”是相对旧时的“宫廷家具”而言,主要是指我国民间历代广为流传、使用的各种家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历了“漆木春秋、秦风汉俗、魏晋新风、大唐华彩、五代风貌、宋制完备”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传统家具发展高峰[1]。其种类可以分为椅凳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屏架类等,内容丰富多样,如民间家具有蒲团、秧凳、乞丐椅及各种满足民间实际生活、生产、劳作的多功能家具。但因其体系庞杂、散落民间,对比“宫廷家具”形拙材劣,制作技艺相对粗糙,完整作品存世较少等原因,长期处于被研究者忽视的状态。
实际上,传统民间家具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绝不逊色于宫廷家具,反而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首先,由于民间家具为平民百姓所制作和拥有,数量品类众多,集地方传统、民俗信仰、神话传说等于一身,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反映地区的风土人情,更具地域文化特色;其次,民间家具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形式和地位,更注重实用,因地制宜,迎合大众审美观,更能表现当时当地的大众文化[2];再次,民间家具制作依赖地域的自然优势,就地取材,用户口头传达需要后,由当地木匠凭经验制作,因而民间家具更加淳朴大方,更符合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最后,民间家具虽然传承性强,原生状态好,但流通性相对较差,款式变化滞后[3],尽管如此,民间家具所携带的历史、人文信息依然相当丰富,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一、传统民间家具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近代以来,对传统家具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如法国奥迪隆·罗什的《中国家具》、德国莫里斯·杜邦的《中国家具》、古斯塔夫·艾克和杨耀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杨耀的《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等,及陆续出版的《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中国家具鉴定与欣赏》《中国古代家具》等著作。這些研究大多以明式硬木家具为主,以收藏心得和鉴定形式为内容,聚焦于时代背景、风格特征、材料、结构、装饰、年代鉴定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具史进行了总结,但多偏重于鉴赏材质好、做工精良、观赏性强的宫廷家具、官宦家具和文人家具。
对于传统民间家具来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的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家具的种类、功能、材料、制作工艺等也有很大差异。古代信息传播较慢,各地区家具款式、制作技艺难以同步,同一时期的家具也可以呈现较大的差别,对其进行具体的断代界定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家具作为一种易搬运的物品,跨区域的移动和迁徙也会使地域性特征变得模糊。加上后人的大量仿品和复古制品,容易令人产生对家具归属年代的疑惑。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家具基本都是木质的,木材相对易腐易烂,中国古代又不具备在家具上题写设计、制作等相关信息的传统,种种原因使得针对传统家具的研究困难重重,令许多学者望洋兴叹。如已故的著名鉴定家王世襄先生,曾面对山西古家具发出过“未经沧海难言水”的感慨;清华大学教授陈增弼先生多年来对民间古家具精心钻研,但直到临终前也未能成书结果[3]。
不过,随着地域性家具收藏的兴起,以一些古董收藏专家和古旧家具修复专家为代表的一派学者,在所积累的民间家具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所在地域的民间家具经过对比性分析和研究,总结并形成了关于其品类、材料、结构、装饰、风格演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可乐居山西民间家具选藏》《中国民俗家具》《川作家具》等。还有一些硕博研究生针对部分地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尝试,但这些研究范围相对于地大物博、人文历史丰富的我国来说,仅是散乱的零碎片段,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2016年潘鲁生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的开展,为全面研究中国民间家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将民间家具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以省、市、区为单位,对全国各民族、各地民间家具进行记录,总结不同地域的民间家具特色,全面而系统地辑录民间家具面貌,重视发掘工艺思想,关注家具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创新和衍生的过程和关系,为建立中国民间家具档案库,尤其是民间家具工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中国传统民间家具的造物特征
中国传统民间家具虽然颇具地方特色而纷繁多姿,但中国终究是个大一统的文明古国,各时期的哲学意识和社会观念都统一在儒、佛、道的思想下,民间家具的造物理念和审美取向并无本质区别,所以,民间家具的功能、材料、结构、技艺、造型及装饰等都有规律可循。
(一)实用至上,功能多样
物以致用是我国传统造物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生活尚不富裕的平民百姓来说,家具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用、好用、简易、经济通常是其基本设计原则,而根据实际需要,常将多种功能相结合,使一物多用成为民间家具的一大特征。如图一所示的秧凳,又叫秧马、秧船,形似小船,头尾翘起,平常可作为小凳供人坐于其上,或作为儿童玩乐的木马,其最独特的功能则在于,农民插秧时可以带上它,坐在泥泞的水畦中,更轻松、舒适地劳作,所以,它不仅是一种家具,更是一种提高农作效率的农具。宋代,苏东坡遭贬岭南,途经庐陵(今江西吉安),看到这一农作场景,获得了创作《秧马歌》的灵感[4]。
(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民间家具材料以柴木为主,各地区根据当地植被和材料出产状况,一般依据经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如北方多用榆木、柏木、槐木、柞木、桦木、柳木、松木、杨木等[5];南方多用榉木、杉木、樟木、梓木、竹材等;而广州、上海一帶多用红木,一方面得益于交通优势,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两广地区是全国贵重木材的重要产地。在制作民间家具时,木匠对木材本身的材性、材色、纹理等利用较多,不作过多的修饰,保持朴实自然,而制作民间家具的木匠,一般是农闲时制作家具,农忙时务农。在其长期生活和劳作过程中,民间木匠对当地的树种、材性、纹理、强度、色泽等都十分了解,因此,本着材尽其用的精神,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下,民间木匠对什么家具用什么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6]。
(三)榫卯结构,科学精巧
民间家具同宫廷家具一样,在结构上主要采用榫卯结构接合,大体可分为框架结构、箱式结构和折叠结构,依据各家具零部件的形状、尺寸、部位、材质等确定相适应的榫卯结构。如桌案类家具(图二)腿足与牙条、桌案面相结合的插肩榫,四足顶端出榫夹住牙条,向上承载桌案面,上截开口,嵌夹牙条,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相应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齐平的表面,这种腿足开口嵌夹牙条、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的做法,使案面的重量通过牙条向四足均衡分散,并且案面上的压力越大,牙条和腿足扣合得越紧,达到了科学和美观的统一[7]。
(四)技艺朴拙,亦有创新
一般的民间家具,因所用材料中等甚至较差,质量标准不高,加之民间工匠水平参差不齐,使民间家具制作技艺一般比不上宫廷家具的精益求精,细节上不太讲究,甚至较为随意,所以整体制作较粗俗,技艺朴拙。但部分技艺在民间因种种原因却有宫廷家具所不具备的新突破和新创造。如黄河下游沿岸区域较为常见的柳木圈椅(又叫乞丐椅,见图三),民间百姓向往象征身份地位的高档圈椅,却没有好的材料和精细的技艺,无法用三五截木材加工,民间的能工巧匠们便就地选取广泛栽种的护堤柳木,创造性地发挥柳木的易弯曲性能,改圈椅的三五截连接为一木弯曲,腿足也是用两根柳木一弯而成,创造性的工艺简便而实用地满足了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物质需要。
(五)造型简朴敦厚,装饰丰富多样
民间家具制作相对灵活,比例尺度相对宫廷家具略有缩小,比例关系较宽泛、自由,造型或简或繁,变化多端,整体简约朴素、敦实厚重,多表现平民的身份地位和审美情趣。
民间家具装饰或朴素简洁,或求多求满,以“明式”家具最为典型。“明式”家具装饰手法多样,雕刻、镶嵌、漆饰、彩绘等技法都有使用,装饰题材丰富,追求热闹的氛围,颇具地方特色,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如“喜鹊登梅”“渔樵耕读”“黄山松涛”“双桥夜月”等,又有对美好祈愿的幻想,如“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凤穿牡丹”等,还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如“八仙过海”“百鸟朝凤”“麻姑祝寿”“金鸡闹芙蓉”等。
(六)地域特色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民间家具除以上的共性外,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气候、地理地貌、物产资源、交通状况、生活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在悠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制度多变、思想发展迅速,加之移民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造就了多姿多彩、内蕴深厚的地域文化。反映到家具上,就是每个地域甚至每个时代的家具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综合家具各方面特征,地域性风格明显且较具代表性的可以概括为京作、苏作、广作、晋作、鲁作、徽作、川作等类别。京作雄浑华丽、美轮美奂;苏作简约清秀、素洁文雅;广作大气奢华、装饰西化;晋作古朴厚重、沉穆劲挺;鲁作(图四)浑厚质朴、内敛中庸;徽作朴素简洁、注重礼制;川作朴实自然、简秀古拙。
三、结语
研究传统民间家具就像面对一本深邃的历史巨著,总能感受到这本巨著的庞杂、悠久和它蕴含着的历史、人文、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这本巨著看似残破,却以其强劲的生命力,真实地记录着古代工匠的技艺水平,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价值取向,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发展水平,所在地域的地貌物产、风土人情、历史文脉等。保护、珍爱传统民间家具,解读、研究其所携带的历史密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
基金项目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项目编号:16@ZH021)。
作者简介
王所玲,1979年11月生,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传统民间家具造物特征。吴萍萍,1980年4月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柴木家具:中国古家具的金字塔基[J].收藏与投资,2016(10):60-63.
[2]张从军.俗说俗物 秧马[J].民俗研究,2018(5):3.
[3]陈增弼.北方民间家具初论[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4):24-26.
[4]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5]方海.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民间家具;传统家具;造物特征
民间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民间家具”是相对旧时的“宫廷家具”而言,主要是指我国民间历代广为流传、使用的各种家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历了“漆木春秋、秦风汉俗、魏晋新风、大唐华彩、五代风貌、宋制完备”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传统家具发展高峰[1]。其种类可以分为椅凳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屏架类等,内容丰富多样,如民间家具有蒲团、秧凳、乞丐椅及各种满足民间实际生活、生产、劳作的多功能家具。但因其体系庞杂、散落民间,对比“宫廷家具”形拙材劣,制作技艺相对粗糙,完整作品存世较少等原因,长期处于被研究者忽视的状态。
实际上,传统民间家具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绝不逊色于宫廷家具,反而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首先,由于民间家具为平民百姓所制作和拥有,数量品类众多,集地方传统、民俗信仰、神话传说等于一身,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反映地区的风土人情,更具地域文化特色;其次,民间家具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形式和地位,更注重实用,因地制宜,迎合大众审美观,更能表现当时当地的大众文化[2];再次,民间家具制作依赖地域的自然优势,就地取材,用户口头传达需要后,由当地木匠凭经验制作,因而民间家具更加淳朴大方,更符合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最后,民间家具虽然传承性强,原生状态好,但流通性相对较差,款式变化滞后[3],尽管如此,民间家具所携带的历史、人文信息依然相当丰富,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一、传统民间家具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近代以来,对传统家具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如法国奥迪隆·罗什的《中国家具》、德国莫里斯·杜邦的《中国家具》、古斯塔夫·艾克和杨耀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杨耀的《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等,及陆续出版的《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中国家具鉴定与欣赏》《中国古代家具》等著作。這些研究大多以明式硬木家具为主,以收藏心得和鉴定形式为内容,聚焦于时代背景、风格特征、材料、结构、装饰、年代鉴定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具史进行了总结,但多偏重于鉴赏材质好、做工精良、观赏性强的宫廷家具、官宦家具和文人家具。
对于传统民间家具来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的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家具的种类、功能、材料、制作工艺等也有很大差异。古代信息传播较慢,各地区家具款式、制作技艺难以同步,同一时期的家具也可以呈现较大的差别,对其进行具体的断代界定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家具作为一种易搬运的物品,跨区域的移动和迁徙也会使地域性特征变得模糊。加上后人的大量仿品和复古制品,容易令人产生对家具归属年代的疑惑。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家具基本都是木质的,木材相对易腐易烂,中国古代又不具备在家具上题写设计、制作等相关信息的传统,种种原因使得针对传统家具的研究困难重重,令许多学者望洋兴叹。如已故的著名鉴定家王世襄先生,曾面对山西古家具发出过“未经沧海难言水”的感慨;清华大学教授陈增弼先生多年来对民间古家具精心钻研,但直到临终前也未能成书结果[3]。
不过,随着地域性家具收藏的兴起,以一些古董收藏专家和古旧家具修复专家为代表的一派学者,在所积累的民间家具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所在地域的民间家具经过对比性分析和研究,总结并形成了关于其品类、材料、结构、装饰、风格演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可乐居山西民间家具选藏》《中国民俗家具》《川作家具》等。还有一些硕博研究生针对部分地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尝试,但这些研究范围相对于地大物博、人文历史丰富的我国来说,仅是散乱的零碎片段,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2016年潘鲁生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的开展,为全面研究中国民间家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将民间家具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以省、市、区为单位,对全国各民族、各地民间家具进行记录,总结不同地域的民间家具特色,全面而系统地辑录民间家具面貌,重视发掘工艺思想,关注家具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创新和衍生的过程和关系,为建立中国民间家具档案库,尤其是民间家具工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中国传统民间家具的造物特征
中国传统民间家具虽然颇具地方特色而纷繁多姿,但中国终究是个大一统的文明古国,各时期的哲学意识和社会观念都统一在儒、佛、道的思想下,民间家具的造物理念和审美取向并无本质区别,所以,民间家具的功能、材料、结构、技艺、造型及装饰等都有规律可循。
(一)实用至上,功能多样
物以致用是我国传统造物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生活尚不富裕的平民百姓来说,家具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用、好用、简易、经济通常是其基本设计原则,而根据实际需要,常将多种功能相结合,使一物多用成为民间家具的一大特征。如图一所示的秧凳,又叫秧马、秧船,形似小船,头尾翘起,平常可作为小凳供人坐于其上,或作为儿童玩乐的木马,其最独特的功能则在于,农民插秧时可以带上它,坐在泥泞的水畦中,更轻松、舒适地劳作,所以,它不仅是一种家具,更是一种提高农作效率的农具。宋代,苏东坡遭贬岭南,途经庐陵(今江西吉安),看到这一农作场景,获得了创作《秧马歌》的灵感[4]。
(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民间家具材料以柴木为主,各地区根据当地植被和材料出产状况,一般依据经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如北方多用榆木、柏木、槐木、柞木、桦木、柳木、松木、杨木等[5];南方多用榉木、杉木、樟木、梓木、竹材等;而广州、上海一帶多用红木,一方面得益于交通优势,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两广地区是全国贵重木材的重要产地。在制作民间家具时,木匠对木材本身的材性、材色、纹理等利用较多,不作过多的修饰,保持朴实自然,而制作民间家具的木匠,一般是农闲时制作家具,农忙时务农。在其长期生活和劳作过程中,民间木匠对当地的树种、材性、纹理、强度、色泽等都十分了解,因此,本着材尽其用的精神,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下,民间木匠对什么家具用什么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6]。
(三)榫卯结构,科学精巧
民间家具同宫廷家具一样,在结构上主要采用榫卯结构接合,大体可分为框架结构、箱式结构和折叠结构,依据各家具零部件的形状、尺寸、部位、材质等确定相适应的榫卯结构。如桌案类家具(图二)腿足与牙条、桌案面相结合的插肩榫,四足顶端出榫夹住牙条,向上承载桌案面,上截开口,嵌夹牙条,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相应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齐平的表面,这种腿足开口嵌夹牙条、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的做法,使案面的重量通过牙条向四足均衡分散,并且案面上的压力越大,牙条和腿足扣合得越紧,达到了科学和美观的统一[7]。
(四)技艺朴拙,亦有创新
一般的民间家具,因所用材料中等甚至较差,质量标准不高,加之民间工匠水平参差不齐,使民间家具制作技艺一般比不上宫廷家具的精益求精,细节上不太讲究,甚至较为随意,所以整体制作较粗俗,技艺朴拙。但部分技艺在民间因种种原因却有宫廷家具所不具备的新突破和新创造。如黄河下游沿岸区域较为常见的柳木圈椅(又叫乞丐椅,见图三),民间百姓向往象征身份地位的高档圈椅,却没有好的材料和精细的技艺,无法用三五截木材加工,民间的能工巧匠们便就地选取广泛栽种的护堤柳木,创造性地发挥柳木的易弯曲性能,改圈椅的三五截连接为一木弯曲,腿足也是用两根柳木一弯而成,创造性的工艺简便而实用地满足了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物质需要。
(五)造型简朴敦厚,装饰丰富多样
民间家具制作相对灵活,比例尺度相对宫廷家具略有缩小,比例关系较宽泛、自由,造型或简或繁,变化多端,整体简约朴素、敦实厚重,多表现平民的身份地位和审美情趣。
民间家具装饰或朴素简洁,或求多求满,以“明式”家具最为典型。“明式”家具装饰手法多样,雕刻、镶嵌、漆饰、彩绘等技法都有使用,装饰题材丰富,追求热闹的氛围,颇具地方特色,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如“喜鹊登梅”“渔樵耕读”“黄山松涛”“双桥夜月”等,又有对美好祈愿的幻想,如“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凤穿牡丹”等,还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如“八仙过海”“百鸟朝凤”“麻姑祝寿”“金鸡闹芙蓉”等。
(六)地域特色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民间家具除以上的共性外,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气候、地理地貌、物产资源、交通状况、生活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在悠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制度多变、思想发展迅速,加之移民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造就了多姿多彩、内蕴深厚的地域文化。反映到家具上,就是每个地域甚至每个时代的家具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综合家具各方面特征,地域性风格明显且较具代表性的可以概括为京作、苏作、广作、晋作、鲁作、徽作、川作等类别。京作雄浑华丽、美轮美奂;苏作简约清秀、素洁文雅;广作大气奢华、装饰西化;晋作古朴厚重、沉穆劲挺;鲁作(图四)浑厚质朴、内敛中庸;徽作朴素简洁、注重礼制;川作朴实自然、简秀古拙。
三、结语
研究传统民间家具就像面对一本深邃的历史巨著,总能感受到这本巨著的庞杂、悠久和它蕴含着的历史、人文、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这本巨著看似残破,却以其强劲的生命力,真实地记录着古代工匠的技艺水平,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价值取向,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发展水平,所在地域的地貌物产、风土人情、历史文脉等。保护、珍爱传统民间家具,解读、研究其所携带的历史密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
基金项目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项目编号:16@ZH021)。
作者简介
王所玲,1979年11月生,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传统民间家具造物特征。吴萍萍,1980年4月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柴木家具:中国古家具的金字塔基[J].收藏与投资,2016(10):60-63.
[2]张从军.俗说俗物 秧马[J].民俗研究,2018(5):3.
[3]陈增弼.北方民间家具初论[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4):24-26.
[4]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5]方海.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