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在五月的上半月成了极为热门的话题,各类媒体针对此事也展开了一系列讨论。起初这一极端化的街头暴力,出于怜悯心与对暴力的抵制,舆论一边倒地指责施暴的男子,然而在事件的信息逐步被释放的过程中,舆情却发生了反转。以致在2015年5月15日的百度搜索舆情数据中,指责女司机与指责男司机的对比竟达到了近5∶1的反差。
网络暴力下的群体低智商
之所以产生这一严重的倾向性结果,首先是女司机卢某故意以危险方式干扰他人行车,更为重要的是网友通过人肉搜索给卢某贴上了太多让人反感的标签。正是这一系列被网友整理出来的与本次事件并无直接关联的过去,让大家将对一个群体的印象强加到了卢某的身上,进而在社交媒体中借此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人肉搜索这一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暴力倾向的行为方式,加上大众窥视隐私的心理作祟,让人肉搜索从一开始便饱受争议。
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他们目前的组织赋予他们巨大的力量。”这正可以用来描述当前网络世界参与者的心态。勒庞在该书中指出,群体的聚集会使得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智商反而低于个体,而且群体的聚集使其很容易受某些情绪的激励,进而产生更多的不理智行为。这个也正是我们当前所看到的网络社会存在的问题。
正义幌子之下的悲哀
在这一过程中,网友对卢某展开了大量的人肉搜索。包括其前期的违章记录,甚至其酒店开房记录也被公布出来,这与本案无关,而且已经涉及了其个人隐私。然而网友却打着正义的幌子,做着越来越肆无忌惮的事情。
如果说男司机以暴力的方式对卢某进行报复是以暴制暴,那么网友对卢某的人肉搜索同样也是以暴制暴的表现。伪正义的私心作祟,使得无论自身是什么行为基础的网友,都在此时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可以公然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唾骂指责,殊不知自己已经在犯下错误。如果人们不认可男司机以暴制暴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同样,网友们也应该约束自己暴力地对别人隐私进行的侵犯。
社交媒体与自媒体自身的草根心态,使其有着更为强烈的意愿寻求更多的关注,于是网络搏位也成了常态。一个事件产生后,当信息通畅到足以阐述其具体详情时,搏位的诉求就没有寻租的空间,其干扰信息的能力也被降到了低点。相反,如果信息的通畅度存在问题,便很容易激励一些人去挖掘信息进而寻求被关注的机会,于是个人参与信息的积极性被点燃。但受制于信息的片面性与挖掘者自身价值取向不同,这一过程产生的信息偏差在所难免。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模式或是技术手段,有其实际价值,前提是需要为其创造合理的环境,并将其约束在合法的框架内,而不能滥用甚至触犯法律。最可怕的是,当人肉搜索已经成为网络暴力惯常的手段,但网民却不知道这是违法违规之举时,这其实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