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切除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_sm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跨中线骨瓣、条状硬脑膜瓣、向对侧牵引上矢状窦和经单侧纵裂切除双侧肿瘤等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6例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结果 肿瘤均为Simpson I级切除,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13例,与术前相同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全部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较好地避免过度牵拉脑叶,减少功能区脑皮层和重要回流静脉的损伤,消除了上矢状窦对大脑镰的"屋檐效应",有利于肿瘤的暴露和完全切除。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功能.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当前,患者对医疗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加注重有尊严、高质量的生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受病交所致的脑功能移位、重组以及脑的可塑性,神经外科手术中不能仅借助传统解剖标志来定位脑语言功能.手术如损伤脑语言皮质和语言网络,将导致术后失语症以及认知障碍.因此,神经外科术中脑语言功能定位与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其中尤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期刊
中国神经外科从20世纪40年代起步,迄今已近7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立也已逾25年。70年沧桑巨变,25年日新月异!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从初创起步、发展成熟,到走向辉煌,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为回顾数十年的发展史,缅怀前辈的开拓精神,展现当今神经外科人的风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决定编纂《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作为第一步,现向各三级医院神经外科征集贵科的发展史,拟结集出版《中国医院
期刊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指有临床症状但无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其疼痛特点是难以忍受的阵发性剧痛且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疼痛次数增加,疼痛程度加重[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可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杀[2].依临床症状又分为典型性和不典型性两种.其发病率约8/10万[3],平均发病年龄(62.7±15.8)岁[4].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对原发性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
期刊
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抽吸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大范围帽状腱膜下血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抽吸联合绷带加压包扎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观察丁苯酞(NBP)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 筛选首次发病48 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NBP治疗组(NBP组)及安慰剂组.NBP治疗30 d为1个疗程.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CD133 +/KDR+标记细胞作为EPCs标志.分别检测入院当天(基线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可以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及脑神经上,幕上多于幕下,最常见于幕上皮质下的深部白质[1-3],位于视交叉者罕见.我院于2009年9月收治1例视交叉海绵状血管瘤,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和Cowde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访2001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105个月(平均36.6个月).结果 7例患者中6例行手术切除肿瘤,另1例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肿瘤全切,1例大部切除.4例伴有Cowden综合征的患者主要伴发疾病有面部多发斑丘疹、肢端角化症、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乳腺瘤、乳腺纤
现报告我院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经手术和MRI检查证实的11例椎管内和颅内皮样囊肿破裂后脂性物进入颅内患者的资料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期刊
患者女,63岁.因左侧头部包块8年,明显增大伴头痛、头晕2年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左侧头部可扪及前后径10 cm、上下径9 cm包块,质地极硬,无压痛,与头皮无粘连。
催乳素腺瘤合成释放催乳素(PRL)导致高催乳素血症,在女性表现为闭经泌乳、不孕,男性可致性功能下降.PRL在维持皮肤健康及皮肤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作用既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例如,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PRL增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全身性硬皮病等[2].银屑病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3],临床表现为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表皮和真皮的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