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走进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

来源 :中外会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德龙 (Dan Londero)从2005年2月至今任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国区总裁。
  在此以前,兰德龙在励展博览集团(澳大利亚)公司工作近7年,并担任常务董事一职近三年,主要负责运营和管理贸易类和消费品展览会,他率领70位员工成功地提升了励展博览集团在澳大利亚的展览业务,使其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展会主办机构。
  作为大中国区总裁,兰德龙负责励展大中国区(含香港和澳门)的所有业务运营和拓展。自他上任以来,励展博览集团通过收购和成立合资企业等举措,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明显提速,涉足领域也得以拓展,可谓业绩斐然。
  
  孙钢于1990年调入中国贸促会展览部从事出国展览工作,1998年7月至2006年6月任展览部副部长,2001年起兼任展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孙钢曾多次参与和负责组织大型重点出国展览项目,他是2005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主要策划筹展负责人之一,并担任中国政府副代表、组委会副主任和中国馆馆长职务。
  孙钢注重展览经济理论研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展览理论研究及演讲文章。他还参与了国内有关出国展览管理文件的起草制定和展览专业场馆建设项目专家评审组工作。
  2006年7月孙钢离开中国贸促会加盟励展博览集团,现任励展中国公司高级副总裁。
  
  会展界的人才流动一直以来就是比较频繁的,不过一直以来,国有的展览机构更能吸引人才的加盟,而今年以来国内的展览人才向国际展览公司流动的趋势却愈演愈烈,尤其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加盟励展博览集团,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那么,励展博览集团目前在全球发展近况如何?它凭借什么能够吸引像孙钢这样的中国高级会展人才?以及这种人才流动对中国会展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走进了励展博览集团中国总部。
  《中外会展》:励展博览集团作为世界知名的展览公司,请谈谈其在近年来的全球发展状况及与其他国际大型展览公司相比其竞争优势所在?
  兰德龙总裁(下称“兰德龙”):自励展博览集团收购了Miller Freeman在欧洲的全部展览业务后,其全球展览业务进一步扩大,现在每年在全球举办展览会多达460个,拥有2300多名员工。
  其中励展中国公司每年在中国举办26个展会,拥有200名员工。励展在中国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成立上海励华展览公司,2005年投资成立国药励展展览公司,并推出会奖旅游展览项目CIBTM、环渤海电子周和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今年6月又正式加入了中国机床展的举办者行列。这些项目目前都运转正常。我们派驻机床展的人员与原有的团队人员合作顺利,机床展的国际化指标正在稳步提升。
  现在励展在亚太地区拥有澳大利亚的机械制造周、泰国的机床展METALEX,再加上中国的机床展,励展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内机床项目的重要角色。
  作为全球最大的展览公司,励展拥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励展是真正的国际化展览机构,在33个国家有代表机构,在38个国家举办或参与举办展览会。而且励展是一家上市公司,在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都上市了,其运作是以市场为驱动的,非常商业化。其次,励展的规模庞大,所举办的展览会涵盖非常广泛,涉及很多的行业。此外,励展强大的全球信息网络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对于我们的展览会的不断发展助力匪浅。
  《中外会展》:近年来,励展博览集团成立上海励华展览,收购国药展览股份,加盟机床展,与中国展览业进行了多方位、多种形式的合作,请问励展对新的会展项目的开发和引进以及寻找中国合作伙伴有什么基准?
  兰德龙:首先要看合作伙伴所在的行业对于励展在国际发展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比如励华和国药两个合作伙伴,励华在包装、纸制品方面的展会项目具有优势,而国药在医药展览方面很强大。其次就是看双方能否顺利长期合作,这就像选择婚姻伴侣一样,不但要看能否产生化学反应,而且在未来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共同成长。当然合作伙伴的关系网络、展会声誉等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励展通常会选择在它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成熟、且很强大的领域在中国来开展合作。并且选择中国在该领域内比较强大的合作伙伴,强强联合,创造出优秀的展览项目。对于我们过去不太擅长的领域,如果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的项目我们也会加以考虑。只是由于中国拥有市场如此庞大,行业如此众多,每个行业又都有很多展会,我们需要聚焦在核心的行业,以避免资源浪费。
  《中外会展》:移植国际品牌展会是目前国际公司进入中国采取的比较普遍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励展在全球拥有众多的品牌展会,但是却不太采用这种方式,请问励展在引进项目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兰德龙:励展一般不采用移植品牌展会的方式,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普通观众还是不太了解国际的品牌展会,也因此看不到品牌的价值所在。励展引进展览项目最注重的是向本地的展商和观众传达国际价值,也就是说给本地展商带来更多的国际观众,给本地观众带来更多的国际展商。当然,我们在中国也有自己的“克隆”展,比如电子展NEPCON CHINA和物流展SITL ASIA等。对励展而言,品牌名称是次要的,我们注重的是将品牌背后的价值带到中国。
  孙钢高级副总裁(下称“孙钢”):励展在全球的展会涵盖52个行业,有些展会规模虽然不大,但每个展会都非常专业。在引入展览项目时,励展不仅要进行客观的可行性分析,同时还要研究探讨国际的买家和卖家与国内的卖家和买家如何结合。励展引进国际品牌到中国来的标准是将展览会的核心价值引入中国,也就是国际展商和国际专业观众,同时促成他们的交易。并不是励展在国外知名的展会就一定要引进中国。
  《中外会展》:中国的会展业在京、沪、穗三地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中国这些年也提出开发中部、西部,振兴东北等举措,请问励展博览集团面对中国中部、西部、东北等众多的二级会展城市发展,是否会采取什么新的策略?有没有开发会展二级城市的计划?
  兰德龙:励展的发展战略是以产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地理区域为导向。虽然西部办展的成本比较低廉,但是随着京沪穗三地场馆的建设和扩容,价格也会降低。当然,如果我们的优势行业,如电子、医药等在除京、沪、穗等地的中国其他地区有发展潜力,那么我们也会考虑在这些地区举办展览会。
  大型国际展览公司聚集在京、沪、穗三地举办展会主要是因为三地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展商对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而成都、重庆、昆明、哈尔滨等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不够,国际展商对于这些城市的环境、产业等方面知之甚少,这也是西部发展会展业面临的考验。
  一般的国际展商并不了解中国分为几大经济区域,更不知道每个经济区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支柱产业,国际展商一般体会不到这些区别。为此,励展也投入很多精力,促使国际展商来了解中国的经济情况,城市和产业分布等等。当然,宣传推广工作主要还是应该由这些城市来做,加大宣传,提升城市知名度,许多二级城市也还是有发展机会的。
  《中外会展》:自兰总上任以来,励展中国有了新的面貌,是否可以谈一下您对中国会展业整体发展的认识?
  兰德龙: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了解,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中国办展竞争对手尤其多,不仅仅是和我们一样的展览公司在办展,政府、协会、商会、展览场馆等都在举办展览会。中国会展业比较年轻,正处在发展之中,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因此出现一些弊病。
  首先,中国缺乏成熟的展会标准,展览会水平参差不齐。中国会展业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推出自己的展会标准。这样不但有利于会展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真正对得起花钱参展的企业,给他们传递真正的参展价值。
  其次,中国展览场馆的需求和地理分布不匹配。不需要大型场馆的地方大肆建设,需要的地方却供不应求,导致资源大量的浪费。
  再者,中国会展业与许多会展发达国家的显著区别是政府参与会展的程度非常大。政府参与的展会往往会得到政府很大的扶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办展费用补贴,但这同时也造成这些展会缺乏竞争性。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至少是造成发展相对缓慢。
  《中外会展》:国际大型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发展,一般采取的都是本土化的人才战略,励展的人才结构却选择了中西合璧,员工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外,如新加坡、澳洲、奥地利、法国等,能不能谈谈励展的人才战略?
  兰德龙:励展1985年就进入中国,但是它真正的活跃期是从2002年开始,在发展的初期,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这样才能与励展的全球网络形成互动,才能将励展全球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等带进中国。而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我们就需要大量的本地人才,逐步实现管理层的本土化,这也是励展中国的发展趋势。但是中方的合作伙伴最看重的是我们的国际化优势,因此一定要在管理层和人员结构上保持一定的中外人才比例,并且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健康的平衡点。当然,励展选择本地人才也有一定的标准,比如说要有成功的履历、经常与国际公司联络,或者有海外教育背景、接触不同文化的经历等等。
  “客户至上、人尽其才、力争上游、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是励展企业文化里的核心价值。励展的人才战略也是围绕着它来制定的。为了让国内外的展商和观众都能够满意,励展在中国发展必须要接受中国的文化,并且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这也是我们为之骄傲的高度国际化。
  《中外会展》:外资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吸引大量的本土人才加盟,尤其是中国会展业高端人才孙钢先生的加盟已经成为中国会展业的一个热点话题。您如何看待这种人流动?
  兰德龙:会展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目前多数人只关注到本地会展人才涌入外资企业,但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励展也在为中国培养人才,在人才的开发和培训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和投资。比如励展创办的励展大学堂就对员工进行了持续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岗培训。励展的某些员工在其未来事业发展的某个阶段也可能回流到本土的展览机构。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流动对于中国会展业发展不无益处。
  孙钢:会展本身是无国界的,无论谁来办展会,只要主办方是好团队,项目是好品牌,只要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办展,就会提升中国展览业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类似励展这样的海外公司需要中国本土人才,而中国也需要他们的资本、经验、品牌等,这是一种很好的联姻,这种结合会为中国会展业真正实现“四化”奠定基础。我个人也愿意为促进励展与贸促会和其他同行们的合作交流创造条件,进一步为中外会展的合作贡献力量。
  《中外会展》:孙总走上新的岗位后,角色产生了一定的转变,那么对于会展业的中外合作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孙钢:我离开贸促会加入励展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加入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公司来加深我对展览的认识,提高展览水平,丰富我的展览事业,满足我的展览情结。
  励展的这种为买卖双方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与我从前所服务的机构有许多不同之处。贸促会虽然也举办展览会,但是与励展这样的专业公司完全从企业角度、市场角度出发办展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概括来说,我是从一个相对宏观的机构到一个相对微观的机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不过贸促会并不完全是官方组织,也有民间性质,而且我平时也比较注重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因此加盟励展以来,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
  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为中外双方的买家和卖家提供一种服务的平台,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展览业比较缺乏的。中国在会展业的发展上存在粗放型投资,资源耗费巨大和投入与产出不十分匹配等问题。中国的展览会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真正做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交易平台。我们的会展业也应该细致认真地、有计划地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会展环境。我希望能够在励展学习如何建立这种优质的服务平台。励展在开发展览项目时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项目确实有利于促进中外双方的企业交流,确实有发展前途,成本必须合理才开始涉足。这一点值得我们国内的同行学习。这是我加盟励展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外资进入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过外资进入中国的展览市场,并且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一是有雄厚的资本,可以迅速并购中国正在发展的展会,融入他们的文化,通过改进管理,提高国际化、专业化程度,从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二是有国际知名的品牌展会,可以移植到中国,但也不是任何品牌移植到中国都会成功。还有就是,象励展这样的高度国际化的展览公司有其核心的文化,对市场认知到位,能够迅速的将其企业价值、文化融入到我们的会展业。大大改善我们的管理,改善我们过去没有营销计划,没有市场目标,缺乏对成本的核算,对利润的追求等等弊病。
  此次采访,兰总和孙总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兰总在访谈中表现出了励展作为全球最大的展会主办机构的大气,向我们阐释了励展希望带给中国的会展业及中国的展商和观众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孙总则敞开心扉,向我们畅谈了他的展览情结,以及他从业多年来,对中国会展业的深刻认识,并且表达了希望通过在贸促会和励展这两个不同的展览机构的经历,加深认识,进一步推动会展业发展的愿望。在此,真诚希望在中外会展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展览会这个平台,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China Med 2007主题定为“检验”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惠通(集团)总公司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联手主办的2007年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ChinaMed2007)将于2007年4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自1989年以来,ChinaMed已成功举办了18届,并于2004年通过了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
期刊
刘士铭1926年出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会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荣誉津贴。1950年,其学生时代创作的作品《丈量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被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并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2年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创作;1959年作品《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1997年创作的作品《黄河船》入
期刊
9月1日,广州会展业行业协会、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澳门会展联盟(筹)签署了《穗港澳会展业合作协议》。  12月18日,“首届长三角城市会展发展论坛暨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宁波等19个城市结盟。  近几年各种“会展联盟”频繁出现于中国的会展界,长三角会展联盟、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穗港澳会展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会展联盟等等,小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联盟,以
期刊
孙宏伟在1995年加入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之前曾先后从事国际贸易、高档物业销售、企业策划、企业投资理财、证券金融业务、公司资产重组及上市等工作,1995年之后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担任企业策划总监、深圳代表处首席代表、商城部高级项目经理、贸易部项目经理,现任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展览总监、国贸中心展览会议公司总经理、北京展览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展览馆协会理事、中国展览组织
期刊
在会展活动中,参展商是在同行业竞争对手云集的地方突出自己,树立品牌和形象,赢得目标客户。在这场争夺战中,我们的目标就是将客户吸引过来进行交流和业务洽谈,并让其对企业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依赖其展位来完成。这其中,除了热情周到的接待,细致专业的服务以外,展示的策划和设计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参展商来说,展会不是摆摊推销卖货,也不应孤立地展示个别的产品,而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综合
期刊
2006中国(北京)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      FAECF Franz Hauk  目前中国的一些民族品牌在德国非常知名,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他们。这让我们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政府在刊物上看到目前中国发展的非常快,就想带一些企业来试试他们的运气,看是否能得到中国买家的认可。从这几届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例如上一届跟我们一块来参展的一家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中国客户,这一届可以通过自己的渠
期刊
CEFCO论坛--世界会展业盛大聚会  1月11日,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在广州隆重召开,在全球展览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下,CEFCO论坛已经成为全球会展业人士最重要的交流舞台。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  2月18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成立,这是国内首个“国”字头的会展研究机构。    上海市对在沪举办的展览会实施全面综合评估  2月,上海市召开国际展览会评估工作会议,
期刊
12月19日,为期5天的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汽车博览会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完美谢幕,18.7万观展人次,2923辆车的销售数量,6.37亿元的成交金额,200余家国内外媒体,近千名记者。这一系列数字,无不证明长沙车展这张长沙的名片已经可以骄傲示人。  本届长沙车展得到了业界、参展商和广大消费者的充分认可,无论是观展人数、参展车型、销售车辆、成交金额等,都再次创下中部之最。众多车型中部首发,国内自主
期刊
12月9日,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主办的“2006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圆满闭幕。来自长春、昆明、宁波、广州、东莞、西安等城市会展办和展览公司代表和媒体记者300余人出席此次论坛。长春市和义乌市由副市长亲自带队参会,由此可见,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已经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与会者都充分肯定了政府主导型展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讲话中指出.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政
期刊
走过了11年的住博会如今已经成为房产、建材、家装参展商和市民之间的年度盛会.在宁波乃至全国房地产市场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第十一届住博会让参展商做成了45亿元生意,吸引了39万人次参观。又一次刷新了记录。  为了对住博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本刊记者采访了宁波住宅产品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展华先生。  《中外会展》:请简单介绍一下今年住博会的有关情况。  陈展华:今年展区主要分为房地产、家装、建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