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范畴与阅读理解力的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语感的内涵及生成,从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的差异入手,探悉语感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理,针对语感框架下的母语语感和二语语感的认知,探讨语感对阅读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语感;阅读策略;母语;二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90-02
  一、语感范畴
  (一)语感内涵
  语感被称为语言直觉,也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自然的感觉。张景祥认为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既定用法的敏感性,是对语言上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是与某种经历、知识产生非因果关系,但这种非因果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或概率上导出一种正确的结论,好似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一样”。
  语感也可以被认为就是学习者对语言“敏感”的能力,是人们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感知言语、词句进而立刻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乔姆斯基认为“直觉”能自然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会体悟能力,即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语感应是言语到意念的逻辑转换的能力,是一种语言能力的综合素质的转换。张征将语感描述为“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的理想境界”。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一种,是言语到意念的逻辑转换能力,是一种语言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其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王雪梅对语感的定义是:“人的言语活动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言语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的一种了解力。”
  (二)语感的产生
  语感的产生是多方面的。语言感知是一种语言意象,而非单纯感知,它带有直感性、整体性和概括性,又非理性认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语言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同化与适应的过程。在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将所学对象纳入到固有认知结构里,并进行主体心理图式的改造,以顺应对象。然而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和概念,即语词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抽象思维以概念与语词为材料进行逻辑推理,形象思维则以表象为材料进行想象。两个系统互相制约、渗透、影响、配合,最终建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
  形成了语感的基本雏形,即能够接受理解新学语言,并试图用新学语言的语汇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或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同时想与他人进行交流而跃跃欲试的状态的出现。一旦人们形成了语感,这种语感必然是习惯化了的、自动化了的、下意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直觉、语言习惯。因此,对相同的语言现象,由于个人经验、阅历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感反应。这就是语感经验性的体现。
  二、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的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母语对二语或其他语言习得所产生的影响叫迁移,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对语言习得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起阻碍作用的为负迁移。刘傲冬撰文指出,学习者大脑里已经存在一个牢固的母语系统,当其在缺乏真实而丰富的语境下(即脱离目标语的非自然环境)进行学习时,由于配合语言结构学习的相关非语言信息的欠缺,外语接触量又有限,再加上大脑有利用先前语言学习的强烈倾向,因此包括跟母语配套的非语言信息在内的母语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迁移,用以补缺,从而产生母语干扰。
  有关母语的干扰,不少研究者都作过深入的论述。语言学家Lado在其代表作《跨文化语言学》中就已经指出:与本族语相似的成分易学,不同的成分难学;学习语言的困难来自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可以预测外语学习的困难。
  Krashen认为:第一语言的影响可以看作是(目标语)获得程度低的一种标志。学习、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是在不断增强该语言语感的同时不断排除母语干扰的过程,外语学习亦如此。外语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形成外语语感,而排除母语干扰就是学习外语的手段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亦即排除母语的干扰可促进语感的形成,提高外语水平,而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母语的干扰就会越来越小。
  三、语感对阅读理解力的诠释力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要想完全理解原著的内涵并非易事,必须能够深入原作里层,抓住原作的意境及神韵,努力在语言学习实践中培养出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章彩云对语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他指出:若语感是“风”,阅读是“纹”,正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阅读时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现实的刺激物,首先唤起人们的记忆表象。如果我们大脑中记忆越丰富,那么在接触语言文字时就会愈迅速准确地反映出来。但阅读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在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下,还依赖于联想、想象和感悟活动,才能导入分析鉴赏,进入理解的内在历程。比如阅读古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如果离开联想、想象和深层的感悟,就只能获得关于山林古寺、幽径禅房和鸟噪钟鸣等模糊的表象而已,而对其中丰富的蕴涵及展示的意象情趣便会一无所知。只有在联想、想象和感悟的诱导下才能把思路拓展开去,看到隐藏在这模糊的直观表象之后的许多诱人形象;甚至可以透过声、形、色、味等的感觉,全身心地沉浸在那清幽静寂、美妙诱人的生动境界之中。对这样一首看似平常的文字的妙处,只有依靠语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和感悟,才能如实领会和把握。可见,语感是阅读进入作品情境的必要条件。
  李兰梅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极度复杂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条件以及地域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及意志过程,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及思维风格,并反映在不同的语言中。因此,在阅读理解中,不仅要求有思维机制的共性,还要求有思维的调节机制,来调节因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及思维风格的差异而产生的语言差异,为阅读理解创造条件。语感即是阅读理解中思维的调节机制之一。   四、语感心理机制与阅读理解的策略
  杨华等认为,语感是一个言语感知系统,其运作已经完全自动化,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从视觉、听觉摄入到解码、编码,再到连接长时记忆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运动觉表象,连接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及情感内存,进而形成理解与阐释;反之,从表达意向到语义初迹,再到语义初迹的线性处理,最后以语音或文字链条的形式外化,一般都是自动运作的,不需要意识的关照。从语感运作的流程来看,语感心理机制可以分为语言符号的视、听感知,人脑信息的内存,语言的解码、编码系统,多维语义初迹的线性处理等。
  关于语感的心理机制,比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是皮亚杰的同化理论。主体或把来自客体的信息整合于主体正在形成中或形成的图式之内,即所谓的“同化”;或是自己的图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异以适合客体,即所谓的“顺应”。人的认识从来不是从空白处开始的,总是从已存在的经验和观念出发,这已有的经验和观念就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图式。文容认为图式就是个体原有的全部的认识、情感、意志及个体的心理特征的总构成,它主导和制约着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作用和活动,这种作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预期框架的心理结构,是指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全部主观知识和经验的浓缩、凝结和沉淀,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带有个人全部经验独特性的心理反应模式。
  文容认为语感的心理机制在于图式对言语对象的加工作用,语感的培养就是要使语言学习者心理世界形成这种对言语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图式结构,这图式结构就是语感图式。人们理解和生成言语离不开原先储藏于无意识中的语感图式,语感图式也就是主体在言语活动中预先存在的以言语为信息载体的心理结构,就是一种言语心理结构。语感图式是语感生成的基础,包括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是不需要理解、追忆的外在的异己的知识,而是得自生活实践已经成为无意识的部分的观念、经验、体验,是内在的直觉知识。这种图式结构对外部世界时刻处于一种自觉迎接和准备状态,一旦接受外界新信息,立即自动将外来信息、组织进原有的图式结构的恰当位置,与原有的图式结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同化。而当图式结构对外来的信息无法组织时,这时图式就会发生变化或重组结构以适应新的信息,即所谓的顺应。语感力的高低就是这种对外来信息同化或顺应的灵活性,而且不管是同化还是顺应,整个过程是无意识的,个体无法觉察言明,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内隐的过程。
  读者的语感能力往往是一种整体能力的体现,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当中,而不是孤立的。要获得熟练而准确的语感把握力,准确地进行逻辑思维判断,不仅需要阅读技巧理论,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扎扎实实的阅读实践,逐步体会,“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只有提高了语感能力,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距离也自然缩小了,理解的失真现象就能较好地解决并最终完全消除了。
  二语学习者只有不断接触和使用目标语,通过量化阅读量,完成对语言惯例的认知内化过程,即言语到意念的逻辑转换过程,才能获得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升级的阅读能力。汤富华认为通过语感的有效训练,可以建立立体输入输出的阅读策略,在读者宽范围的语言接触极限下,在阅读输入完成的同时,可以进行有效的理解力的输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外语学习程序也就完成了。这一阅读策略要求读者积极打开认知世界,调整好学习策略,走语言自然习得的路径。
  ——————————
  参考文献:
  〔1〕张景祥.英语语感漫谈[J].外语教学,2001(1):88-91.
  〔2〕张征.对语感本质的再认识[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3(1):31-33.
  〔3〕王雪梅.英语语感的认知阐释——内涵、心理机制及应用[J].外语教学,2006(1):6-8.
  〔4〕刘傲冬.谈语言输入在成人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61-64.
  〔5〕甘利.母语负迁移问题与英语语法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28-30.
  〔6〕章彩云.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关于语感与翻译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8-90.
  〔7〕李兰梅.语感与翻译中的结构转换[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113-114.
  〔8〕杨华,孟繁兵.语感心理机制探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4(3):70-72.
  〔9〕文容.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汤富华,第二语言习得语感训练模式的假设[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6-70.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世上只有很少一些人具有特异视觉和能作意念书写,这些现象用现有物理概念还解释不了,但如这些现象属实,我们认为在其进行过程中有关人员的诸生理变化当可测知。为此,在王斌小姐合
四大“国字号”媒体是总理记者招待会“常委”级的媒体,由此可见他们在中国政治传播场域中的绝对话语权。相比之下,地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在招待会上的发言机会很少,甚至少到可忽
目的 探讨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方法 及其效果.方法 将70例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
2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在白宫地图室会见达赖。中方对此表示强烈抗议,并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西方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笔者选取《华盛顿邮报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193名弱视儿童及家长进行训练依从性评价,对各项结果进行1~4分评分,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利用骨创伤愈合的机制使其产生新骨,更好地解决了骨周围软组织不足与骨不连、骨缺损之间的矛盾。该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效果肯定。
目的探讨拉玛泽(Lamaze)呼吸法在产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1例孕期门诊宣教中学习拉玛泽呼吸法的初产妇为训练组,同期120例孕期门诊宣教中未经拉玛泽呼吸法训练的初产妇为
环境地质灾害是敦煌莫高窟主要的环境灾害之一,其涉及范围广,类型多、成因复杂。本文初步分析研究了莫高窟环境地质灾害作用的性质、机制和强度,并提出了科学防护的主要措施和途
伪书泛滥对当前出版界造成了严重危害。唯利是图、不良媒体推动、利用特殊需求心理、监管缺失等是伪书泛滥的主要原因。伪书危及出版原创力、业界诚信、出版市场秩序等,必须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