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是阻碍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因此,对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解构其内涵、观念(包括观念上难以克服的症结与逻辑),是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上的重要探索,更是推进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解构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科技远超人文发展速度的态势里,物质私有化影响下的文化浸润着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经这种大环境与价值观渗透的中国家庭与社会的影响,让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是高校在实施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问题。正视及克服高校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是顺利推进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观念进行解构性认知。
1.厘清高校教师对“自我中心主义”概念界定的认知及其必要性
自我中心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1806一1880)提出的概念。是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自我中心主义以自己为中心解释世界和处理事情,其基本原则为“自我中心”。 [1] 区别于其相近概念——唯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私。唯我主义认为只有自己才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认为“我的心灵是唯一存在的事物”。唯我论甚至认为心灵以外任何事物的知识无法被证明(justified)。严重时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而自我中心主义并非像唯我主义那样极端,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与认识,其并未意识到或并不在意其所未知的世界[2],个人主义则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强调权威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更强调自我的判断、行为,和自我的情感需要的重要性[3]。利己主义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即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作为道德的标准,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就是道德的,因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私欲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4]。自我中心主义并没有把重点仅仅放在利益方面。而“自私”的概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私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行为,是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5];然而,自我中心并不一定涉及与“利益”相关的命题,自我中心所涵盖的概念较大。
高校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往往对自我中心主义及相近含义的理解模糊。造成施教时无法有的放矢,因此完善施教者对自我中心主义问题在不同层面上的新认识与新理解,厘清自我中心主义与唯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及自私的含义理解及“自我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与利他主义间的异同。有利于针对大学生群体中不同个体所体现出上诉不同程度的状况表现有的放矢地实施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教育。
2.自我中心主义的内涵解构分析
自我中心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无法认识自己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以外的事物。大学生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概观来说是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人无法脱离自己本身和其所认识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换言之就是他们无法把自己脱离在认识活动之外去探索自己本身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自我中心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二是没有自己的参与便意识不到认识对象的存在。因为每一个认识的主体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本身,因此,无论在何种认识活动里,如果没有其本身的参与便没有认识的对象,这与培里的“意识到的对象总是和意识同时存在”的观点相符合。
3.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观念的解构分析
在发展心理学上,除幼时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与青少年自我中心(self centric)外,尚有第三种自我中心的型态在青年期之后仍然存在,可能持续至成人期,[6]这种“自我中心”的拖延与持续将会形成一种不良人格,既影响到个体发展,更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弱化界于青年期与成人期之间的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难以克服的症结。
3.1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难以克服的症结:
通识观念无法达成是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难以克服的症结之一。对于形成成熟价值观的施教者应注意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唯我主义回复,这不仅存在于学生个体的观念中、也存在于教师个体的观念里,对于个体观念出发的“创造”(思维、语言、行为……)来说,其自身创造的涵义只有其自身才能充分理解,也只有在其自身的生命中富有深刻的意义和有效作用。但是,从他者(学生或老师)认知的角度来看,进入创造者观念内部进而充分理解其创造生命的自体感悟的过程是非常不易的,感悟程度也因人而异,且每一生命体的观念背景、创造及知识积累程度及悟性能力皆有不同[7]。因此,衡量其标准的公约性就难以抉择,造成自我中心主义的另一典型体现,也就是说在同一问题上难以达成通识与通观所导致的具有“唯我”性的“自我中心主义”。此现象是师生、生生间在高校“自我中心主义”现象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自我中心环境的场缘间须臾不分的从属关系是导致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难以克服的症结之二。私有化,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环境浸润致使大学生难以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困境。孔融让梨的道理由来已久,儿童在小学甚至在学龄前便听过这个道理,但与孔融让梨背道而驰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直到学生大学阶段仍无法摆脱,知行脱节的内在原因在于其所处环境之场缘关系的影响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自我中心观念普遍的大环境的影响下,诸如学校、单位等子环境的信息交换最终走向同化……于是大环境(社会)与小环境(学校)场缘间须臾不分的从属关系导致道德素质教育难以持续发挥长期效应。使已接受道德素质教育者极易回复“自我中心主义”的原有状态。
3.2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解构逻辑
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知行脱节即仁义礼智的人为化之规范教育(外在约束)转为感化(内化感悟)教育。是填补大学生认识论不足的有效途径。自我中心主义在大学生中甚至已经不是因缺乏科学认识的一种独立体的个人行为,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单位集体的“范式”认同。这种在各个小单位所持各自所谓“范式”的现象是其对仁、义、礼、智、信等人为化教育的片面认识所导致。因此大学生走出这一自我中心困境的有效途径是认识的科学性,认识的科学性最终不是自我怀疑,是经历他者认同过程的自我肯定,这个过程是一个学生从肯定自我,怀疑他者——怀疑自我,认同他者——肯定自我,认同他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学生肯定了他人的价值,检视自己的个人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也突破大学生在个人生活领域中的自认为或自定义的“范式”认同。
从如上自我中心主义概念内涵观念逻辑分析,施教者应正视对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进行结构性认知的必要性,了解自身对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认识程度及存在此问题的学生难以摆脱困境之症结。从而顺利推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时蓉华 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1
[2]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0
[3] 邹广文 赵 浩.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M]求是学刊1999.2
[4]宋希仁等主编.伦理学大辞典[M]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2
[5]甘葆露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M]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
[6]时蓉华 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1
[7]张以明.现代性的运作机制: 反思性唯我主义[J]《现代哲学》2006.3
注:辽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GHYB13215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解构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科技远超人文发展速度的态势里,物质私有化影响下的文化浸润着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经这种大环境与价值观渗透的中国家庭与社会的影响,让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是高校在实施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问题。正视及克服高校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问题是顺利推进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观念进行解构性认知。
1.厘清高校教师对“自我中心主义”概念界定的认知及其必要性
自我中心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1806一1880)提出的概念。是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自我中心主义以自己为中心解释世界和处理事情,其基本原则为“自我中心”。 [1] 区别于其相近概念——唯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私。唯我主义认为只有自己才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认为“我的心灵是唯一存在的事物”。唯我论甚至认为心灵以外任何事物的知识无法被证明(justified)。严重时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而自我中心主义并非像唯我主义那样极端,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与认识,其并未意识到或并不在意其所未知的世界[2],个人主义则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强调权威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更强调自我的判断、行为,和自我的情感需要的重要性[3]。利己主义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即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作为道德的标准,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就是道德的,因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私欲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4]。自我中心主义并没有把重点仅仅放在利益方面。而“自私”的概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私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行为,是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5];然而,自我中心并不一定涉及与“利益”相关的命题,自我中心所涵盖的概念较大。
高校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往往对自我中心主义及相近含义的理解模糊。造成施教时无法有的放矢,因此完善施教者对自我中心主义问题在不同层面上的新认识与新理解,厘清自我中心主义与唯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及自私的含义理解及“自我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与利他主义间的异同。有利于针对大学生群体中不同个体所体现出上诉不同程度的状况表现有的放矢地实施弱化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教育。
2.自我中心主义的内涵解构分析
自我中心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无法认识自己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以外的事物。大学生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概观来说是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人无法脱离自己本身和其所认识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换言之就是他们无法把自己脱离在认识活动之外去探索自己本身没有认识到的事物。
自我中心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二是没有自己的参与便意识不到认识对象的存在。因为每一个认识的主体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本身,因此,无论在何种认识活动里,如果没有其本身的参与便没有认识的对象,这与培里的“意识到的对象总是和意识同时存在”的观点相符合。
3.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观念的解构分析
在发展心理学上,除幼时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与青少年自我中心(self centric)外,尚有第三种自我中心的型态在青年期之后仍然存在,可能持续至成人期,[6]这种“自我中心”的拖延与持续将会形成一种不良人格,既影响到个体发展,更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弱化界于青年期与成人期之间的大学生的“自我中心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难以克服的症结。
3.1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难以克服的症结:
通识观念无法达成是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难以克服的症结之一。对于形成成熟价值观的施教者应注意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唯我主义回复,这不仅存在于学生个体的观念中、也存在于教师个体的观念里,对于个体观念出发的“创造”(思维、语言、行为……)来说,其自身创造的涵义只有其自身才能充分理解,也只有在其自身的生命中富有深刻的意义和有效作用。但是,从他者(学生或老师)认知的角度来看,进入创造者观念内部进而充分理解其创造生命的自体感悟的过程是非常不易的,感悟程度也因人而异,且每一生命体的观念背景、创造及知识积累程度及悟性能力皆有不同[7]。因此,衡量其标准的公约性就难以抉择,造成自我中心主义的另一典型体现,也就是说在同一问题上难以达成通识与通观所导致的具有“唯我”性的“自我中心主义”。此现象是师生、生生间在高校“自我中心主义”现象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自我中心环境的场缘间须臾不分的从属关系是导致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难以克服的症结之二。私有化,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环境浸润致使大学生难以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困境。孔融让梨的道理由来已久,儿童在小学甚至在学龄前便听过这个道理,但与孔融让梨背道而驰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直到学生大学阶段仍无法摆脱,知行脱节的内在原因在于其所处环境之场缘关系的影响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自我中心观念普遍的大环境的影响下,诸如学校、单位等子环境的信息交换最终走向同化……于是大环境(社会)与小环境(学校)场缘间须臾不分的从属关系导致道德素质教育难以持续发挥长期效应。使已接受道德素质教育者极易回复“自我中心主义”的原有状态。
3.2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解构逻辑
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知行脱节即仁义礼智的人为化之规范教育(外在约束)转为感化(内化感悟)教育。是填补大学生认识论不足的有效途径。自我中心主义在大学生中甚至已经不是因缺乏科学认识的一种独立体的个人行为,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单位集体的“范式”认同。这种在各个小单位所持各自所谓“范式”的现象是其对仁、义、礼、智、信等人为化教育的片面认识所导致。因此大学生走出这一自我中心困境的有效途径是认识的科学性,认识的科学性最终不是自我怀疑,是经历他者认同过程的自我肯定,这个过程是一个学生从肯定自我,怀疑他者——怀疑自我,认同他者——肯定自我,认同他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学生肯定了他人的价值,检视自己的个人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也突破大学生在个人生活领域中的自认为或自定义的“范式”认同。
从如上自我中心主义概念内涵观念逻辑分析,施教者应正视对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进行结构性认知的必要性,了解自身对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问题的认识程度及存在此问题的学生难以摆脱困境之症结。从而顺利推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时蓉华 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1
[2] 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0
[3] 邹广文 赵 浩.个人主义与西方文化传统[M]求是学刊1999.2
[4]宋希仁等主编.伦理学大辞典[M]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2
[5]甘葆露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M]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
[6]时蓉华 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1
[7]张以明.现代性的运作机制: 反思性唯我主义[J]《现代哲学》2006.3
注:辽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GHYB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