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议议学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从旧知通向新知的一座桥梁,是认识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
  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以学为主”,提倡“读读、议议”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展开议论,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的“读读议议”中,研究了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题,发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
  启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问题大致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大类型,学生提的问题也不外这三种。学生刚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词、句字面的解释上,大都是“是什么”型的:如“这个字(词)读什么音,作什么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之类。在钻研课文之后,才能提出些“为什么”型的质量较高的问题。这种高质量问题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次初一语文观摩课,教的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一个学生读到“我”望着车夫的身影逐渐远去觉得他“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这句话时提出:“人逐渐远去应该身影愈来愈小,为什么这里写愈来愈大?”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全堂活跃,听课老师也点头称赞。老师抓住这个问题,要全班议论。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认识。这堂课教得相当成功。
  我认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高质量的问题。这类问题有以下特征:
  1.它是扣紧文章的字、词、句、篇提出的,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
  2.它是和文章主要内容有关的,不是细枝末节的钻牛角尖的问题。
  3.它是学生动了脑筋提出来的:即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人逐渐远去身影应该愈来愈小),经过辨词有一定的见解(认为文中的“愈来愈大”和应该“愈来愈小”有矛盾,要求排除)提出来的问题,所以有一定深度。
  4.它是值得议论、值得花气力去解决的。这个特征是以上述三个特征为基础的。这个特征的意思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和这个矛盾的排除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要内容,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因而是值得的。
  许多课上得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的本领就在于用全力去鼓励、启发并抓住这种高质量问题。为此,就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要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钻研课文。要培养学生看文章时字斟句酌、辨词辨句的习惯。要教会学生动脑筋,即看文章时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去和文章对照比较,去分析推断,从而找出想不通的矛盾,提出问题。不言而喻,教会学生动脑筋是关键的一步。这里,需要引导,需要启发。
  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我把近几年来学生在语文课“读读议议”中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觉得文章字里行间有矛盾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入选很多不同版本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多次强调自己“无话可说”,例如第一部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是鲁迅先生下笔却洋洋洒洒,一发而不可收。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会对此提出疑问,并由此深入文本解读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一方面鲁迅先生深感反动军阀和文人的凶残与卑劣,出离愤怒;为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学生遭到残酷镇压和虐杀感到无限悲痛,正是这种既悲又愤、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让作者“说不出话”;但是另一方面,为了揭露事实真相,警醒全国民众,告慰请愿中死去的青年学生,他又必须强忍着悲愤和沉痛的心情去以文字为武器,以文章为“投枪”和“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从而让反动军阀和文人的阴险、丑恶嘴脸彻底曝露在国民大众面前。所以,在看似矛盾的表达中蕴含着作者特别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二.觉得文句内容与已有知识有矛盾
  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描写当变色龙警官断定小狗是将军家的时候,就称赞小狗还不赖,并对着被狗咬了的赫留金威吓说:“我早晚要收拾你。”这时围观的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起来。有学生针对这一段提问说:“赫留金是劳动者,周围那群人也都是受压迫的小人物,劳动人民之间应该互相同情,为什么那群人看见警官欺压赫留金反而哈哈大笑呢?”这个初二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那点简单、抽象的政治知识,的确很难理解契诃夫描写的社会现象,所以觉得这种描写和他已有的政治知识有矛盾。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沙俄社会的闭塞、停滞和冷漠,了解那时小市民的自私、愚昧和无聊。契诃夫所抨击的不仅是变色龙本人,而且是产生变色龙的整个社会。这正是小说的深意所在。对变色龙的讽刺显而易见,而这层深意却不易理解。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理解课文是很有好处的。
  又如上举《一件小事》中的那个问题。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远去的人应该“愈来愈小”,与文章中的“愈来愈大”有矛盾。经过议论,大家认识到“愈来愈小”是视觉上对具体的形象的感受,“愈来愈大”是“我”对车夫精神形象的感受,这里讲的是两种不同的对象,因而并不矛盾。
  三.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和文中的遣词、造句、谋篇有矛盾
  例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学生对这个“相”字提出了问题:“这里的‘相’应该是相互的意思,但只有风水在动而大石头并不会动,怎么能相互吞吐呢?”这就是觉得文中“相”字的用法和他理解的“相”字的意义有矛盾。经过议论,学生搞清楚:多孔的石头的吞吐风水,但这里的景物是作者考察石钟山秘密的重点,盯着看久了,也可以视为浩渺的风水包围着吞着石头。所以写成“相吞吐”,正是传神之笔。
  又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选用了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孤弱”一词课文下给出的注释为“年幼丧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教材给出的解释与我们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有矛盾。《孟子·梁惠王下》中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按照这个理解,教材中所给出的注释“年幼丧父”解释的是“孤”的词义,“幼”解释为“年幼多病”、“弱小”、“衰弱”等亦无不可。这是否是文言中漏译的失误?学生的思考和钻研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更应该告诉学生另外一个文言现象,在先秦古文中,两个语素组成的双音节词,同义反复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其中一个语素只起衬音作用,翻译的时候通常这个语素会弱化不译。
  总之,上述高质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可以一言以蔽之:矛盾的发现和排除。矛盾的发现有以上三种路子。矛盾的排除,不外以下两种途径:或者否定了认为有矛盾的一方,因而矛盾不存在,如《陈情表》《变色龙》《石钟山记》中的那些问题;或者肯定认为有矛盾的双方,而指出这双方不是指同一对象,不是在同一意义上讲的,因而不成其为矛盾,如《一件小事》中的问题。研究这些发现矛盾的路子和排除矛盾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教师启发学生提出并解决高质量问题,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显然,上述种种矛盾都指逻辑矛盾。这种逻辑矛盾一般都不是课文本身存在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时产生的。产生这种矛盾,原因不外两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有局限。经过议论,在排除逻辑矛盾、解决问题的努力中就促进了他们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课文,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领域。这种理解的深入和知识的扩展,是学生自己在发现和排除逻辑矛盾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的,因而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体现了“以‘学’为主”。所以,善于提出并解决这种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必定是学业进步较快的学生。
  这种发现和排除逻辑矛盾的锻炼,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善于主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培养一种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遵守形式逻辑矛盾律的思维习惯。矛盾律要求人们对同一对象在同一关系下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反的判断,若同时肯定这样两个相反的判断,就叫做逻辑矛盾。学生在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排除逻辑矛盾的可能的方式:或者否定矛盾的一方,或者肯定矛盾的双方而指出双方指的是不同的对象,或者指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关系中的同一对象,因而两者都能成立。逻辑矛盾的发现和排除,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这样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必将有重大的意义。
  蒋镇一,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靖江。责任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婆家住在乡下,每逢节假日,我们一家人总要赶回家,老少团聚,吃父母做的家常饭。一切准备好了,我们提着大包小包早早地往家赶。还没到家门口,老远就见婆婆手搭凉棚在张望,看见
一20多年前,在农村老家婚礼上我认识了大奎。他那年才十五六岁,墩实的身材配上又黑又圆的脸庞,典型的农村小车轴汉子。也许我是那里唯一穿“娇衫”(当时一种时髦的T恤衫),腰
两年来,学校“三学两测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构建,不管初一年级还是初三年级,不管语文学科还是地理学科,所有的课堂都具备“三学两测”五个环节,即学生自学、同伴互学、教师导学、课始预习检测、课末反馈检测。只是笔者在最近几次语文课堂中发现,不是环节齐全的课堂,就一定是高效课堂。不同的教师在同伴互学及教师导学这两环节中处理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学生的表达因此很精彩;可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
期刊
太仓,东依长江,南临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2006年全市综合实力名列全同百强县(市)前十位。富裕起来的太仓人民深深懂得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道理,固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报数你个子高,站排头,第一次入伍训练,排长下口令:“报数!”你惊讶地看着排长,排长又大声吼了一遍:“报数!”你莫名其妙地走向那挺立的白杨,还回头问目瞪口呆的排长:“哪一
因为写稿的关系,我认识了在杂志社做编辑的女生小陆。工作三年了,依旧时不时地被领导训得叫苦连天,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发狠地说:“再训我一次,我就跳槽。”又过去了一年多,不知被训了多少次,她还是没有辞职,仍然口口声声“机会一到,马上走人”。  某一天,我问她:“如果你不做编辑了,你想好去做什么了吗?”她停顿好久才回答:“如果我知道我能做什么,早就辞职了。我现在迷茫死了。”  我试着问:“你没有什么特别
约翰的独生女安娜近日因为丈夫保罗新亡,夜不能寐。约翰请了好友亚瑟前去帮忙,不想,仅是一夜的工夫,就出了大事。清晨,费尔警官接到报警赶到时,亚瑟的尸体还没被挪走,保持着
即便和别人不一样,安静地,沉默地,有尊严地活下去就是。你什么都不用证明,你的存在就证明了一切。我很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有一次看的一集叫《非洲怪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