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大师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ong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颂今十九岁,从技工学校分到大山深处一个叫启晓的地方。那儿有家三线厂,叫万方机械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线厂虽地处深山,但福利待遇皆不错,可杨颂今不满意呆在这种地方,他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总觉得自己迟早要离开这。因此工作心不在焉不认真,经常被车间主任和厂领导批评。
  杨颂今常去的地方是厂图书馆,他经常在那苦读,他想,我总有一天会考大学走出大山。可杨颂今虽然读了技工学校,学的是电焊工,其实他小学教育都没好好完成,高考像一道翻越不过的大山。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身边和他一起在图书馆复习的初中生都一批批考出山外。
  杨颂今虽没考取大学,却爱上了读书。他从读书中明白了许多事理,思想也得到升华,他开始热爱工作,对生活充满热情。大家都觉得杨颂今彻底变了。除了读书,杨颂今没事还帮馆长整理图书。馆长生病了,厂长说你去图书馆吧。杨颂今点了点头。那些日子,他把图书馆管理得有条不紊。
  后来,图书馆老馆长病故,厂长对杨颂今说你来做这个馆长吧!杨颂今很利索地答应了。
  厂图书馆馆长几乎是光杆司令,手下就一个女职工。一个人既是馆长,又是管理员、保洁员。早上八点开门,晚上九点关门,要是有人还想留在那读书,馆长就得陪了。有些日子天天“夜班”,所以,馆长这“官”没人愿当。
  杨颂今却把工作做得很出色,这让厂长很吃惊。
  杨颂今也获得了爱情,厂医院的护士刘凤欣很爱读书,她总坐阅览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子。刘凤欣文静漂亮,一直低头看书,心无旁骛。偶尔会抬头看下窗外,窗外风景如画。
  杨颂今爱上了那姑娘,他弄来一钵玫瑰,花钵是青花瓷的。放在窗外的矮墙上,从此,刘凤欣抬头看见的不仅是风景,还有那盆玫瑰。
  他们以书结缘,成了夫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三线厂要搬迁撤并。杨颂今所在的工厂要改制。工人们领取了安置费,何之凯是杨颂今好朋友,说我们用这钱合伙做生意吧。杨颂今却说,厂子没了,这图书馆还在呀,厂里的职工还住在这呀,还有邻近村子里的孩子总得看书吧?
  杨颂今的父亲亡故,杨颂今去奔丧。没想到厂子早已面目全非,机器拆了能用的都运走了,不能用的被当作破烂卖了。让杨颂今没想到的是,图书馆里一片狼藉,几个库房的图书不知踪影。一问,才知那些图书也被当破烂一起处理了。
  人们第一次看到杨颂今发怒。他拎起一把铲子疯了般的要找人“算账”。他跑着,一群人在身后追。保卫处长把杨颂今抱住了,厂长示意保卫处长放人。杨颂今突然看见厂长和一群工友,他把铲子扔了。一脸平静地对厂长说,厂长,听说这些房子要买掉,职工可以优先。洪厂长吃惊地看着杨颂今。
  杨颂今把他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他还向朋友借了些钱。他真的到厂里找到厂长,把那幢小楼买了下来。
  厂长说,连我都要离开了,你要那房子有何用?
  刘凤欣也执意要离开,她并不赞同丈夫的做法,她觉得一切随大流,过去的已经过去,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但杨颂今很执拗。他们发生激烈争吵、推搡间,那盆花坠下矮墙,花钵破了。妻子愤而离去。
  杨颂今望着刘凤欣的背影,他期望女人能回心转意,但刘凤欣头也没回。杨颂东把那盆花栽在图书馆一角的花坛里。
  那天早上,人们看见杨颂今推着辆半新不旧的单车走了。
  城里,人们发现多了个收破烂的人,这个人有些怪,对旧书格外看重。总愿意出高价把旧书收了。他不修边幅,一身邋溻,胡子挺长,衣服破旧……在城里发财了的好友何之凯寻迹找来,好不容易认出,这个住在桥洞下的“流浪汉”就是杨颂今。
  何之凯还是力邀一起合作,杨颂今说那图书馆怎么办?
  杨颂今那些日子成了个“破烂王”,城里很多人认识他,一见他来,总是把废弃的书递到他的手里。
  下雨或者难以收破烂的日子,人们看见桥洞下的那个破烂王竟然在读书。
  又是雨天,两个女大学生在河边散步,突然遇雨,她们跑到桥洞躲雨,发现了正在读书的“流浪汉”。更让她们惊诧的是,那个“流浪汉”看得是一本黑格尔的著作。
  孔爱修和巩春来和这个“流浪汉”聊了起来。杨颂今口若悬河,让两个女大学生诧异不已。她们举起手机,把看到的听到的录了下来制成抖音并且发布到网上。
  杨颂今一下子成了网红,很多人拥到桥洞来一睹流浪大师的真容。
  杨颂今走到哪,粉丝就拥到哪。他们爱听他发表“演说”,或者“讲经论道”。
  粉丝越来越多,如过江之鲫。杨颂今说:你们影响到我收书和读书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杨颂今发现他的临时住处堆滿了书,甚至有刚从书店买来的新书。
  不断地有访客到来,有的身份显赫,有的貌美如花……
  有人想请他入职公司,甚至有人想请他出演电影,有人说,你什么也不干给你一套房你住着就是,你读你的书……
  粉丝蜂拥而至,越来越疯狂,甚至影响到了交通,杨颂今厌倦了,他说他想回启晓。
  第二天,来了一长队厢车,这些粉丝自愿组成车队,送杨颂今和他的书回启晓。
  寂静的山村突然热闹起来,志愿者和粉丝们帮助杨颂今整理着图书馆。里外一新,馆里的书比先前还多。
  让杨颂今开心的是,邻近村子里的孩童和后生,都到这地方来看书、借书。他并不知道,有些是专门为看热闹而来。
  但好景不长,随着“大师”的回归,网红的色彩暗淡下去,来启晓的人越来越少。读书的人也日见少下去。
  几个大学生自愿者也因各种原因先后离开。
  偌大的图书馆只有杨颂今一个人。他读书,种菜,也照料着那株花。但常常觉得那么多的图书放在那没人看,心里总不是味。
  他给城里的媒体朋友打了一个电话,他说:帮我发个广告,我的图书馆可以免费远程借阅。   杨颂今坐在那等待手机的响声。手机时常响起,多是些老粉丝的问候,或者是媒体来找素材,没有他期望的借阅。
  那天,却来了一封信,他觉得有些奇怪,现在还有谁写信呢?
  信来自监狱,杨颂今拆开。那是个服刑的犯人写来的。他说他叫魏群番,想借阅几本书。他说监狱也有图书馆,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读你的书。
  杨颂今很开心,把书找出整理好,快递寄到了监狱。
  不久,那些书寄回来了,附有一信:书,我都读了,读了书就是不一样。
  杨颂今又找出一些书寄了过去,不知道往返来回了多少次,也不知道那个服刑的陌生人读了多少书。但有人借书,他很高兴。
  春去冬来,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杨颂今以书为伴,依然过着寂静安祥的日子。
  这一天他又接到魏群番的信。那个年轻人告诉他,感谢寄来的书让他有好的表现,狱方给他减了刑。他即将刑满释放,希望刑满释放的那天有人在监狱的大门口接他,见证他的新生。可他是个孤儿,没有亲人。他问:不知道你能不能来接我?
  虽难确定,但他告诉了杨颂今他出狱的准确时间。
  杨颂今很快回复:我一定去接你!
  夜里下起了大雨,杨颂今检查屋子,发现屋顶有漏水,水滴在书架的书上。他冒雨爬上梯子补漏,不小心从梯上摔了下来,把脚摔伤了。
  离魏群番出狱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杨颂今的脚伤还未痊愈。
  那天,杨颂今找来辆轮椅。他叫来了乡里的一个朋友开了辆农用车,他坐在车斗里,开到乡间的公共汽车站。朋友说:你受这苦到底去哪?杨颂今说:我要去监狱!朋友笑了,开什么玩笑?算了,我不问了。
  公共汽车来了,售票员扶他上了车。
  里关站,一块巨大的标志显示“某某监狱”字样,箭头所指是另一条公路。大家扶杨颂今下车。售票员说:你真的去监狱?那还有一截路喔,你能行吗?杨颂今点了点头。
  坡道,曲折的弯路……杨颂今往远处望去,监狱在远处隐现。
  杨颂今艰难地摇着轮椅手柄,手心处渗出血渍,他仍然缓缓前行。监狱那边寂静无人,杨颂今的轮椅终于到达了监狱的大门。他坐在轮椅上看着手表。钞针的嘀嗒声里,突然掺入了一阵尖利的响声,监狱的大门被打开了。那边,一个年轻人朝大门外走来。他一直走到杨颂今的身边。年轻人抬头望了望天空,说:刚才还阴着天,现在满天阳光灿烂。杨颂今说,怎么?外面的天和里面不一样吗?
  是有点。
  天总是时阴时晴的,不过不要紧。
  那是,不要緊!
  魏群番推着杨颂今出现在晓启老旧的水泥路上。他们往图书馆走去,突然,杨颂今叫出了声,他看见那钵玫瑰,出现在那截矮墙上,花钵和先前的一模一样。
  杨颂今激动地站了起来,他想快步往家走,但还是趔趄了一下。魏群番扶着他走到门边。门开着,看见的一切与他离开时截然不同。一切都收拾得焕然一新。
  望去,依然是阅览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子,一个女人读书的背影。
  杨颂今听到身后魏群番对他说:就这事上你没跟我说实话,你不是有家的吗?
  杨颂今没回答也没回头,泪水肆意地从他脸上淌下来……
其他文献
这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  听说“房改”即将启动,宕江电视台职工宿舍的两套住房打算出售。住房是单位集资修建的。宕江地区一成立,宕江电视台也随着紧锣密鼓地组建,职工宿舍应运而生。成立地区时,从各县抽调来组建电视台的人并不多。修建职工宿舍时,根据组建人员每人一套住房的原则,多修了几套。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办公场地已不够用,多余的几套住房有的做了资料库,有的做了办公室,还剩余两套。听说要“房改”,台
期刊
时光匆匆,屈指一算父亲去世十八周年了。这些年来,我常常想念父亲,也经常做梦。梦见父亲还在老家房后的地里劳动,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抽着土烟,在村口盼望着他的儿女回家。我也一直想写点文字来纪念父亲,因为忍不住泪水,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描述父亲勤劳善良的一生。  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十几年来如电影在我眼前浮现,如影随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我时常在想,如果父亲还在,我一定会好好陪他说说话,品品茶,给
期刊
佛狸祠,佛读bi,听起来有点儿怪怪的名称,自然带几分神秘。不仅是出于探奇访胜的心理,主要还在于自己作品中写进了这地方,本应该叫采风,只是书已出版发行,并且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本,更有必要对实情实景做一次考证。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大胜南朝王玄谟的军队后,在山上建起了行宫,后人称之为佛狸祠,以此供奉和纪念。让它名扬后世的倒不是其承载的历史,而是辛弃疾的词《永遇乐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期刊
在博鳌  小溪必将被大河吞没,像我  必将被人流淹没  万泉河离开五指山的怀抱,似我  离开父母外出闯荡  五指山把一点一滴的爱汇聚  仿佛母亲把全部的话语  塞进我的行装  我常常迷失方向,在原地打转  那是生活的旋涡迷失了远方  我追逐着万泉河的波澜,来到  夜空中星光闪烁的博鳌  绿油油的椰树告诉我,坚持不懈  果子自然就会有成熟的那一天  万泉河来到博鳌,脚下的路  豁然变得宽阔、平坦  
期刊
约莫记得,正是去年这个时候,同样也是这样一个艳阳高照天,西天边胀鼓鼓的云团垂坠在山坡头。秋可悲,强说愁也罢,可海口的秋不觞情,暑气蒸腾中,怕是记得所忧之事也不易,再无心酝酿了。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毫无季节特征的日子里,暖风扑面,我竟想起去年游访骑楼那些妙不可言的情境来。  我是在黄昏来到水巷口的。  在老爸茶铺长长的遮檐下候着一壶花茶,看霞光变幻绮丽,海南的天,实在很有看头。茶铺的伙计生得敦敦实实
期刊
2016年5月,我和木木从首都出发,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几个时辰后,飞机穿过厚重的云层,降落在一座清透又略带海风咸湿气味的南国城市——海口。  透过舷窗,极目所望,水陆相接处,云雾蒸腾,是一片无尽的湛蓝与苍茫。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宿     抵达住处时已是午后,数个时辰的航行让我们腹中空空却没什么胃口,只待晚间一并解决。  酒店是在网上预订的,坐落于水巷口,装潢辉丽雅致,颇具南国特色。
期刊
一  灯塔在鱼鳃中茁壮  船在浪花中绽放  瓦罐上的提绳蔚蓝  三根肋骨不仅是撑起还可抵御  是你包容了月牙泉里沙粒的过错  飞赴的盐粒修缮浪花  海风吹亮井及森林满身的尘埃  当杀戮退居在一枚贝壳时  你将口含南山的积雪  一带一路地串起  在丝绸之路的铃声打磨  戴挂浸入  二  礁石像一根火柴  擦亮海的蔚藍  点燃沧海桑田共赴的旅途  当你对雪是一种奢望时  将盐的晶莹撒落酸雨中  三  
期刊
夜宿黎明村  到达黎明村,已近黄昏,  韭菜炒蛋,清炒丝瓜,清蒸茄子,  红烧土豆,水炖蛋,  餐桌上,手指夹着竹筷。  墙上那根黄杨木做的  十六两的老秤,秤杆上的  准星和秤砣,  无法平衡陡峭的岁月。  ——回忆令人惶恐,  四十年来有多少错失的事物。  天快亮了,为之虚度的  不只是这个夜晚。  当黎明村再次返照,  我需要再次依附,爬上一棵楝树,  借助树结痂的伤疤,见证我  曾在黎明村
期刊
在复古的春天遇到唐朝的玉人  故事乒乒乓乓一声,掉在时光里  一把桃花扇扇起春天的涟漪  思念是一枚邮票,人生是一艘客船  命运荡着双桨,谁一生不在水里,起起落落  关键时刻,你要划得开水波,抚得平伤痕  解得开那神秘的,胭脂扣  在大水里行舟,春情防不胜防  一个波浪袭来,道路可能找不着北  你可能体无完肤。爱情可能一下子被  打回唐朝。青鸟可能以断翅的方式  追求爱情,这就是我的甜蜜和忧伤  
期刊
纱窗上的蝉  你不作声  身体里却有巨大的悲鸣  纱窗有时候是稻草  有时候也是陷阱  我看见过那些抖动的尾翼  它们是多么不自量力  悄无声息是一种很好的活法  你我,世界,三者都相安无事  逃 离  昨夜,对于阴沟的定义  德国足球队认为是一片绿茵  我认为是一片虚无主义的海  在阴沟面前  所有的战车都必须打道回府  不管你的内心有多么强大  一些看不见的面孔  在宁远古城的夜色里浮动  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