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 神奇的戈壁草原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wwb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6-8日,中国画报协会、内蒙古画报社主办了全国画报媒体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采风活动,涵盖文化、旅游、高铁、航空等的35家画报协会成员单位40余名记者对乌审旗民俗、风光、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进行了采访。《云南画报》以散点透视方式为你记录呈现。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总人口共约11万人,有敖包祭祀、苏勒德等习俗,有萨拉乌苏文化遗址景区(河套人遗址)、图湾景区、银海旅游度假村等风景名胜。2017年,乌审旗入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75位。
  ◎乌审旗的云与蒙古人的性情
  从鄂尔多斯机场乘大巴到乌审旗需要一个半小时。
  此前,在我的脑海中,乌审旗就是一片戈壁草原。
  果然,顺着车窗向外看,世界仿佛都静止下来。一望无际的草原,没有尽头一般,开阔大气而又壮美无暇。
  晚霞的余晖映着碧蓝的天空,染红了天边那几朵薄纱般的云彩,轻盈之中透着些潇洒的意味,随性而行。但这里的云自有它的韧性,行而不乱,如同蒙古族人身上特有的刚硬劲儿,热情豪放,坦荡执着。
  ◎戈壁草原牧歌甜
  乌审旗的草原被称为“戈壁草原”,映射出乌审旗人在大戈壁上植草种树、改天换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情怀。此情此景,不禁让我哼唱起蒙古牧歌来,只觉得其中韵味自在心间。


  然而,这乌审旗的草原,还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汽车与歌声,在这广袤的草原上显得那么的渺小。
  草地上那些专心吃草的牛羊,听到车辆驶过的声音,便慢吞吞抬起头来,懒洋洋地一瞥,咀嚼着口中清香的草叶,歪着脑袋,目送着车辆驶过地平线……一瞬间,一切都又归于平静!
  黄昏来临,所有的草原生灵都徜徉在草地上。忽闻远处传来一声呼唤,只见一头母牛迎着落日缓缓走来。一头小牛高兴地向着母亲飞奔过去。母牛轻轻低头,吻了吻小牛的脑袋,小牛躲进母亲的怀抱里,一时间,天地静谧,只余那橙红的落日,在地平线三分之一处徘徊,暖洋洋地洒满了整个草原。


  ◎戈壁中的世外桃源——乌审旗古人类遗址
  随着行程,我们到达了神秘乌审旗一个更神秘的地方——鄂尔多斯人(河套人)遗址。
  印象中的遗址都是黄沙满天、寸草不生的。而令人惊讶的是,这里迎接我们的,却是一条望不到头的蜿蜒曲折的小河。
  两岸树木葱笼,河床青草幽深,河水清澈见底。鸟鸣、流水,妙不可言。一时间,从荒漠穿越到了绿洲,仿若到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此时,不由得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佳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水中倒映着绿树蓝天、白云苍狗,还有鱼儿忽隐忽现,实在是极乐之地。
  忽见河边草丛里翻滚出一眼眼黄沙,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一个个泉眼从洁净的沙底冒出,带出屡屡细沙、飘摇翻腾,如梦似幻。置身其中,这水似能净化心灵,不用多言,且掬捧河水品尝品尝这鄂尔多斯先人发现的秘境之味吧。
  沿着河流向前走,一群群小羊在树荫下吃草散步。它们迎着阳光走出来,踱步到小溪边喝水休息,如一片片飘落地面的流动的白云。


  河谷两岸,树影婆娑,高崖耸峙,田畴交织。崖下尚零星留存有人居遗址和洞窟,诉说着戈壁草原深处这世外桃源的沧桑。
  夕阳西下,几条老牛卧在草丛中反刍,眼神温润。顺着它们眺望的方向,一座古色古香的窑洞宾馆映入眼帘。
  ◎窑洞宾馆——高家大院
  高大的身躯、厚实的土墙、半圆的门窗,闻名遐迩的高家大院魏然耸立在这清清河流的源头。
  进入窑洞,床铺干净,空气中飘着些许泥土的芬芳,一股浓烈的西北风情扑面而来。 今晚就住在这里了——窑洞宾馆。
  累了、困了,上炕、上炕!
  头朝门窗睡下,好数星星和看月亮了……


  ◎终身念想——乌审旗美食
  吃过乌审旗美食的人,一定会念想终生的!
  乌审旗大草原最不缺的就是成群的牛羊,美食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传说中的手扒肉了。
  将一头羊处理成各色美食,对于蒙古人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他们从小便学习杀羊的本领,为了减轻羊儿的痛苦,還创造了一种神奇的技巧——不见一滴血流出就把羊儿搞定了。
  乌审旗的人们招待客人,常常都要制作手扒肉。他们不蒸不炒,用特殊的方法将羊肉整块煨熟后切块装盘上桌,色香味具全,着实诱人。
  遇到特别的日子,吃完手扒肉,最后还要上一道菜叫“羊被子”。鲜美的羊肉就像一床被子一样盖满了餐桌,美好生活可见一斑。
  乌审旗人还会将奶皮、酥油、炒米泡入奶茶中,待炒米略发软之后食用,口感奇妙鲜美。或是将奶皮切小块,与酿皮、凉粉拌在一起吃,在炎热的季节里尝上一碗这小吃,你甚至会希望夏季的时光再漫长些。


  还有那难忘的奶茶。自古以来,乌审旗人端上的奶茶都会加入食盐以示对客人的尊敬。这个传统流传至今,日常的奶茶中,他们也会加盐。奶茶的清甜搭配食盐的浓香,堪称人间极品。
  无论牛奶或羊奶,到了乌审旗人的手中,仿若翻花儿一般绚丽多彩。他们自制的酸奶,酸甜不腻,叫你欲罢不能。

其他文献
今年5月,在徐霞客游线全国第三批标志地论证会上,沾益区的徐霞客游线两个标志地文化遗存——新桥、自然遗存——珠江源成功入选。同时,珠江源被设为徐霞客游线的“特殊纪念地”。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浙江省天台县的赤城山、云南省宾川县的鸡足山和沾益区的珠江源三个地方被设为徐霞客游线的“特殊纪念地”。  珠江源距沾益城区50公里,在风景区正门,立着一尊高4.6米 ,宽5米的徐霞客雕像,他身背斗笠、手牵骏马昂首而
期刊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古普洱府所在地,是普洱茶都,茶马古道的源头。宁洱先民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茶马古道从宁洱起源,通往全国、走向世界,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普洱古府文化、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  美人之乡磨黑  进入宁洱境内不久,从山上望下去,下面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马古道上的磨黑镇,青瓦石路的古镇,我的视线里邂逅了一种深沉和凝重。磨黑是傣语“磨革”的译
期刊
公元1639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一个阴云密布的中秋夜,云南澜沧江附近的一个小镇子,风尘仆仆走来一个晒得黝黑的书生。他登上长长的楼梯街,徘徊良久,大概是漆黑的夜空让他郁闷,书生一声叹息,寻灯光进客栈,日记未记便早早睡下。  第二天,这个书生在日记里补记到:“蹑岗头,有百家倚岗而居,是为阿禄司……是夜为中秋,余先在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这位名叫徐霞客的书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期刊
王献生,字孟石,号亦僧、一壶、觉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滇云印社社员、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篆刻作品多次获全国大赛一等奖。十几次参加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和精品展。历年发表论文多篇。传记曾收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印学年鉴》《当代书法大成》等多部辞书。其书画作品线条灵动,结构新颖,传统功力深厚。近年作品在各大拍卖会表现活跃成交率较高,升值潜力巨大。兼擅古玩收藏和
期刊
顾大勇,1996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检查员、参谋、干事、副所长、所长等职务,现任临沧公安边防支队永和边境检查站副团职站长,武警中校警衔。  顾大勇同志通过QQ、微博等网络平台关爱帮扶辖区困难群众的事迹先后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军事纪实》《道德观察》等栏目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了驻地党委政府和辖区群众的一致拥护和好评,被驻地群众亲切称为“佤山幸福使者”。  因工作成绩突出,顾大
期刊
草纸,又叫土纸,在临沧市凤庆县诗礼已有两百多年生产历史。繁荣时期,凤庆县诗礼乡境内其手工作坊广泛分布。以古墨村为例,最高峰时达到三十多户,几乎是村村有作坊,人人会生产。  草纸主要用于卫生、写毛笔字、丧葬、祭祀等方面,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必备物品。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传统的土法造纸日渐稀少,市场逐步萎缩,到目前为止,全县土法造纸差不多绝迹了,只有一两户还在生产。  我小学时代书
期刊
如何实现贫困户如期脱贫致富?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持政策,以“龙头企业+基层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村电商”的联结形式合作发展产业,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  景谷县以乡(镇)为单位编制产业扶持实施方案,投入产业扶持財政专项资金4388万元,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2014—2016年脱贫户)户均给予5000元无偿产业扶持资金,超过5000元投资规模的贫困户申
期刊
对处于北温带的昆明人来说,对北回归线似乎特别敏感,因为踏过它,我们就进入了火辣的热带!踏过它,我们便直接享受阳光的直射之礼!  昆曼大通道与北回归线在云南普洱市墨江县纵横相交,所有南下的人都从墨江进入普洱市,进入热带,进入阳光眷顾的范围,于是墨江成为普洱市在昆曼大通道这条国际景观大道上北向昆明的门户,昆曼大道上的重镇!  ◎穿越北回归线  太阳来到墨江便不再北上,我们的车来到北回归线标志园前便也不
期刊
9月16日,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昆明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昆明记忆——杨长福摄影七十年作品回顾·典藏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  杨长福先生是云南省著名摄影家,从事影像事业已有70余年。他曾任云南省摄影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昆明摄影家协会第1-5届主席。他在7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以影为生,始终孜孜不倦、辛勤耕耘,足迹几乎遍及云南的名山大川、边疆山寨,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了七彩
期刊
如果说徜徉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玉龙雪山下美好世俗生活的一面,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它是纳西民族发展史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穿过古城里的石板路,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刻有“忠义”二字的牌坊赫然立于一片民居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土地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那恢宏的气势,雕刻精湛的石雕,使人恍若置身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