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域智慧教育环境初步建立,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县域中学教师需要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团队协作和学校助力四个方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实现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智慧教育;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施与推动下,县域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加大了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力度,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同于一线城市设备建设成熟、教学改革理念先进的特点,中、高考仍然是县域中学最重要的生命线,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外加“先进设备”运用不熟练,县域中学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基本处于被动响应的状态。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精力充沛、有自我发展意愿,对新技术、新理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创造力。下面,笔者结合课题实践的经验,谈谈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县域中学青年教师如何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学习“深度融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及必备技术
为了克服教育信息化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县域中学教师要先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首先,从宏观角度,要学习国家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了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其次,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相关书籍,如何克抗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该书界定了“深度融合”的定义,提出了融合的实质是促进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只有较为深刻地了解“融合的实质”,才能找到融合的有效方法。最后,“深度融合”实践对执教者提出了“技术”要求。它需要执教者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的方式,需要具备对所获资源再加工及操作智慧教育平台组织课堂的能力。尤其理科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学科教学软件的常规操作能力,通过软件的动态演示和虚拟平台的操作等方式,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二、依托县域信息化教学环境,探索校本教学模式
“深度融合”的开展离不开硬件的投入。一线城市的教学模式虽好,却无法照搬。因此,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校本教学模式。县域中学“深度融合”的开展要尽量依托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及支持系统,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优质资源。深度融合课倡导的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课程实践虽然离不开技术环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设计本身。笔者认为,县域中学的融合课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设计。课前预习环节由教师帮学生甄别自学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课中可以借助学科专门的信息化学习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课后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对学生所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以及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
三、集众人之力,积累学科融合类教育资源
首先,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公共资源的建设。信息化环境的营造,其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2020年11月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推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因此,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建设及深化应用,实现资源的积累、共享、优化,实践在线教学、教研、评价。其次,开发县域特色的校本融合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做法是:确定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融合课题,摸索适合现有条件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而且传统教学是不可替代的,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深度融合”,更不能为了“融合”而滥用“技术”,技术的使用要确实有助于理解的深刻性。最后,通过反复磨课,形成精品课程。融合课的打磨过程,可以由一部分技术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教师先熟悉智慧教育平台的运用,并在每一次课题实践中找到更契合的校本融合模式,最终通过一部分师生带动另一部分师生,扩大研究的辐射面。
四、制定学校助力政策,建立专业化成长档案
1.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规划与激励
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出台教师分层培养计划和考核奖励政策。全校教师被分为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高层次教师培养对象三个层次,并根据各层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指导各位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三年(五年)规划。学校要求这些规划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如阅读教学专著、开设各级别公开课、讲座、论文撰写等。这样的设置,让每个层次的教师清楚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并在各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成长。到了时间节点,根据教师拟定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与奖励。
2.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搭建
县域中学为克服在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可以考虑从学校层面设置各类教研核心团队,如信息技术攻关小组、文学创作小组、科技创新小组、论文写作小组、学科竞赛小组等,并根据教师的成长意愿,自主选择合适的领域,潜心钻研,以期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团队和个体。团队的合作也能充分发挥新、老教师优势互补与传承,促使专业水平整体性的提高。
这场信息化变革打破了“传统的安逸”,作为县域教师最积极的应对就是更新理念、乐于学习、勇于尝试。县域中学可以通过率先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并由点及面地带动各个年龄段教师的成长,共同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
基金项目: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县域智慧教育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QJYKT2019-263)。
参考文献:
[1]钟发全,謝芝玥. 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关键词:智慧教育;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施与推动下,县域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加大了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力度,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同于一线城市设备建设成熟、教学改革理念先进的特点,中、高考仍然是县域中学最重要的生命线,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外加“先进设备”运用不熟练,县域中学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基本处于被动响应的状态。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精力充沛、有自我发展意愿,对新技术、新理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创造力。下面,笔者结合课题实践的经验,谈谈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县域中学青年教师如何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学习“深度融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及必备技术
为了克服教育信息化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县域中学教师要先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首先,从宏观角度,要学习国家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了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其次,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相关书籍,如何克抗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该书界定了“深度融合”的定义,提出了融合的实质是促进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只有较为深刻地了解“融合的实质”,才能找到融合的有效方法。最后,“深度融合”实践对执教者提出了“技术”要求。它需要执教者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的方式,需要具备对所获资源再加工及操作智慧教育平台组织课堂的能力。尤其理科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学科教学软件的常规操作能力,通过软件的动态演示和虚拟平台的操作等方式,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二、依托县域信息化教学环境,探索校本教学模式
“深度融合”的开展离不开硬件的投入。一线城市的教学模式虽好,却无法照搬。因此,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校本教学模式。县域中学“深度融合”的开展要尽量依托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及支持系统,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共优质资源。深度融合课倡导的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课程实践虽然离不开技术环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设计本身。笔者认为,县域中学的融合课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设计。课前预习环节由教师帮学生甄别自学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课中可以借助学科专门的信息化学习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课后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对学生所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以及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
三、集众人之力,积累学科融合类教育资源
首先,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公共资源的建设。信息化环境的营造,其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2020年11月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推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因此,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建设及深化应用,实现资源的积累、共享、优化,实践在线教学、教研、评价。其次,开发县域特色的校本融合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做法是:确定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融合课题,摸索适合现有条件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而且传统教学是不可替代的,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深度融合”,更不能为了“融合”而滥用“技术”,技术的使用要确实有助于理解的深刻性。最后,通过反复磨课,形成精品课程。融合课的打磨过程,可以由一部分技术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教师先熟悉智慧教育平台的运用,并在每一次课题实践中找到更契合的校本融合模式,最终通过一部分师生带动另一部分师生,扩大研究的辐射面。
四、制定学校助力政策,建立专业化成长档案
1.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规划与激励
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出台教师分层培养计划和考核奖励政策。全校教师被分为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高层次教师培养对象三个层次,并根据各层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指导各位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三年(五年)规划。学校要求这些规划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如阅读教学专著、开设各级别公开课、讲座、论文撰写等。这样的设置,让每个层次的教师清楚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并在各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成长。到了时间节点,根据教师拟定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与奖励。
2.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搭建
县域中学为克服在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可以考虑从学校层面设置各类教研核心团队,如信息技术攻关小组、文学创作小组、科技创新小组、论文写作小组、学科竞赛小组等,并根据教师的成长意愿,自主选择合适的领域,潜心钻研,以期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团队和个体。团队的合作也能充分发挥新、老教师优势互补与传承,促使专业水平整体性的提高。
这场信息化变革打破了“传统的安逸”,作为县域教师最积极的应对就是更新理念、乐于学习、勇于尝试。县域中学可以通过率先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并由点及面地带动各个年龄段教师的成长,共同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
基金项目: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县域智慧教育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QJYKT2019-263)。
参考文献:
[1]钟发全,謝芝玥. 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第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